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momo
在读 汪曾祺全集(全12卷)
在疫情期间居家生活的日子里,总觉得自己似乎已被大自然的春色、街巷商店的烟火气给拒之门外了,闲阅汪曾祺先生写的散文,看他写字作画、访细花微草、做饭种蔬果,不仅觉着春天的盎然生机重新从文字里扑面而来,而且还连带着其他三个季节的生趣也一并让我感知了一下,这些文字将我这个沮丧的人再次拉入了“有情有味”的生活中。 正如他所言:“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所以先生是一位拥有从容心的人吧——他笔下的蔬果有味、猫狗虫鱼有情、花草木石亦有心、人之情义则更浓烈......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我想,也应该是一位懂得过日子、厨艺精湛的儒雅大夫。 先生的许多散文就像一道道菜谱,与之不同的是,这“菜谱”字里行间还作了相关的文化解说。《四方食事》里他在内蒙古的草原上豪放吃着与众不同的煮羊肉,在西南地区品尝又香又辣的油炸辣椒拌饭,在跨越古今、中外相异的吃食文化里找寻“切脍”的底蕴,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踏青择野菜,享受春天里一切美好的民风民俗,吹着吴曲、打个小闹,顺便吃一个新鲜可口的春天。当然,尝试的美味多了,先生也会时不时地大展厨艺,与我们亲切细致地讲解一番各大美食的制作方法——淮安的名菜“狮子头”、镇江肴蹄、乳腐肉等等各地风味。它们的制作食材、配料、制作方法、装盘方式、口味,被他用轻快简明的语言一一娓娓道来,让我也迫不及待地想学着先生的菜谱尝试一番了。 由于我童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读着先生的一些散文,就好似拾取着自己旧时光里的童趣碎片一样,回忆着自己曾经热爱的事物,也找寻当下平常光阴里的小美好、小确幸。 先生热爱一蔬一果,便在屋里屋外都种着蔬果花草,他会亲自种下葡萄,随着四季流转,精心观察并记录着葡萄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长变化,为它写下一篇专属的“葡萄月令”。他并不是专门的植物学家,却还是一年到头干着这样的“闲事”,一些内行和外行们可能会嘲笑着这是“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无聊,但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这也许便是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自我放松了吧! 遂想起小时候自己经常和伙伴们在冬天时去山林里挖兰草的事,把费劲大力气挖来的兰草随意种在屋子旁边的地里,并且也没有像汪曾祺那样精心照料着。 到下一年我们又背着隔壁老爷爷编的竹背篓,踏上覆雪的山路,一边走一边拿着小弯刀顽皮地砍打着沿路上低矮的灌木枝丫,重新寻找兰草。那几年,挖兰草似乎成为了我们寒假必需执行的活动,不是真的想培植兰草,只是贪享那一路上的乐趣,还有在发现一株兰草时“未见花形,先闻花香”时的惊喜。 看到网上有人感叹说“现在过年没有小时候那种很有年味的感觉了”,有个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因为现在过年的小孩不是我们这一批了,一句话道出了大人们岁月沧桑、童真不再的伤感。 时光噬我鲜衣,我们的身形也终将枯萎老去。有人在形貌上羡艳“岁月从不败美人”,但这真正的“美人”应该是如汪曾祺先生这样拥有“草木光阴闲情心”的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我们并不需要勉强地热爱生活中的一切,但这世上一定有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是我们疲累之时的退静处、清凉地和心安乡,让忙忙碌碌的灵魂暂得偷闲,有一个阔朗的精气神。 《人间草木》里说:“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生活难免会有一地鸡毛的时候,就像现在我还没怎么出门拥抱春色,这人间四月天便已过半、芳菲将尽了,这是我的一个小小遗憾。 但若在这些凌乱日常里,还能想起童年的那座“花园”,在晴朗的清晨清醒,推开窗子,想一想我是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的亲历者,是大口吃过路边烧烤的路人,是将蔬果碗筷清洗干净过的生活者,也是踌躇满志的追梦人......或许也顺便把心灵的窗子敞开了,欣赏到“万物有情,万事有味”,这一切都与你我息息相关。就像一首歌唱得那样: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 去拜访一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花草木石吧!因为他说过“它们是温暖的植物,他已经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我们又怎能拒绝这些被柔软光阴亲吻过的草木呢?愿我们在善万物之灵趣的同时,亦能幸吾生也知趣矣!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