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伦理学:波伏瓦《皮洛士与齐纳斯》(1944)
以存在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主要关注伦理学,考察“情境”的重要性,讨论重点是自我-他者关系中的相互性(reciprocity)的可能性。
情境:不仅仅是一般所说的“周遭环境”,而是指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意识,如何通过其他人、时间、空间和他/她的现实性的其他方面而介入世界。我的“情境”不是外在于我或者围着我的,而是将我的自由和我的现实性粘在一起的粘合剂。
现实性:意识必然联系于具有惰性的物质世界与过去。我的现实性就是我的情境中那些我没有选择的方面——如我的出生、我的身体、其他人的存在、我的死亡这些现实——并且我不能选择拒绝接受它们作为我的情境的一部分。
情境与现实性:避免了将生活体验分裂成传统的主体/客体二元:现实性总是已经是我的情境的一部分,例如他者就总是已经在我的情境中了。
超越:人类不得不超越给定状态去追求更多的筹划。(存在主义现象学术语) 无论你如何努力集中注意力,你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定在你所处那一刻(给定事实),因为我们的意识注定了具有超越给定事实的能力。 例如,你可能会坐在课堂里记笔记,但却总会想到“晚饭吃什么”之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
讨论死亡的意义,以及对人的筹划可能构成的限制:在我死时,死亡只是意味着我的筹划的终止。拒绝海德格尔将人类视为“向死而生”的看法。拒绝我们为死亡而存在的概念。“存在”没有目标;只有我们的筹划可以将我们的存在引导向特定的目标。
他者:代表了个人的情境中的一项给定因素。他者与我的现实性的其他元素一样重要,如我的身体、我的过去和我的出生。我没有选择它们,也不能选择舍弃它们,但我可以选择如何经历它们。我们不能退回到一个集体身份中,来避免个人存在带来个人责任的负担。每个人需要他人的存在自由,才能摆脱自己存在的“偶然性”(contingeney)。除非一个人承认其他人也是自由的,否则这个人不可能自由。
相互性(reciprocity):我们与他者的关系中,潜在一种相互性,这是自我-他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视自己和他者均为主体和对象,并是世界中的平等的自由。
自由: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自由”概念是绝对的,“人不可能有时是奴隶,有时是自由的;他要么是完全和永远自由的,要么就毫无自由。”波伏瓦的“自由”概念则是“情境中的”,并且依赖于个体的相对行动能力。
波伏瓦《他人的血》(1945):波伏瓦的第二本小说。通过两位叙述者的讲述,考察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的性质,有力地分析了个人故事(histoire)如何与集体历史交织。小说的卷首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世上一切人和一切事物负责。”(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小说中的人物认识到,他们必须介入行动,并承担起他们对他者的责任。
波伏瓦《人都是要死的》(1946):波伏瓦的第三本小说。通过人物福斯卡,探讨了死亡的必要性。福斯卡对于不朽则是越来越幻灭,反而发现正是生命的有限性给予它价值,也意识到他必须与他人合作行动,而不是傲慢地假设他可以为他们行动。
Orbiu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1章 无神论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黑格尔:从历史角度和存在意义上阐释主奴辩证法(the master-slave dialectic)。 笛卡尔提出...
-
第2章 伦理学:波伏瓦《皮洛士与齐纳斯》(1944)
-
第2章 伦理学:波伏瓦《模糊性的道德》(1947)
“情境”中他者之重要性。看重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共在”、“与他人共在的在”(萨特《存在与...
-
第2章 伦理学:波伏瓦《要焚毁萨德吗?》(1951-1952)
萨德是“高贵的失败者”:唯我主义的专制,排除了自我-他者关系的相互性,完全拒绝他者的真实...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