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皇帝很想让欧阳修出任宰相,曾多次与王安石讨论此事
自熙宁二年(1069)二月以来,神宗皇帝重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但是,作为一位稳重心细,有胆有识的最高统治者,年轻的皇帝并不打算一味标新立异,完全不顾祖制旧法。尽管他厉行变法,渴望能够改写历史,但在朝廷最高权力机构的人事任免问题上,他始终严格承袭着作为“祖宗家法”的制衡术:用政见不一的人互相制约,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使自己不受制于某一方。因此,组成熙宁中书内阁的五位宰执大臣,其政治态度可说是各个不一。当时人们以“生”、“老”、“病”、“死”、“苦”戏称五位宰辅。“生”是指参知政事王安石,他年富力强,生机勃勃;“老”是指宰相曾公亮,他年逾古稀,老态龙钟,正在请求告老归乡;“病”是指宰相富弼,他不赞成大变法度,尤其不赞成军事改制,常常称病不朝,消极抵抗;“死”是指参知政事唐介,他是王安石最坚决的对立派,直言极谏,不被采纳,整日忧心忡忡,变法开始不久就因病去世;“苦”是指参知政事赵抃,他也不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因大势所趋,深知无力阻挡,只是连连叫苦。
神宗决定起用欧阳修。但王安石劝阻道:“陛下应该先召欧阳修进京,和他谈论时事,考察他是否确实有补于政。”
王安石说:“宁愿用才德平庸之辈,也不能用一个可能会从中作梗的人。”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宗旨,所颁行的一系列新法都围绕着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一中心,在“国计”与“民生”这两端上,重心明显倾向“国计”而忽视“民生”。新法实行之后,国家收入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百姓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加上所用非人,一些贪利求进的地方官,为了个人升官晋级,不惜严刑重法压榨人民,王安石主观上的“良法美意”在实践中却部分地变质,成了“扰民”的工具。欧阳修的变革主张历来是以整顿吏治、爱民、节用为核心,其具体的施政原则也是以镇静宽简为本,反对“扰民”。同时,在改革的强度上,对于王安石如此大刀阔斧的作为,欧阳修也有不同看法。他历来主张渐变而非突变,因循保守则恐国势日危,改革旧章又怕另滋扰乱,矫枉不能过正,力图掌握分寸和限度。
shuixingtianxi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千里之外的京城,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开始了
这些元老大臣深知天下之事积重难返,希望神宗沉着冷静,切合实际,循序渐进地打开局面。然而...
-
变法运动刚开始时,欧阳修没有发表任何评论
面对如此雷厉风行的变法声势,欧阳修的内心十分复杂。作为一名长期执掌大政的正直官员,他清...
-
神宗皇帝很想让欧阳修出任宰相,曾多次与王安石讨论此事
-
深感自己来日无多,欧阳修将引导和统率文学发展的重任托付给苏轼
宋初以来,文人的文学结盟意识日益强烈和自觉,已经演变成为与文人价值取向稳固相连的普遍的...
-
结束语 风神奕奕立当朝,德业煌煌传万世
当唐末五代柔靡浮艳的文风盛行之际,当诸多古文作家矫枉过正、误入歧途之时,欧阳修主盟文坛...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