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而求甚解
一、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1、读书的态度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本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聊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青年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第二种态度。要知道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许多手段之一。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腐。要使书为你所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这点意见虽然浅薄,对于被围在闹嚷嚷读书声中的青年却是有用的。
2、书*读书
书是人类经验的仓库。
3、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
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中训练好。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4、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
5、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6、略谈学习国文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
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
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到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7、《文章例话》序
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从前人以为写文章是几个读书人特有的功能,那种技能奥妙难知,几乎跟方士的画符念咒相仿。这种见解必须打破。
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
写作和阅读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读者看这本小书,不要忘了这句话:养成习惯。
8、略谈学生读书
读课本切忌只听老师讲而自己少动脑筋,只顾死记硬背。
学生读课外书要注意养成好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梗概,是好习惯。把全书估计一下,预定分若干日看完,而且果真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朋友,是好习惯。自觉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次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
二、读书不是件容易的小事
9、要认真阅读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因这些事物而感动,感动以外,不再有别的什么。这样,我们不过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已。我们应该处于主动的地位,对文艺要研究、考察。它为什么能够感动我们呢?同样讲到这些事物,如果说法变更一下,是不是也能感动我们呢?这等问题就涉及艺术的范围了。而文艺鉴赏正应该涉及艺术的范围。
文艺中间讲到一些事物,我们就得问:作者为什么要讲到这些事物?文艺中间描写风景,表达情感,我们就得问:作者这样描写和表达是不是最为有效?我们不但说了个“好”就算,还要说得出好在哪里,不但说了个“不好”就算,还要说得出不好在哪里。这样才够得上文艺鉴赏。这样,从好的文艺得到的感动自然更见深切。文艺方面如果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也会察觉出来,不至于一味照单全收。
另外有一类也称为文艺的东西,粗略地阅读似乎也颇有趣味。但这其中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过分。
10、驱散我们的想象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1、训练预感
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不可的。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12、不妨听听别人的话
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当然要靠读者自己的努力。别人鉴赏之后的新的不一定就可以转变为我的心得,可是只要抱着参考的态度,听听别人的话,总不会有什么害处。
文艺阅读者最需要看的批评文章是切切实实按照作品说话的那一种。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该怎么看法,为什么;对于社会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样明白地说明,当然适于作为参考了。
13、揣摩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是增进理解的意思。
三、读书的方法
14、精读的指导——《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1)通读全文。(2)认识生字生语。(3)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
15、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
学生从精度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度是主体,略读是补偿;但就效果而言,精度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与其贪多务广,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作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的工作都做到家,绝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来得有益得多。
(1)版本指导。(2)序目指导。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3)参考书籍指导。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的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相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的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
(4)阅读方法指导。
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方法也不能一样。但是就一般说,总得像精读时候的阅读那样,就其中的一篇或一章一节,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得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径看注释或参考书。不了解的住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全节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全书的各篇或各章各节,都该照此办法。略读原是用来训练阅读的优良习惯,必须脚踏实地,毫不苟且,才有效益;决不能让学生胡乱读一篇就算。唯有开始脚踏实地,毫不苟且,到习惯既成之后才会“过目不忘”“展卷自得”。若开始就草草从事,说不定将一辈子“过目辙忘”“展卷而无所得”了。
要使书中的知识化为自身的经验,自必从记忆入手。记忆的对象若是阅读之后看出来的要点,因它条理清楚,印入自较容易。若不管重要与否,而把全部平均记忆,甚至以全部文句为记忆的对象,那就没有纲领可凭,徒增不少的负担,结果或者全部都不记忆。所以死用记忆决不是办法,漫不经心地读着读着,即使读到烂熟,也很难有心得;必须随时运用思考与判断,接着择要记忆,才合于阅读这一类书籍的办法。
其实凡是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些才是精魂。
凭着故事的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想通,才是阅读这一类书籍的正当方法。
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式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地。阅读诗歌最大受用在此。通常说诗歌足以陶冶性情,就因为深美玄妙的诗歌能使读者与使人同其怀抱,但是这种受用不是没有素养的人所能得到的。素养不会凭空而至,还得从分析的研究入手。
(5)问题指导
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作题目。如读一个人的传记,这个人的学问、事业怎样呢?或读一处地方游记,那地方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形怎样呢?都是最浅近的例子。心中存在着这些问题或题目,阅读就有了标的,辨识就有了头绪。
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标的,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另外又提出一些。
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
说起笔记。笔记大概该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对于初学,当然不能求其周密深至;但是敷衍塞责的弊病必须从开头就戒除,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作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
16、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国文教学悬着清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
所谓阅读书籍的习惯,并不是什么难能的事,只是能够按照读物的性质作适当的处理而已。
预习。学生在预习阶段,固然不能弄得完全头头是道,可是教他们预习的初意也不是要求弄得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自己主动思考。他们主动思考,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是哦户,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不预习。从形式上,他们太舒服了,一切预习事项都由老师代劳;但是从实际上说,他们太吃亏了,几种有价值的心理过程都没有经历到。
写作训练的可取步骤,第一步在对于整篇文章有透彻的了解;第二步在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
17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
18中学国文学习法(节选)
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能力的事必须不断地做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得精审,写作得适当。
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清楚,不误会,固然第一要紧。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衡量,人家的话正确不正确,有没有遗漏,也是必要的事。不然只是被动地听,那是很有流弊的。至于人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特点,表现方法的优劣,也须加以考虑。
留心看参考书。
阅读时候的心情也要自己调摄,务需起劲,愉快。认为阅读好像还债,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甘美膳食的时候似地,才会有好成绩。
读过一节停一停,会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什么,这是个好办法。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个办法可以使自己经常清除,并且容易记住。
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失,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必须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进一步加以批评,说他说得对不对,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好的文艺作品中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的立身处世都有极大的关系。
小结:
书是人类经验的仓库。书籍的重要意义是能够从中探取前人的思想、经验和观点,以及共情的感受。阅读和写作都非常重要,同时也都是需要必要的训练。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能精准明白字义、看得懂写者的表达方式、体会到写者要表达的内容。阅读的时候要带着脑子主动思考,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平时也要对语言多加留意,为自己的语言系统增加素材。
写作的训练提及比较少。不过阅读的训练框架搭好,素材会收集,写作和表达自然会流露。
本书年代较久,但中心思想尚不过时。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