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讨论与思辨
“其一是用运动为强制性制度变革扫除障碍,其二是用运动反对体制性的官僚主义,其三是在运动中进行权力利益的再分配。”
毛泽东时代“运动治国”的常态化原因
“当前中国已经走出了传统社会主义的藩篱,但社会转型尚未完结。”
“领导人在历史的选择过程中,是从理论设定的目标出发,还是从实际碰到的具体问题出发”
“中共是一个变通能力很强的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往往不是理论,而是碰到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压力,是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的政策选择。中共领导人大都对理论抱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就是邓小平说的“要管用”
论据为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邓小平指导下的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
“在领导人的思想体系中,理论也常常是滞后的。不是从理论中找到应该怎么办,而是在事后总结中的一种自圆其说的解释。所谓理论创新,实际上不过是后来的政策说明,并非是由学理阐发出来的。”
中共并不习惯于从既有理论中找寻自身行为的合法性,而擅长于“先做后理”自己创造合法性。侧面体现中共政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营造了一个强大的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目标模式是仿效的苏联模式,但在实践中又有根据自己情况的变通性”
“新中国的建政过程,就是整合社会、统一思想、以党统政的过程。”
“国家控制社会资源的力量强大了,社会主义改造不过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文化大革命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到了极致,后面的改革开放时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扬弃。”
“中共试图把自己的革命战争经验与斯大林体制相结合”
“中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来看,并不是一下就形成的,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开始形成于统购统销,正式出台于反右派运动后的1958年1月,定型于1960年代的大饥馑时期。”
“控制社会的制度,长期形成了一些社会矛盾,酝酿着社会不满情绪。”
“文革”对改革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它把所有的利益集团都给打平了。所以,中国改革一经启动对各方都是正价值的。”
“中国当前的问题是新的问题:在市场化中形成的没有节制的资本,在既有体制下的不受制约的权力,两者结合起来了。”
“中国在进行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曾一再被信仰政治所误,以为一旦实现了某种理想制度,就能实现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就能实现国家民族的复兴。”
“毛泽东比较早地看到了一个本质性的命题,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并不能保证共产党将来不走向和人民对立,社会主义将来可能要出现特殊权力阶层和利益集团。”
“主要矛头是打击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这是以前历次政治运动所没有的”
“民族的重新崛起,就成为一个新时代中最奔放的冲动。在这个意义上说,“大跃进”运动是应运而生。赶超战略,在人民的切身感受中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国革命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纲领,这使我们的路径选择有了很大的理论空间。”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路径选择所遵循的,是一种契合中国国情的历史状态。”
“中国共产党鉴于曾经对历史阶段的混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纲领。可以说,这是新时期里中共在理论上最大的建树之一”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也包括革命造反的积极性。对“均贫富、等贵贱”这些“理想”的追求,是几千年传下来的民粹传统,也是现代共产革命所着意点燃的激情。”
“中国共产党非常善于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这是共产党能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根据地的经验在掌握全国政权后也很有帮助。”
“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经济的一系列政策事实上形成了导向计划经济的路径”
无复烟火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要“准备后事”。 “基层干部的违法乱纪,从根上说源...
-
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
“据官方估计,“文革”对经济造成的损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
-
学者讨论与思辨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