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姆·基恩:前言
第一条,世界令人恐惧。起码可以说,贝克尔描述的自然,与迪斯昆乐园全然是两回事。在贝克尔笔下,“自然母亲”是残忍的母兽,齿爪洁满了血腥,凡地所创造者,地都毁灭。贝克尔 说,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生物的日常活动是“用所有各式牙步裂别的生物用磨牙咬所并咀爵鲜肉、茎杆、骨头,有着欣喜把嚼超的食物急不可耐地送入四喉,将其中的精华融合进白 的织,然后排泄出散发恶臭的残留物”。 第二条,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是我们的生物性需要:是控制基本焦虑的需要,是拒斥死亡恐惧的需要。人命注定要焦不安,因为,在一个我们命中注定要死于其中的世界里,我们终究茫然无助,横遭遗弃。“恐惧在于:我们来自虚无,拥有名字拥有自我意识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胸中极度渴求生命和自我表 现一一即便如此,还是要死”。 第三条,既然死亡恐惧如此压倒一切,我们就图谋让它保持在无意识状态,“生死攸关的人格谎言”是第一道防线,它保护我们免受对于自身之无助的痛苦意识。每个儿童从戒人那里借取力量,通过内投(intrujecting)上帝般存在者的品质,形成人格。如果我跟强大无比的父亲一样,我就不会死。只要乖乖待在人格防御机制里一赖希(Wilhelm Reich)称之为“人格盔甲”一我们就感到安全,就能自称:世界不难驾驭。为此付出的代价十分吊贵。我们压抑身体,牺牲快乐,自我封闭,试图换取不被时阿裤取的灵魂,试图赢得不朽,试图逃离死亡。可是,当我们蜷缩进人格的防御堡垒之际,生命也逃离了我们 引自 萨姆·基恩:前言
133人阅读
滞销韭菜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萨姆·基恩:前言
-
Ⅰ 英雄主义的深层心理学
事实上,读者面前整个这部书是一个诸多论点的系统,而亡忍惧的普遍性则是全书的基础一这种恐...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