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旅行与死亡
Tondichter
读过 贝多芬传
大学的成立象征着古老波恩的知识和艺术界的黄金时代,它是高度启蒙的时代的代表,影响了成长中的贝多芬。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在大学成立庆典上,由身穿制服的15岁贝多芬演奏的管风琴伴奏的仪式前,有一支游行队伍停了下来。此时,贝多芬一家已经从费舍尔住宅搬到文策尔街一栋住宅中宽敞的出租楼层。面包师提奥多·费舍尔终于无法忍受他睡觉时楼上传来的音乐声,友好地下了逐客令。贝多芬一家的乔迁并不能完全体现家庭的欢乐幸福。玛丽亚·凡·贝多芬刚生下她的第七个孩子玛丽亚·玛格丽塔·约瑟法,但这位母亲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还是绝症。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十五六岁时的路德维希在宫廷工作繁忙,他忙于剧院和小教堂的工作,为贵族和公务员的子女上键盘乐器课,在室内乐组合中以及作为独奏家和官廷乐队一起演奏。他的日程和父亲从前的一样,两人都是小教堂工作过量的雇员。当时,贝多芬身材瘦小但身体强壮,大概没有以前邋遢,因为他必须一直穿着宫廷音乐家的制服:海绿色的礼服大衣配上马裤,白色或黑色的丝林,系着黑带的鞋,装饰金线的马甲,腋下夹着软毡帽,后面垂着辫子的假发,挂在银色腰带上的小剑。他和人交往更加自如,有了一些朋友。但他仍然喜爱孤独,单独在家沉浸在音乐中,在莱茵河畔的森林和小丘间漫步。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当时,贝多芬已开始在他终生使用的散页纸上创作。他在这些纸页上写出完成的作品,保存未改定的手稿,作为不断累积的灵感来源。不过,从1785年开始的几年间他主要关注钢琴。他计划未来同时做作曲家和钢琴家,演奏对他来说和创作同样重要。后来,他说当时他“惊人地勤奋”练琴,经常直到深夜,他认为这损害了自己的健康。无论如何,即使过度练习没有影响他的健康,也必然有其他原因。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贝多芬去维也纳的目的并不完全清楚——是去学习,还是去开音乐会,又或者仅仅是去体验这座城市的气氛。城里的音乐界领袖是莫扎特,显然贝多芬希望见到他,为他演奏,或许能跟他上几节课。莫扎特一直是他的导师,他希望能够和他亲身接触。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这就是传说的基础,就像火炬的传递,下一代人中的浪漫主义者乐于记述或许事实如此,也可能并非如此,因为贝多芬当时还没有像后来一样成为即兴演奏大师。不过莫扎特不会没有注意到他的才能。后来,他或许和莫扎特讨论过上课的事。再后来,贝多芬有时说他从未听过莫扎特演奏,有时说他听过几次。如果后者为真,贝多芬对这位伟人的钢琴演奏只有一则评论:“他的演奏优秀但断断续续一没有连奏。”这表示,他认为莫扎特的演奏过时了,是一个羽管键琴演奏者而非能够奏出歌唱般连奏的真正钢琴家。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这不像是一个16岁的孩子能写出的信,即使他在悲痛之中,而像出自一个肩上有着无法承受重担的成年人。这封信的主题,尽管有所变化,将在贝多芬一生中重复出现。他只提到了自己和母亲,主要描述了母亲的死对自己的影响。他说故乡对自己不重视也没有意义。他独自承受着痛苦和沮丧。(后来,“忧郁”[La Malinconia]作有主题。克斯安・夫将人类情感作为作品的主题一首先是自己的情感。)至少在从这封信开始的贝多芬一生的病痛历程里,他没有再提到过气喘,似乎是母亲的室息令他暂时无法正常呼吸。 引自 旅行与死亡 .....................................................................................................70
56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