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仓使节团与世界
Chandler (Social ! Social ! Social !)
使团的目的与《美欧回览实记》
一八七二年七月一日,即明治五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是幕末以来日本和各国签订条约之后,开启条约修订谈判的期限。因此,使团此次的目的在于:第一,访问各条约缔结国,向元首捧呈天皇国书,以彰显新政府之礼节。第二,进行条约修订的预备谈判。第三,调查和研究外国科学、艺术、制度、法律等,以及探讨今后日本想要建立的近代国家制度。 引自 1.所谓岩仓使节团 征韩论问题与非征韩派
江户时期的日本,曾对朝鲜文化与学问充满敬畏,但不可否认,植根于建国神话和各种传说的日本同时对朝鲜也抱有一种优越感。尤其幕末之后,这种优越感在国学者们的煽动下愈发高涨,“征韩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此外,随着外部压力一步步变为现实,有人提出了东亚联合论(“合纵连横论”),主张同样位于东亚、拥有相同风土和历史的日本、朝鲜、中国,要联合起来、众志成城,共同对抗欧美列强。这与征韩论实际上是表里一体的关系。 既然如此,他们当初又为何反对征韩呢?因为见识到大世面的使团派强烈意识到,国内的整顿才是燃眉之急,即“内治优先”。然而,在使团外出期间,国内政治的主导权渐渐落入肥前、土佐派手中。除去西乡(萨)、板垣(土)、大隈重信(肥)等人,江藤(肥)、大木乔任(肥)、后藤(土)亦成为参议,肥前、土佐派一跃成为多数派。其中,江藤手握司法权,陆续揭发了长州系山县有朋、井上馨等人的贪腐案件(山城屋和助事件、尾去泽铜山事件等)。倘若此时使团派赞成征韩论,不光是内政,就连外交上的主动权也将落入留守政府手中。要知道,在使团出发前,留守政府曾承诺十二条原则,保证不变更人事,不实施新政策,如今却出尔反尔,信誉全无。 事实上,士族叛乱,是政府内部的征韩派与维新官僚对立的进一步延伸。它反映了政治路线的对立,即是在保存士族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国家,还是在废除士族的前提下建立与外国对峙的近代国家,而这又与对国际形势认知的差异、采取何种国内政策密切相关。正因为如此,大久保政权才集结征兵制中获得的新军力和警察,对过去的盟友施以最冷酷无情的打击。 引自 3.大久保政权 明治六年十月政变与大久保政权
十月十日之后,以肥前、土佐为中心的留守政府派(征韩派)和以萨长为中心的使团派(比起反征韩派,将其称为非征韩派更为妥当)之间,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激烈角逐,最终征韩派败阵,西乡、板垣、江藤等参议悉数下野。这一发生于明治六年十月的政变让国内政局乾坤扭转,征韩派中的大隈与大木则投靠萨长,实现留任。 一八七三年(明治六年)七月,刚刚归国的木户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宪法制定建言书》(由长州出身的青木周藏在留学德国期间起草),该宪法是以普鲁士宪法为模板的“同治宪法”。所谓“同治”即“君民同治”,“同治宪法”即君主和人民协议下的君主立宪制宪法。 引自 3.大久保政权 后进国日本对近代天皇制的探索
在认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局势的前提下,对后进国日本近代天皇制的建立做出探索。因此,基于彼时日本民智未开的国情,木户认为应依靠天皇的“英明决断”,建立“独裁宪法”(这里的独裁指宪法建立手续的独裁),使其成为他日“同治宪法之根种”,“人民幸福之基石”。而大久保亦提出,应在民主与专制政体间寻求折中,由此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独立不羁之权”。 不论是木户还是大久保,虽嘴上说“君民同治”“君民共治”,实际则支持天皇集权制。借伊藤博文的话来说,是“渐进主义的立宪政治论”,所谓“定君权而限民权”。因此对于后来民选议院的设立问题,木户和大久保都声称为时尚早,主张设置官选议会,以积累经验。 引自 3.大久保政权
41人阅读
Chandler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五条誓文》
《五条誓文》 《五条誓文》内容如下: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
从大国中找寻智慧
美国 在美国,他们发现了作为美国大开发背景的“自主精神”,并进一步追踪到“自主民”,认为...
-
岩仓使节团与世界
-
冲绳
政府的冲绳政策与民权派的意见 大藏大辅井上馨立即向正院[插图]提交了“琉球国”的处置建议。...
-
明治十四年的政变 —— 通往大国主义的道路
明治十四年的政变与伊藤博文 明治十四年十月政变,成为明治政府与民权运动彻底走向决裂的分水...
> 查看全部1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