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新闻真实
希望得到真实信息,这是人的基本欲求。因为新闻是人们了解和思考自己身外世界的主要依据,所以有用和可靠成为最受重视的素质。。。。。真实会产生安全感,因为安全感来自知晓。真实是新闻的本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
新闻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新闻真实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
一,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媒体的工作有自身选择事实加以报道的职业标准,而这个标准并不要求全面地反映世界的整体。“,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香港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苏钥机就此谈到,新闻采访不过是一种通过抽样的方法对社会进行的反映,透过这种目的的抽样,新闻变成日常生活的“精华”,它强调了生活的极少数片段。同时,新闻不等于真相。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一书中写道:新闻的作用是就某一事件向公众发出信号,而真相的作用则是将隐藏的事实置于聚光灯下,在不同的事实之间建立联系,并营造出一副令人对其做出反应的现实图景。只有在各种社会条件呈现为可感可触形态的情况下,真相和新闻才会协调一致,共同服膺于那些范围极其狭隘的人类共同兴趣(利益)。
二、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过程。在所有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真实具有共同的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所以马克思关于一段话论证这一点,核心表述便是“有机的报纸运动”。
三、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四、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认。李普曼一段话: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中,我们会优先认出自己的文化里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物。因此我们也知,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利(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经济的、传统文化的无形力量)自动地裁剪,化装,原汁原味的新闻很少。考察文化背景影响新闻真实的若干情形(一新闻事实类型化,二新闻礼仪化,三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四是权势人物占据新闻亮点,五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使得新闻接受者对真实的理解也会发生差异)。
造成新闻不真实的诸多具体原因:
一、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
二、体制性失实,即从政治需要或者为了经济利益的需要,默许和鼓励某些不报道(有一种要求新闻真实的理论表现和反驳:一现象可能是虚假的,只有本质才是真实的,所以要报道本质,反驳的观点:本质是抽象的,不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二事物的本质与它的主流是一致的,报道了主流即报道了事物的本质,反驳的观点:这里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对事物的认识或观点,先确定一个“本质”,比如社会的主流是好的,这是本质,然后再去找例子说明这个“本质”,这不是新闻报道,是在做证明的游戏;三真实性与无产阶级的党性、阶级性是一致的,只有体现党性和阶级性的报道才是真实的。反驳的观点:真实性与否与阶级、政党并无必然联系,认识本质只能通过现象,新闻报道真实通过不断报道新的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这种说法把新闻真实与人的价值观挂钩,造成一种讲不通的逻辑:只有符合我们观点的事实才是真实的;四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反驳的观点:新闻报道无法承担如此责任,这种观点在历史上已经多次为造谣和强加于人开辟了道路,新闻报道不能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统率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管这个事情是令人愉快的还是令人不愉快的,要实事求是。)
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而不能根据愿望来描述事实。
三、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一采访不深入造成的失实,要防止采用无可证实的事实,防止取证不当的事实,防止证据存疑的事实,防止推论;二编辑过程的差误造成的失实,有编辑想当然造成的失实和编辑环节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失实;三编辑核实程序不对造成的失实;四写作中作者想当然造成的失实)。
四、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新闻策划下的“假事件”如果作为一种新闻的基本类型,就要考虑一下新闻职业是什么,是高速公众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还是不断地制造一系列美好的或恐怖的“新闻”来替代真实的世界?加入传媒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由传媒策划出来的,那报道的是一个什么世界?是一个制造的世界。“传媒假事件”它的假,有几个特征,第一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第二传媒假事件隐藏着传媒自身的公关需求,或记者的单纯职业主义动机,第三方式上,传媒或记者导演事实,第四结果产生暧昧的“真实”。
五、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或虚张声势地夸大事实。
六、套话、套路写作造成的不真实。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有那么几种情况
第一记者对科学事实的选择偏重于事实的轰动性和影响力;第二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不确定的和有血多附加条件的,但是新闻报道的接受者通常希望得到肯定的(精确)事实,而且是就是、非就非;第三以叙述性和形象性为特征的新闻语言表达科学术语,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所以技术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记者与科学家之间的充分协商。作为主动方的记者,有必要形成一套报道科学新闻的程序,报道中使用的生活语言、需要经过当事科学家的认可(尽管这种认可有时对他们来说很无奈),尽可能的缩小与科学真实之间的距离。
所以记者也要保持理性,避免伪科学新闻的泛滥。同时还要考虑新闻源。因此遇到以下情形,记者需要特别小心:当问题属于科学暂时无能为力的领域的时候;当问题出于科学探索的困惑时期的时候;当问题面对随机性和复杂的因果关系的时候;当人们渴望健康和幸福而现实尚不能完全实现的时候。
尘落无雨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一讲 新闻——叙述事实
第一讲里主要是关于新闻的定义和划重点区分(新闻不等于宣传,新闻不等于舆论),以及新闻在...
-
第二讲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 事实能够具备新闻价值,是因为有以下诸...
-
第三讲 新闻真实
-
第四讲 新闻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 客观性理念的出现,伴随着三个方面的历史背景:第一,从19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