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冬天”——北岛的心灵历程
这种“我不相信”的觉醒的呼声与前面提及的对世界“可疑”的总体感受互相映衬,成为我们把握北岛心灵经历的一条主线。 于是,诗人致力于对荒谬的现实的否定,并表现出了相对于其他觉醒者更彻底的怀疑主义精神。 较于北岛,舒婷更注重寻求感情世界的慰藉和皈依。时代的创伤聚焦在她那纤小而敏感的心灵上,使她过多地咀嚼回味一种个人的痛苦与感伤。她面临着对渺小的自我的超越和个性气质所决定的不得超越的矛盾。因此,她对世界、人生的思考显得不十分深刻,我们只能从诗人灵魂的颤栗中去感受时代的不和谐音;顾城则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的世界得到了诗人心灵的过滤和净化,“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舒婷语),具有一种超现实的特征,从而缺乏对现实和历史的纵深思索。我们只能从具有梦幻色彩的童话氛围中去辨认哪些是诗人力求摆脱却又不可完全摆脱的时代的阴影。 就其对现实与历史的关系来看,唯有北岛真正地直面现实,反思历史,直接地对现实投射了更多更彻底的否定。 这种否定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北岛观照世界的方式一悖论式思考方式上。 北岛诗中悖论式意象组合几乎俯拾皆是: 在大地画上果实的人 注定要忍受饥饿 栖身于朋友中的人 注定要孤独 《雨中纪事》 引自 “走向冬天”——北岛的心灵历程 尼采强调“上帝死了”,反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创造力。北岛正是从旧的价值体系中挣脱出来,带着无希望无目的的失落开始他的怀疑他的否定他的探索的。只有否定了外在的权威,才能建立起自己内在的权威,也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新的创造。 北岛的这种对主体存在、对人生过程本身的执著,从某种意义上说,倒是对屈原的“求索”,尤其是对鲁迅的“过客”精神的继承。中国人自身的异化趋势远不如西方社会那么严重。中国人不把自己的命运依附于外在的异己力量——上帝,而是把世界内化于自身,从而在心灵中,在内在的人格中找到了自我平衡。因此,中国人有感伤,有孤独,有彷徨,但很少有主体存在的全部失落,而总是力图超越自身的痛苦和烦恼,顽强地执著于人生的过程本身。 引自 “走向冬天”——北岛的心灵历程 诗人的“走”就是他人生的一种目的性,“走”似乎构成了诗人的“终极关怀”,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或者,干脆是为了一个“神圣的预言”的破产。“走吧”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但“走吧”却无法超越到一个新的目的论的层次,于是,“走吧”的深层心理是“走向冬天”,他的跋涉的力量并不是来自希望,他是在失望中彳亍前行。这里唯一确信的,只是诗人的主体存在。而诗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也正由于这种前行而得以实现,诚如美学家高尔泰所说:“人由于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驾驭自己的命运的主体,而开始走向自觉。”(《论美》) 引自 “走向冬天”——北岛的心灵历程
227人阅读
琵琶鱼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张爱玲的感性世界——析《流吉》
“私语”的语境中,充满了这种对身边的人生琐事和寻常图景的发现与感悟,它使作者深深地感叹...
-
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
张爱玲似乎想启示读者,只有借助时间与记忆,才能对空间有着更好的理解。居室空间和都市景观...
-
“走向冬天”——北岛的心灵历程
-
后记
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充斥着枯燥的说教,充斥着抽干了文学感性的空洞“话语”。正如薛毅先生所说...
> 查看全部19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