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读书笔记
MR.Mao♈︎Ⓜ︎ⓐⓞ (低头,赶路,不要停。)
读过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
东汉末年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越看历史,越觉得历史的残酷无情,越觉得人性的肮脏灰暗。也越觉得每个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力,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抵不过运势的安排。
英雄也好,枭雄也好,都是借着东风,踩着成百上千万普通人的尸骨上去的,真的是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这些悲惨的责任在谁呢?不知道,也许在每一个活在当世的生命吧,所有的生命,都为各种的一切负责,没做错什么就是命中注定了的所有结局。
除了这种失落的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非常有收获的。
继续下一本吧,更悲惨的故事依旧在反复重演。当然,也可能是对我更加惊喜的收获。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太常、江夏人刘焉见国家多事,建议说:“四方兵寇,都是因为刺史威权太轻,既不能禁止,又所用非人,以致离叛,应该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刘焉本来想做交趾牧(因为交趾远,可以避祸),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里跟他说:“京师将乱,益州一带有天子气!”刘焉于是改求益州。正赶上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谣言远扬,而耿鄙、张懿又都被贼军所杀,朝廷于是听从刘焉建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自俸禄不变,前往各州就任。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人刘虞为幽州牧。州牧掌握重权,就从这时开始。
又是一个偶然间改变历史的事情,要善待相遇的每一个人,谁也不知道每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曹操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归,经过中牟,被亭长怀疑,抓到县衙。当时县令已经接到董卓的通缉令。唯有功曹心知抓来的人确是曹操,认为世道混乱,不宜拘押天下英雄,于是建议县令,将曹操释放。
司马光真敢写,历史上这样的事太多了,太惨了,太无辜了。
董卓派军队到阳城,正赶上乡民祭祀集会,于是军队当场屠杀乡民,男人全部杀光,霸占他们的车辆财物,装载他们的妇女,人头系在车辕上,一路高歌回洛阳,报告说破贼大捷。董卓下令将人头火化,妇女赏赐给士兵们为婢妾。
哎。
又派吕布发掘诸皇帝陵墓及公卿百官坟墓,收其珍宝。董卓用猪油涂布十余匹,将俘虏的山东士兵缠裹起来,先从足底开始烧,然后活活烧死。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这能说是性格决定命运吗?
董卓性格刚愎偏激,吕布有一次稍微惹董卓不高兴,董卓操起手戟(一种便于刺击的小戟)就扔向吕布,吕布拳脚迅捷,闪躲避开,改容向董卓谢罪,董卓也消气了。但吕布由此私下怨恨董卓。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吃人的社会又来了。
四月到七月,一直没有降雨,谷米一斛卖到五十万钱!长安城中人相食。
逼人走的做法。
袁术当初许诺孙策为九江太守,后来又改用丹阳人陈纪。之后,袁术要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要米三万斛,陆康不给。袁术大怒,派孙策攻打陆康,说:“之前错用陈纪,总是悔恨,用他不是我的本意,如今你若拿下陆康,庐江就是你的。”孙策攻打陆康,果然拿下城池。但袁术又任用自己的老部下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更加失望。
看了这么多,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乱世。
乱世有生存法则吗?
我觉得,没有吧。
无论生活在什么阶层,在混乱中随时都可能被时代的大浪冲走。下层的为了生存人吃人,上层的为了权力互相残杀,能在最终存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运气好的不得了的。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了。就像华杉所说,我命由天不由我。
童谣说:“燕国南疆,赵国北界,中央不合,大如磨刀石,唯有此中,可以避乱世。”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教训深刻。
做人切不可自以为是。
许攸自恃有功,骄纵傲慢(乌巢之计是许攸所出),曾经当众在座席上呼曹操小名:“阿瞒,不是我,你能得冀州吗?”曹操笑道:“你说得对!”但是内心十分不爽,后来竟诛杀许攸。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非常受用的一章。
想明白了自己在职场上的困境,为什么一直努力工作却不受到客观的待遇,为什么付出了那么多依旧得不到应得的回报,所托非人也。
那就跳出当下的迷局,给自己一个退路,给公司一个态度,并不是我不行,也不是我不可或缺,双方都留出空间,以观后效吧。
外面的橄榄枝也许不是最好的,但至少目前而言是合适的,对双方都是最合适的。
再给自己的下一个五年做个规划,做好自己,努力上进。
看了这么多人物的沉浮,就要学习历史上的这些经验教训,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深刻。
多少人认为成功都是自己的能力,到最终凭借运气获得的成就,被自己的实力移为了平地。
