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条誓文》
Chandler (Social ! Social ! Social !)
《五条誓文》
《五条誓文》内容如下: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途,下至庶民,各遂其志,不倦人心。四、破旧来陋习,遵天地之公。五、求知识于世界,振皇统之根基。 引自 1.在权力与民众的夹缝间 作为政治纲领的誓文
《五条誓文》和《五榜揭示》,一方开明而一方封建,乍看充满矛盾,实为一个盾牌的两面。我们往往把《五条誓文》看作新国家的建国宣言,其实倒不如说这是迫于当时海内外政治形势而发的极具政治性的纲领更为合适。如此一来,为什么岩仓使节团(后文详述)在美国进行宪法调研时,负责总结誓文的木户却将四年前的这一誓文忘得一干二净就能说得通了。如果是具有建国宣言性质的纲领,木户的这一表现无论如何解释都未免太过牵强。而当时比起誓文,宸翰更受重视也与此有关。 《五条誓文》和《五榜揭示》,一方开明而一方封建,乍看充满矛盾,实为一个盾牌的两面。我们往往把《五条誓文》看作新国家的建国宣言,其实倒不如说这是迫于当时海内外政治形势而发的极具政治性的纲领更为合适。如此一来,为什么岩仓使节团(后文详述)在美国进行宪法调研时,负责总结誓文的木户却将四年前的这一誓文忘得一干二净就能说得通了。如果是具有建国宣言性质的纲领,木户的这一表现无论如何解释都未免太过牵强。而当时比起誓文,宸翰更受重视也与此有关。 引自 1.在权力与民众的夹缝间 “公论”的意义
“公论”一词虽然大为热门,却不过是以新政府口号的方式上传下达,因此它并未和前文所述的“纠正世道”之志向有机结合。甚至,这一“公论”反而被当作压制异议的手段,以加强集权和扩大集权。此外,“公论”还和“国家独立”这一民族主义性质的一面相结合,与作为民族主义象征的天皇形象重合起来。靠着“公论”这一关键词,天皇和国家成为一体,给人们“天皇才是对峙万国的民族主义象征”的幻觉。 一八七〇年(明治三年)三月二十日,木户孝允在写给三条实美的信中如是说道:解开人民一直以来受到的束缚,给予每个人“自由之权”,以此来“独立出”天皇政治,从而打破诸藩旧习。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自由”,是为打破诸藩旧习、建立天皇政权而服务的。因此,当幕藩体制开始解体,天皇政府的建立指日可待时,“自由”的权利就被抛弃。“公论”的口号亦随之在几年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彼时,权力的主导权已经落到天皇周围的维新官僚手中。 引自 1.在权力与民众的夹缝间
6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