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道家的庄子学派偏向消极的无为。追求“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认为个体的人高于社会的人,应该由着人的本性自由发展,不应以社会礼法去干预和束缚个人行为。
老子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少私寡欲去克服异化,达到返璞归真,复其自然。
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并不全是消极避世。汉初的黄老之学是与民休息,少去扰民,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积极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复苏。无为是为了更好地有为,达到无不为。
社会规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儒家强调制名教以规范人性。用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规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名分地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尽其责。
玄学的开创人之一,汉魏的王弼认为,社会的一切明教规范都应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根本,激烈批评那种离开人的本性一味去追逐表面道德名声的社会腐败风气。玄学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注重自然法则和人文理性而宗教观念相对淡薄的基本性格。
39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