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印度。
这一时期的中国虽然在政治组织、金属制造、书写、农业和天文学方面落后于中东地区的河谷文明,但在制作窑烧陶器、冶炼青铜、铸铁、冶金、水利灌溉、数学和天文学、纺织、陆路货运方面都有所创造。
这一阶段中国从100多个小国逐渐统一为一个大国,而对中国官僚体制的治国理念影响最大的是孔子。作为标志性建筑的万里长城最初是为了抵御内陆的侵略者而修建。
黄河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驯服它,人们不仅要通过人祭的方式安抚它,还要修建、加固堤坝和导流堤。
烽火台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人口开始南迁,水稻成为南方的主要作物,并首先种植了茶树。
这一时期,印度虽属亚洲地区,但不论是地缘还是语系方面,都更倾向于欧洲。恒河流域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加起来占了世界三分之一多。
印度宗教支系、旁系繁多,但大祭司婆罗门几乎被尊为神祗,信仰范围极广。印度教义是对日常生活和永生生活的规范,强调生命的轮回。公元前6世纪,兼容并包的印度教下产生了影响力更广的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认为,消灭“我”这个概念很重要,其终极目的是涅槃,也就是达到“无我”的神圣状态。虽然印度北部是宗教的孕育地,但其很难在西方世界发展,吸纳信徒的主要是佛教,且区域都在东方。
47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