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70页 赴任江西遭遇家庭变故
曾国藩母亲江太夫人去世了。
回家守孝。
72页 为什么出山?
十三年的京官,做得太累了。他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咸丰二年,太平军挥师北上,咸丰帝命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
朋友郭嵩焘力劝曾国藩出山。
郭嵩焘说,你以前总在信里抱怨承平时代,朝廷按部就班,死气沉沉,没法兴革,你的政治理想没法实现。乱世出英雄,现在天下大乱,岂不正是你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你成天抱怨上天不给机会,现在,不正是上天给的机会吗? 曾国藩一听,也恍然惊醒。是啊,在正常情况下,像他这样的人在官场上是得不到施展的。但是天下大乱,秩序崩解,皇帝对各地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岂不就为他赤地立新、开创局面提供了难得之机吗?曾国藩自当官第一天起,就立下了内圣外王、拯救天下之志。现在怎么能放过这个试验自己经世之才再造这个世界的机会? 曾国藩最终决定,出来给皇帝卖命。 引自 2. 为什么出山? 74页 在长沙,称为众矢之的
一到长沙,曾国藩就展现出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围剿土匪,除暴安良,打击地方黑暗势力。
曾国藩从此成了“曾剃头”。
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是曾国藩动了别人的奶酪。
权力是封建官员们的眼珠,是官员们的生命,是官员们的精神支柱,也是官员们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得到别人尊敬、巴结、攀附的唯一资本。他们可以允许自己无所作为,占着茅坑不拉屎,却绝不允许别人在这里有所作为。
曾国藩成立的“审案局”,常常越过他们,直接下达命令惹恼了湖南官员:你把抓捕、审判、监禁、处决权通通收归自己所有,别人还有什么活路?
曾国藩视湖南通省官员如无物,更是大伤文官们的面子。你要当好官,出成绩这可以理解,谁不想往上爬?但能不能别把我们踩得这样狠,反衬得这样无能?你半年里办的事,超过了湖南几十年的工作成绩,这样的干法,别人的面子往哪里摆? 引自 3. 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 绝大多数团练大臣行事都很明智。他们的做法有三类。 洁身自好者派知自己不受地方官员欢迎,他们接到命令后,在省城找间空办公室,挂块牌子敷衍两天,最后像大多数绅士那样,给团练捐些钱了事。 通于打小算盘者则视皇帝的圣旨为假公济私的好机会。他们在地方上果真办起一支小小的民兵,不过主要目的是保卫自己的庄园不受土匪抢劫。 胃口更大者则把这个差事当成中饱私囊的绝佳机会。大肆敲诈地方富户。 只有曾国藩个人,一不要钱,二不要利,只想真正为国家分忧。这就触犯了官场潜规则。 曾国藩混迹官场多年,当然不是不通世故之辈。他悍然不顾,一意孤行,自有他的道理。 在曾国藩看来,。官场风气败坏已极,随波逐流,断难成功。 就是说,我在北京做京官,对如今的官风非常了解。二三十年以来,官僚集团都争着做老好人,养成了一种不黑不白、不痛不痒之风。谁要是对国家有些责任感,敢做一些事,就会被批评为不成熟、好表现自己。我就是要破一破这种官风。 确实,要想挽救天下,首先就要玫变宫场风气,“痛惩而廓清之”。他希望以自己至刚至猛的办事风格,给浑浑噩噩的湖南官场一个震动,打破这个死气沉沉的铁屋。 引自 3. 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 80页 遭遇真正挫折:差点被兵痞杀了
曾国藩着手创建一支崭新的军队“湘军”
有一次把手伸向了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外。
行事至猛的曾国藩立刻给皇帝上了个折子,弹劾清德。(长沙副将曾在太平军进攻湖南时临阵脱逃)
这是曾国藩出山后与湖南官场发生的第一次正式冲突。
从表面上看,曾国藩在这次冲突中取得大胜,实际上,失败的隐患已根植在这场“大胜”之中。 晚清官场最重要的潜规则是“官官相护”。常在河边走,谁能不湿鞋?只有彼此掩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家的集体安全。动辄咬人,足以令人人自危。湖南官员从此对曾国藩更加恨之入骨。清德的上司鲍起豹更是伺机报复,而机会也很快就来了。 引自 4. 遭遇真正挫折:差点儿被兵痞杀了 绿营军公然围攻曾国藩的公馆,破门而入。
一时之间,满城都是对曾国藩的讥笑之声。
这是曾国藩出生以来,第一次遭遇真正的挫折。进秀才的艰难,画稿遭人嘲笑的尴尬,比起这次挫辱来,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堂堂“副部级”官员,差点让闹事的痞杀了,还没处讲理。这种难堪在整个大清朝的历史上也不多见。我们可以想象曾国藩是如何心血上冲,夜不能寐。 曾国藩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向皇上控告。干脆,借这个机会把到省办事以来所受的所有排挤、委屈都痛快淋漓地向皇帝陈述一番! 然而细一想他就知道这种做法行不通。这一道奏折上去,顶多打倒一个鲍起豹,能把湖南全省官员都扳倒吗?如果扳不倒全省官员,那么以后他在湖南的处境岂不是更寸步难行? 经过几夜不眠的反思,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香,这是一句湖南士话,好汉被人家打掉了牙,不要吐出来让别人看到,要咽到肚子里,继续战斗。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全省官员瞧不起我,我不争一日之短长。等到我在衡阳练成一支劲旅,打几个胜仗给你们看看,那时自会分出高下。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 引自 4. 遭遇真正挫折:差点儿被兵痞杀了 ♨️曾国藩遭遇的挫折:
1⃣️京官时期,直言批评咸丰帝、刚正不阿得罪同事。(第四章)
2⃣️在长沙时,至刚至猛的行事风格,动了地方官员的奶酪。
长期主义者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三章惊人的进阶之道
32页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 曾国藩为什么能“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第一个就得益于他的自我管...
-
第四章 从前的官场愣头青
43页郁闷的“副部长” 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升职,从虚职变为实职。 升官之后,为了督促自己...
-
第五章 “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
84页 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 43岁:曾国藩带着受伤的自尊心到达衡阳,开始赤手空拳创立湘军。 ...
-
第七章 得而复失的湖北巡抚
124页 把保卫长官当作一项制度 靖港小挫,湘潭大捷,长沙解围 ,是曾国藩交出的一份非常出色...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