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守不住的“农民启蒙”
P301 严格意义上说,赵树理的“农民启蒙”理想只能说是“五四”思想启蒙的一个异端或畸形产物,因为他更注重的是时一地问题的解决,而不是思想的根本解决。或者说赵树理的启蒙功利性已经制约、阻碍和偏离了“五四”启蒙,而在更大程度上与革命功利主义相接近。当然,在现代中国,启蒙的天折与畸形不是赵树理个人的问题,考察1930、1940年代启蒙分化的结果,可以发现,包括陈独秀、鲁迅、茅盾、胡风、丁玲等“五四”人都没能逃脱这个命运。赵树理从事文学创作实际就是要发挥指导生产和生活的“工具书”意义,而他所秉持的文艺通俗化理论,也不过是为了使这个“工具书”如何发挥更普遍作用的理论资源。这是赵树理思想的狭隘和短视的一种表现,然而他乐此不疲。 1。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维系 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赵树理的个性中就存在相对固执的一面。如有研究者所述的那样:“凡是他所崇拜或信奉的,他就用全力去维护,要使他改变信仰,必须下很大的功夫,真正使他心服口服,一旦他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他又会把十二分的忠诚献给新的偶像,而同过去一刀两断。””正是因为这样,当他逐渐形成文艺通俗化理论,并自认为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不谋而合”,又得到周扬的赞誉后,他对自己的理论就再也没有怀疑过。而且,周扬等主流意识当时虽然已经在有意弱化“赵树理方向”,但是毕竞没有公开宣布过,赵树理在名义上仍是“方向性”作家,特别是他的通俗化语言的文艺形式自始自终都是得到承认的。因此,他也就俨然以“正宗”和“主流”自居起来。 引自 四、守不住的“农民启蒙”
33人阅读
法拉奇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三、在个性与党性的两难中
P283 面对这些咄咄逼人、不近人情和不切实际的冷言冷语,丁玲坠入痛苦的深渊,在向儿子描述自...
-
一、赵树理与“赵树理方向”
P286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特别是1943年《讲话》正式发表后,延安解放区的作家一时不适...
-
四、守不住的“农民启蒙”
-
四、守不住的“农民启蒙”
P308 赵树理常因为“土性味”而被称为“农民作家”,他本人也的确土得掉渣:赵树理的“农民启...
-
结语
P309 由于历史积怨,作为自由主义者的朱光潜、沈从文和萧乾,基本上是以“怕”为思想底色。因...
> 查看全部3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