所有的成功,不管你多么优秀,多么睿智,多么谦虚,拥有人间的一切美德,付出世间的一切努力,最后也只不过是拥有中彩票的资格而已,能不能成功,还得等老天爷开奖。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确实如此,今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阅读这本大部头,受益匪浅,值得各种版本反复阅读。。
宋神宗在《资治通鉴》序言里说的“明君贤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很想听下专业的法学家是如何界定和权衡刑法轻重的利弊的。
曹操想恢复肉刑,下令说:“当初陈鸿胪认为死刑还可以再加以仁恩,御史中丞能再阐述一下你父亲的议论吗?”陈群回答说:“家父陈纪认为,汉朝废除肉刑而增加笞刑,本意是为了仁慈,而很多人都被鞭笞而死,死者反而更多,这就是名轻而实重,名轻,犯的人就多;实重,就伤害人民。况且杀人偿命,符合古制,至于伤人,或伤人致残,只是剪掉他的头发送去服苦役,就不合理。如果用古代的刑法,把奸淫的人阉割,偷盗的人砍足,就永远没有奸淫和入室盗窃的人了。周朝的刑法三千条,虽然不能全部恢复,但是以上几条,是当今社会的严重问题,应该可以施行。按汉律,对罪大恶极的死罪,应该斩首,不能施以仁恩;其余可杀可不杀的,就可以用肉刑替代。如此,所诛杀的和所救活的,可以平衡。如今以鞭笞致死之法,来替代不杀之肉刑,是看重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性命了。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残酷啊。做天家人不易,尤其在乱世。
董承的女儿为贵人,曹操诛杀董承,又找皇帝要人,杀了董承的女儿。皇帝说她有身孕,屡次求情,曹操不许。伏皇后于是感到恐惧,写信给父亲伏完,述说曹操残酷相逼之状,令伏完秘密图谋曹操。伏完不敢发动。事情最终泄露,曹操大怒,十一月,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及策书,收缴皇后印绶,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手,勒兵入宫,逮捕皇后。皇后关闭门窗,躲在夹墙中。华歆破门而入,挖开墙壁,将皇后牵出。当时皇帝在外殿,请郗虑就座,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一路走一路哭,经过皇帝时诀别说:“能不能救我一命?”皇帝说:“我的命也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转头对郗虑说:“郗公,天下竟有这样的事吗?”于是将皇后关押在暴室,幽闭而死。皇后所生的两个皇子,都被毒死,兄弟及宗族死者一百余人。
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坚持,不一定能逆转局势,至少能挽回局面,让自己少受损失。
张鲁听说阳平陷落,又要投降,阎圃说:“如今我们窘迫之下投降,没有谈判筹码,不如依靠杜濩,投奔朴胡,与曹军相拒对峙,然后再谈判投降,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条件。”
原来张辽这么吊。
于是张辽当夜招募敢死队,得八百人,杀牛设宴,第二天早上,张辽披甲持戟,冲锋陷阵,斩杀两员大将,一路大喊自己的名字,冲进军营,杀到孙权大旗之下。孙权大惊,不知所措,急忙奔上一座土丘,左右长戟环绕自守。张辽呵斥孙权下来决战,孙权不敢动,望见张辽兵少,吴军将张辽重重包围。张辽冲击,带领麾下数十人突围而出,还在包围圈里的部众大呼:“将军抛弃我们了吗?”张辽又杀回来,救出余众。孙权人马都望风披靡,无人敢挡。从早上战至中午,吴军气势全无。于是魏军回城,修治守备,军心安定下来。
还有一个,扁鹊的医术与扁家三兄弟的医术区别。
突然想到了扁鹊的三连图,哈哈哈哈哈。
所论“焦烂之功”,有一个典故:汉宣帝重用霍光,不听徐福限制霍光的劝谏。后来,霍光的子孙因为谋反被宣帝镇压,宣帝奖赏有功人员,唯独不赏徐福。于是有人上书讲曲突徙薪的故事:有一个过路人,看见主人家房子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着干柴,就建议主人把烟囱改成“曲突”,弯曲的,并且“徙薪”,把柴搬走,否则有祸患。主人不听,后来果然失火。邻里一起救火,幸而没有烧掉房子。主人设宴答谢邻居们,那位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却根本没有请那位建议他曲突徙薪的人。有人提醒他,说你当初如果听了他的话,根本就不会有火灾,你怎么不请他呢?主人醒悟,才把那人请来。
宣帝听了这个故事,也醒悟,重赏徐福,拜为郎中。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心理战,代入任何一个人的角色都会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曹操有一次出征,曹丕、曹植都送到路旁,曹植称述功德,发言出口成章,左右为之瞩目,曹操也非常高兴。曹丕怅然若失,济阴人吴质在一旁耳语说:“大王将要远行,你只需要流泪就可以了。”到了辞别的时候,曹丕涕泣而拜,曹操及左右都唏嘘不已,于是大家都认为曹植多华丽之辞,而诚心不如曹丕。曹植一向任性而行,不知道雕饰自己,而曹丕施用权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都说他好话,于是终于定曹丕为太子。
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历史很残酷,仿佛一切都不受制于任何人都主观意愿。
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我愿意做周文王。”
【华杉讲透】
曹操说的,也是真心话,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还是服事于殷商,建国大业,留给他的儿子周武王去完成。曹操做了文王,曹丕就要做武王了。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