摘录
田赋、漕粮、盐课、关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部分。就其与明代赋税制度关系而言,大体上都是沿袭明代而来,并有所发展。控制了这些主要财政收入,并革除了明季一些弊政,使清政府得以支持庞大的国家机器,并能够在清除残明势力和平定三藩之乱的重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引自第6页 解协饷制度是清代整个财政体系运作的中心环节。征收、考成是解协款制度运作的基础,而只有通过解协款制度的运作,才能实现中央政府对于全国财政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保证财政收支的平衡。 引自第26页 由于货币财政较之劳役、实物财政的优越性,中国封建国家政权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地增加货币财政的比重。建立在银两制上的清代货币财政虽然带有相当的实物赋税的残余,但完成了由实物赋税向货币赋税的转折。康雍乾盛世的财政充裕与货币财政的优点不无关系。但是,由于这一财政体制远远超过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货币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实物赋税残余的严重存在,使得这一财政体制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清朝政府就是带着这种财政体制的矛盾而步入近代。 引自第63页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十年中,常年经常费用亏空不计外,例外支出达8000万两,盘查省库等亏空达1543万两,总计亏空数达9543万两以上。平均每年亏空数为900万两以,占清政府当时一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引自第69页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支出的军费2500多万两,赔款折合1470万两,加上8382844元被英军掠夺的银钱财物(折合近600万两),三项合计达4500多万两。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朝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占鸦片战后十年间清朝财政亏空总额的近40%。由于战争造成的各地兵差支出、赋税短征还未计入。由此可见,鸦片战争是造成清朝财政困难最主要的原因。 引自第81页 在清代,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土地价格与人口的增长成正比例,这是由生活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而推动。但是,对于任何土地持有者来说,他必须从土地上获得收益如地租,或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等。所以对于地主来说,决定土地是否有价值是地租的收入;对于自耕农来说,土地的价值在于他能通过耕作从中获得生活资料。如果由于赋税不均使土地收益大幅度下降甚至毫无收益,那么即使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存在,也会出现小户大量抛售土地,而出现地价下跌的现象。 引自第140页 咸丰朝大钱的出笼,既是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采取的通货膨胀措施,同时也是制钱制度遭到银贵钱贱冲击而陷入危机的产物。 引自第171页 综观咸丰朝定议决策铸发大钱的全过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重点由解决币制本身的问题转向了弥补财政的亏空;一是满族亲贵在决策上负有主要的责任。 引自第174页 从1895年以后,清政府将筹款的重点由战时的增加捐税转入到了节省开支和内部的财政整顿,企图主要通过挖掘自身的财政潜力来摆脱危机。 引自第337页 1931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厘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国民政府废除厘金有两个条件,一是取得了有限的关税自主权,一是实行了统税制度。而收回关税权的起点是由增加关税的交涉发展而来;实行统税,则是19世纪以来对于各种商税形式长期摸索、探讨的结果。 引自第366页
25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