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叙事革命
第九章 叙事革命 影响了20世纪的叙事手法 这一节讲《梦的解析》所开发出来的特殊叙述,其叙事美学上的意义,以及其对后来的新艺术、新美学之间的关系。 弗洛伊德和尼采一样,都把人当做问题,且不接受既有的对于人的概念与答案。 尼采哲学最重要的根源在于他对上帝的理解。上帝存在与否,不是最关键的,关键乃是:上帝以这样的方式被认知。 不是上帝以自己的形象造人,而是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上帝。因为如此创造上帝之后,人所有的责任 尤其是自我理解、为自我负担生命结果的责任,全都推给了上帝。所以尼采训斥每一个人:不要再装了,不要再怕了,不要再躲了!我们所有的追求必须从认识自己是个问题开始。 尼采的哲学精神延续到弗洛伊德的理念上。我们的自我认知,外延影响到我们对人的普遍理解,一贯都是逃避,都只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打转。 对于“人究竟是什么?”尼采说:我们以前曾经找到的答案都是虚假的;弗洛伊德说:过去我们找寻、获得答案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看表面,但只有不重要的东西才会浮到表面上来。 新问题带来新的叙述尼采用的是格言体,用跳跃的叙述,躲过超越理性的陷阱,直接山头对山头的喊话。 关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建构的叙述模式。杨照先生提到两个人:康拉德和哈金。坚持以非母语的英语创作。无可挑剔的不纯正英文,反而比纯正的英文更好看,更有味道,甚至更精确。 文学批评家萨义德在《开端》中整理了19世纪小说叙述主流的五大原则。怎么使用语言,作者和读者之间维持怎样维持显性或隐性的关系,一件事如何表达,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19世纪小说的五大原则 补充性原则 叙事是对事件的补充 前进原则 时间上的前进 适当性原则 叙述是意义的适当载体 终极性原则 叙述和阅读都依循线性次序,正在阅读的那一部分,都具有一种“终极性” 完整性原则 构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打破五大原则的羊皮纸书写 《梦的解析》打破了19世纪主流的叙述霸权,挑战并扬弃了19世纪关于叙述应该怎么说,叙述应该怎么建构的内在规定。 不断地涂改,重写 弗洛伊德在用另外一种规则书写:我其实不知道那完整的意义在哪里?我们只能再书写,在叙述建构过程中不断努力试图去发掘意义,或是去塑造意义意义与叙述间没有了惯例中的主从关系,各种主从关系在弗洛伊德的书写里都瓦解了。 受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写作风格的影响,20世纪的写作完全不一样了,反而认定好的文本、好的叙述本来就应该是暧昧的,好的文本、好的叙述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行为,而不是另外的意义的附属品。 说的过程成为文学的核心 20世纪文学兴起一种新的文学策略,让作者从过去的一份叙述责任,同时也是道德责任中解放出来。作者可以不知道现在为什么要写,也可以对作品说不出所以然,甚至作者可以对作品讲出与作品本身矛盾的说法。作者的意图和作品本身逐渐脱离开来,这是巨大的解放。也就是说,说的过程,而不是所要打到的固定意义,变成了文学作品真正的核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作者也失去了19世纪的对于自己的作品的权威地位。 20世纪的读者,也不能老想要去偷懒回到20世纪的读者角色,恢复19世纪的阅读关系。 《梦的解析》不能用简单被动接受的态度去读,因为弗洛伊德不是用旧方式写的,我们必须去解析《梦的解析》,就像弗洛伊德在书中反复追求的梦的意义的方式,这样才读得进《梦的解析》。
一碗素胡辣汤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流行
第八章 流行 弗洛伊德征服巴黎 弗洛伊德的学说进入法国,比奥匈帝国晚了大概10到15年,而这1...
-
第八章 流行2
爱是欲望的替代品 《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有一段改写弗洛伊德的话,说“艺术是什么?艺术的起源...
-
第九章 叙事革命
-
第十章 与弗洛伊德为伴
第十章 与弗洛伊德为伴 是否存在集体的压抑? 弗洛伊德用超我来总结集体与社会的影响,每一个...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