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过 儒学小史
徐复观也致力于儒家与专制政治的关系及其现代转化的可能性等问题的研究。徐复观首先肯定,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是专制体制,即使带有一些民本色彩。他说: 中国的政治思想,除法家外,都可说是民本主义,即认定民是政治的主体。但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人民于是在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政治的理念,民才是主体;而政治的现实,则君又是主体。这种二重的主体性,便是无可调和的对立。对立程度表现的大小,即形成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于是中国的政治思想,总是想解消人君在政治中的主体性,以凸显出天下的主体性,因而解消上述的对立。人君显示其主体性的工具是个人的好恶与才智。好恶乃人所同有,才智也是人生中可宝贵的东西。但因为人君是政治最高权力之所在,于是它的好恶与才智,常挟其政治的最高权力表达出来,以构成其政治的主体性,这便会压抑了天下的好恶与才智,即压抑了天下的政治主体性。虽然在中国历史中的天下(亦即人民)的政治主体性的自觉并不够,可是天下乃是一种客观的伟大存在,人君对于它的压抑,只有增加上述的基本对立,其极,便是横决变乱。所以儒家、道家认为人君之成其为人君,不在其才智之增加,而在将其才智转化为一种德量,才智在德量中作自我的否定,好恶也在德量中作自我的否定,使其才智与好恶不致与政治权力相结合,以构成强大的支配欲。并因此而凸显出天下的才智与好恶,以天下的才智来满足天下的好恶,这即是“以天下治天下”,而人君自己,乃客观化于天下的才智与天下的好恶之中,便无自己本身的才智与好恶,人君自身,遂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亦即是非主体性底状态。 徐复观的角度值得我们注意,他反对将儒家看成是专制政治的基础,认为正是专制的政治使儒家的天下为公、民贵君轻这样的政治理念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并不断被歪曲。而儒家的经世思想则一直保持着对于权力的制约。 徐复观关注的核心是在中国走向现代的趋势之下,传统的儒家思想如何与民主政治和自由社会相结合。他深感中国传统社会君权的扩展是由于没有制约的力量,所以尤其强调独立的社会力量和自由学术的建立。“中国今后如要能在世界上求生活,必须除了政府以外,有站得起来的社会势力,以与政治立于对等之关连,因而亦与政治划有一定之限界。如此,则国家始有其内容,始能发生力量。而在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先有社会的自由讲学,以激发人心,树立风气,形成社会之文化力量,以推动社会的其他方面,乃社会能够站立起来的先决条件。”引自 第三节 “五四”后新儒学的精神方向
> GoTill的所有笔记(162篇)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