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当代文学60~80年代
1、应政策要求,作家把笔头对准工农阶级,对推崇自由民主的新文化进行了批判,很多作家都被打上“右”的标签,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和约束性,这直接导致60~80年的文学水准大幅下降。
2、此时面对文学道路的选择上大抵有这样四类作家:一是与毛的文学主张不符,被排斥文坛之外,如沈从文、朱光潜、穆旦等,大多在文坛消失了;
二是意识到自身不适合当下的文学标准,改行写评论、剧本改编、从事翻译等得以苟存,如矛盾、何其芳、夏衍等;
三是在文学批斗运动中罹难的,如胡风、陆翎、鲁藜、牛汉、冯雪峰、傅雷、艾青、吴祖光、穆旦、李长之等;
四是自愿呼应“时代”的或迫不得改弦易辙的,以新的文学规范努力发奋的作家,比如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冯志等,他们亦长期被摆在中国作家排名的前几位,如今看来政治立场功不可没。
3、初期以胡风、冯雪峰等“右派”文学分子提出抗议,但均被打压,而作为他们对手的以周扬为代表的“左派”文学分子,后也因在“双百”期间的右倾言论被清算。
4、“文革”期间“四人帮”全面控制了文学界,并积极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文艺的试验。一方面开展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另一方面大力推崇“革命样板戏”,将政治“美学化”,文学活动全面政治化。
5、对各个文学载体的影响:失去自由的诗歌基本全废;小说半废无传世佳作,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话剧方面仅有《茶馆》,“样板戏”盛行如《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
20人阅读
kkkk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重新审视当代文学60~80年代
-
重新审视当代文学90年代
1、“文革”结束后,文学进入“新时期”,结束了之前“一元化”的规范,文学创作进入一个自由...
> 查看全部2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