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德米特里回忆:“父亲很痛苦,一夜之间老了很多,说他的一生完蛋了…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即使别无选择,听从吆喝,仍想维持自己的尊严,不愿成为当局的奴隶。”为了在乔尔莫兹镇附近建立“特殊定居地”,德米特里的父亲被派去伐木,其家人与另外3户人家挤住在木工车间楼上的小房间。半年后,他们搬入“特殊定居地”,才与德米特里的父亲重聚。那里有10座营房,每一座可容纳500人睡在木板床上,四周耸立着高高的带刺铁丝网。定居地坐落在松林的中间,男子出外伐木,每周只能回来一次。每日的面包定量仅200克,所以死亡率非常高。但斯特雷勒兹基一家,凭借农民的勤俭得以存活下来:孩子们采集蘑菇,到乔尔莫兹镇出售;母亲晚上悄悄去集体农庄的地里偷土豆;父亲与附近屠宰场的工人达成交易,帮他们建造木屋以换取牛血(不比肉和骨头,当局比较不在乎)。到1933年的大饥荒,每天口粮减至50克面包,“特殊定居地”的居民一半死于饥饿和疾病,但斯特雷勒兹基一家全靠牛血活了下来。 引自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48人阅读
声声慢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妻子安娜和六个孩子。但到1931年早春,他们被告知也“中选”当上了“富农”,加入巴拉巴的第...
-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安东尼娜这样回忆她们离家时的情景: 妈妈仍保持平静,让我们穿上最暖和的衣服。我们一家四 ...
-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在早期的古拉格系统中,维舍拉是非常典型的。以苦役来“重塑”苏维埃新人的想法,并不仅只是...
-
第二章:大转变(1928—1932)
像梅德韦杰夫家一样,许多家庭屈服于集体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压力。集体化只是俄罗斯农民所经历...
> 查看全部2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