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女孩》
回顾自己读书的那些年,真的跟作者差距太太太大了,小姑娘可真优秀。
————笔记的分割线————
提升专注力的前提,是清晰而明确的行动目标。
“再多一点点”(I will always go for the extra mile)
比如,我们在收到负面反馈时,其实每一个人对接受负面意见都会带有一定的情绪,但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接纳并改善,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
再比如,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从大学地理学专业跨行到投行时,我收到过多次的拒绝。我知道自己的专业与职业不对口,但我坚信自己可以复盘、学习并超越。带着这样的心态,我每次在遭到拒绝时,想到的都是如何更快地进步。很多固定型思维的小伙伴,会认为这个行业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每天我都会反思、复盘,再重新出发。
那个学期,几乎就是告别睡眠的8周。我拒绝了所有的社交,周末的休息时间只留给自己充电。为了可以对抗这种高压,我决定每天下午2~3点去健身。在规划性极强和全方面掌控时间的情况下,在8周时间里我重写了6遍毕业论文。
专注和坚持,很多时候都能刷新我们对自身潜力的认知。
我意识到,超越“自卑”,一方面要放下外界的评判标准,向内心探索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另一方面,要坚定地执行,无畏地向前。
超越,就是要一步步地敢于触碰并打破自己设置的天花板。
9岁出国留学,从最差班的学生到尖子生,我都过了这么多关,真的要在最后一轮放弃吗?在这样的思考中,我意识到“I have nothing to lose”(我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既然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那也就意味着我可以付出一切。因此,在接下来的3个月,我主动联系了10名老师模拟面试,并且向牛津地理系的在读生寻求帮助。
2019年,我选上牛津拳击社副主席之前,在心里无数次告诉自己:身为女孩,我同样可以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
我开始打破自身性别的禁锢,不断挑战自己。
2021年,我在斯坦福桥球场(切尔西俱乐部的主场)与男同事一起参加踢球比赛,我在日记本上写道:“我就是要以全场唯一的女性的身份来踢球。”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不断努力、攀登,最终超越自我。
社会的利益关系和文化冲突,总会让我们在不同节点中产生一种异化感和孤立感。虽然并不是每一次都需要我们来做领路人,但如果新的路上没有同类人,也请不要害怕,我们要勇敢地为自己闯出一条路。
没有路,我们就凭自己的双脚走出来。
人的情绪就像一根皮筋,需要拉和扯。放松后,也需要“提提劲”。因此,除了学会让自己把心态放平,我也会制造一些危机感。危机感会让我们更专注,进而提高行动力,也会帮助我们更快速地判断,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稳的心态,在一开始就胆怯的话,那这场面试我们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复习虽然会有快感时刻,但更多的时候是乏味和重复的。这种日复一日、无止境的准备工作很容易让人失去动力,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每天给自己制造正向的奖励(休息时间)是必要的。请注意“正向”二字,这里指的是全方位、可持续性的状态。当奖励时间结束后,休息过后的大脑可以重新开始。因此,我并不建议通过看剧和打游戏来完成休息,因为在结束看剧和游戏后,人的大脑并没有得到充分休息,依旧处于亢奋状态,这让人很难全身心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中。
人在中学时期会更容易养成适合自己的“放松习惯”。中考前,我养成了高压时期每天越野跑至少20分钟的习惯。
每个月,我要盘点现在的学习或工作方法是否有效,评估自己这一个月的进展。
每半年,我需要更大方向地评估自己技能的提升,是否达到目标时间线。
每一年,我会审问自己对长期目标的确定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