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李贽的一意孤行(不回老家泉州,削发为僧),一定要和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联系起来观察,才能使人理解。
对宗族的照顾,不是暂时性的责任,也不仅是道德上的义务,而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
我们的帝国不是一个纯粹的“关闭着的社会”,——在那样的社会里,各种职业基本上出于世代相承。——然而它所给予人们选择职业的自由仍然是不多的。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且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道路是读书做官。然而这条道路漫漫修远,很难只由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达到目的……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则历时至久。这种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接受者只是一个人或至多几个人,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因此,荣誉的获得者必领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
孔孟儒家学说+朱熹注释➼➼➼适应新形势
孔孟之道战胜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从汉朝开始,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它的依赖程度也愈大。到10世纪以后,也就是唐宋两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经济的重心,由华北旱田地带移至华中和华南的水田地带。随之产生的显著后果,则是内部的复杂性相继增加。官僚阶层过去为豪门大族所垄断,至此改变而为与绅士阶层相表里,军队中的将领逐渐失去了左右政治的力量,文官政治确立为统治帝国的原则。这种多方的改变,使集权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创立新的哲学理论,以维系社会上成千成万的优秀分子,即读书的士人。这些士人就是绅士阶层,和以前的门阀士族比较,人数多,流动性大,生活面和知识面也远为广阔。以此,儒家单独的伦理性格己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必须掺和理智上的新因素,才能适应于新的环境。
针对这种需要,很多学者不断把孔孟的著述加以新的注释,而把这些注释综合调和以构成一种思想系统的,则是宋代的大儒朱熹。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论,乃至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和习惯,都被朱熹视为“天理”。但是人可能违反天理,因为各人秉气不同,有清有浊。如果浊气抬头,天理就被“人欲”所取代。补教的办法是“格物”,也就是接受事物和观察、研究事物。VS 心学派反对理学派累赘的格物致知,提倡直接追求心理的“自然自在”……儒家的经典一贯是士大夫行动的标准和议论的根据,而心学一经风行,各人以直觉为主宰,全部经典就可以弃置不顾。……如果知识分子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则王朝的安全会立即受到威胁。(因为)再无别的因素足以使他们相聚一堂,和衷共济。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交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历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南瓜马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皇帝在世之日预筑陵寝,在本朝有洪武、永乐、嘉清三朝的成例可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定陵竟然...
-
第五章 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海瑞的一生经历,(说明)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往常臣下向皇帝作诤谏,...
-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划重点:㈠、文官与武官:1、平衡施政,视动用武力为失败;轻视文官,思想基础为2000年来的一...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