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实现伪和谐的辅助方法
显而易见,在这些例子里,盲点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掩藏的冲突不上升到意识层面。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现象影响的人群范围之大。此外,受观察的患者不但有文化、而且有心理学知识,这一点更叫人称奇。如果说我们都习惯对不在乎的事物视而不见,那这个解释实在难以服人。还要指出,我们故意遗忘某事程度之深,取决于遗忘会带给我们多大好处。总而言之,这种伪盲点以极为简单的方式表明,我们是多么不想正视冲突。但这里真正的问题在于,如前面例子所示,我们如何能够忽视如此明显的矛盾。事实上,只有具备了某些特定条件,这一现象才可能发生。条件之一是对自身情感体验的极度麻木。另一个条件如斯特雷克指出的那样,则是生活在“隔舱”里。斯特雷克也曾指出盲点的存在,这里他指的是不合逻辑的分门别类、区别对待:这一类是朋友,那一类是敌人;这一组是家人,那一组是外人;这一群是工作关系圈,那一群是私人生活圈;这一圈是社会地位平起平坐的人,那一圈是地位比我低的人。因此,在神经症患者看来,在一个圈子里发生的事,与另一个圈子里发生的事并不会矛盾。只有一个人因为精神冲突而丧失了内心的统一感,他才会这样活着。因此,这种分隔是内心冲突导致分裂的结果,也是避免自己发现冲突的防御机制。这一过程与前述理想化形象的例子里并无不同:矛盾依然存在,但冲突神秘消失了。至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则很难确定。然而,似乎人以群分的行为更为基础,这类形象是在其影响下才产生的。 引自 104 /第八章 实现伪和谐的辅助方法 合理化可以定义为用推理来自欺。对此通常的理解是,合理化主要是用于自我辩护或者为自己的动机、行为寻找符合公认思想观念的解释,这一观点只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这里的含义在于,按理同一文明中生活的所有人,都根据相同标准来合理化,而实际上,对哪些事物、采用何种方法加以合理化,都有着巨大的个人差异。只有当我们把合理化视为神经症患者营造伪和谐的一种辅助方法,这种情况才是正常的。在基本冲突周围建起的防御性结构的每一块木板上,我们都能看到这一过程在进行着。主导性心态得到推理的强化,那些会让人看到冲突的因素则被最小化了,或者被粉饰一番,与主导性心态匹配得天衣无缝。这种自欺欺人的推理如何有助于整合人格,体现在屈从型人格与攻击型人格的对比中。即使有强烈的支配欲,前者还是将其助人的欲望归因于他的同情心,如果支配欲实在太明显,那他就将其合理化,称之为牵挂;而后者,当他热心助人时,他严词否认怀有任何同情心,而将其完全归为权宜之计。理想化形象总要有大量的合理化支撑:真实自我与理想化形象之间的差距必须通过推理来抹平。在外化中,合理化则被用于证明外部环境与此相关,或者是表明个人无法接纳的品质只是他人行为引起的“自然”反应。 引自 104 /第八章 实现伪和谐的辅助方法
78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