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当得知鸦片战争的消息时,部分日人深为忧虑。幕府老中水野忠邦(1794—1851)便表示:“战争虽发生于国外,但于我邦仍是一种示警。”然而德川官员并未接受荷兰人的劝告,无意为躲避战争而缔约通商,不过他们仍采取了一些新措施。1842年,幕府放宽了1825年的《异国船打拂令》,规定西方船只若因海难进入日本水域,当地官员可以提供燃料及食物,并保护他们平安回到海上。除此之外,幕府亦接受水户藩等改革者的建议。阿部正弘(1819—1857)在1845年出任首席老中后,便开始在幕府要地建立海防,他亦容许其他大名发展军备。 幕府对列强压力的响应并未能纾解困厄,反而削弱了其地位。因为当时日本政坛有些政治活跃分子正崭露头角,幕府的措施强化了他们的国家意识。事实上,鸦片战争证明了他们心中最害怕的状况,来自西方的蛮夷贪得无厌,他们不但要通商牟利,更要掠夺领土。在此种情形下,日本似应仍坚守原来的锁国政策,但从现实层面考虑,避免战争是当时较合理的选择,可以让幕府及诸大名有时间巩固防务。因此幕府对列强应至少做短期让步,不能死硬锁国,否则无法马上输入西方科技,作为国防之用。幕府是以处在一个进退维谷之境,若采取强硬立场,则必须马上面对战争;但若要争取时间建立国防,则又显得懦弱怯战。 从今天的角度看,当时日人所提的各种攘夷理论似是废话,极不理性。至少在亚洲,西方列强并非以征服为唯一目标,他们更看重商业利益,而非领土。但日本人的恐慌性忧虑亦非全无根据,西方的自由贸易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建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道德信念,凡所到之地,绝对不肯让步,在必要时候,亦会毫不客气地实施殖民政策。因此德川时代日本人的看法也有其道理,他们认为西方夷人所贩乃奇技淫巧,得之无所益,失之亦不足惜,故列强的到来的确威胁到他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实际生活还是政治生活,日本都将面临新变化,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引自 一、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1858年7月,美国终于不费一枪一弹,与日本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其内容大致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所订条约相仿。幕府官员了解到国内政敌会趁机大肆攻击,不过他们认为除此之外别无他选;若诉诸战争,不会有什么效果;若寄希望于新的谈判对手,要求也不会变得更宽容。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内容包括开放8个通商口岸,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放弃关税自主权,亦允许条约港口的治外法权。条约中硬性规定进出各条约口岸货物的通关税率,日本政府以后无权更改;外国国民若在日本触犯法律,会在领事法庭审判,审判法官是外国人,所用法律亦是外国法律,这通称为“治外法权”。幕府其后与其他西方国家订立相同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层面来看都可以说是国耻。如果要找些光明面,则只是美国同意日本的要求,不进行鸦片贸易,贩卖者会受法律制裁,而英国亦不反对此项约定。假使鸦片能自由进入日本,日本历史的进程也许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了。虽然如此,这些“不平等条约”仍置日本于半殖民地地位;从法律角度而言,日本在政治及经济上均成为外国政府的附庸。 引自 一、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52人阅读
Chandl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幕府无法解决之矛盾
还有其他最后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中之一便是世袭与个人才德的冲突。按照儒家传统,统治者是有...
-
改革、批判及叛乱等各种思想
幕府的改革 总体来说,幕府的改革并无太大成效,反而是一些大名实行的改革效果不错。改革方式...
-
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
-
德川统治势力的瓦解
所谓无心插柳,它暴露了幕府的弱点,亦为过去一直遭受政治压迫的雄藩开启了权力大门。这些雄...
-
暗杀与协调的政治
德川幕府面临的威胁有三个:列强、桀骜不驯的大名及头脑发热的武士。但幕府却手足无措,政策...
> 查看全部3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