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支配的占有欲:本书精华摘录
29个笔记
译者序 人生所求不应在所有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塑造了自我。所有物是自我的延伸,甚至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所有物来外化自我,通过所有物传达出我们是谁的信号。因此,人们对财富和物品表现出情感依恋、拜物主义甚至恋物癖,不情愿分享自己的所有物,也更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导读 为何我们不容易因所拥有的而满足?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一书中提出了“新穷人”的概念——在一个消费社会中,我们自由选择商品和生活的权利似乎更大了,但终究都变成了忙碌终日的“新穷人”。不论自己怎么跃升,几乎永远有人的消费能力在我们之上,日益发达、无孔不入的各类媒体,勾连了世界,让我们始终能看到令人羡慕的“别人的生活”,并不断产生模仿的欲望。其结果,消费社会的穷人不再是“失业者”,而是“有缺陷的消费者”,也就是无法为满足不断更新的欲望而消费的人们。
人们更喜欢为体验消费买单而不是为物质商品买单。胡德认为,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既来自体验本身,也来自事后的回忆——“因为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每一次复述而重建的。经过一次又一次回忆,我们最终无法区分现实和幻想。在复述经历时,这些体验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并增加我们的社会资本,即人们通过人际关系积累的资源”。
引言
我们所有人都会通过自己拥有的东西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收藏品和古董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与过去的联系。我喜欢参观拍卖行和二手店,看着填满人们生活的各种财产物品,我时常深感惊叹,那里所有的物品都曾经属于某个人,这个人也许也曾把它视为最值得拥有的物品。这些物品的主人可能通过辛苦奋斗才得到它,为拥有它曾心满意足,或者甚至赔上性命只为获得它。它也许是一枚英勇勋章,一系列玩具车收藏品,或是一面银背镜——所有这些物品都可能对其主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你是我的
几个世纪以来,婚姻在市场、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通过继承来控制财富的分配,从而在不确定的未来为大家庭的成员提供资源。在社会顶层,婚姻被用来建立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
你可以拥有自己的想法吗
尽管人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创意或想法的所有权,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原创的想法。你可以尝试,但从逻辑上来讲,你做不到,因为所有的想法都是在别人的早期想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就像北美原住民的祖传土地一样,总是有人在你之前出现在那里。
事实上,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送出个人数据。数字公司以平台、游戏和所有其他令人赞叹的软件形式为我们提供“免费”服务,然后从我们提供给它们的个人数据中牟利,而我们似乎也心甘情愿。
如果某项服务是免费的,那么你和你的个人数据就是产品。
只是一个概念
所有权不仅通过其规则和立法塑造社会,还从心理上控制着我们。法定所有权是社会的产物,因此,所有权附带的权利受到法律制度的规定和保护,但所有权不仅仅是法律。我们追求财富,即使我们不一定需要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某种东西,仿佛在情感上催着我们去占有。这就是所有权心理,一种因所有权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并不总是与法定所有权相一致。我们可以合法地拥有一些东西,但不在乎它。相反,我们可能在乎一些我们并不合法拥有的东西,而且感觉自己真的拥有。这纯粹是一种精神状态。
第2章 非人类可以占有,但只有人类能够拥有
我们不仅具有竞争性,而且常常感到自己的价值被低估,并认为其他人比我们拿的更多。
我们进行自我与他人比较的一个明显的方式是基于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和那些我们认为最接近自己的竞争对手之间在所有权上的相对差异使我们产生想要拥有更多的欲望。
你会袖手旁观吗
为什么孩子们在3岁前后开始表现出对第三方惩罚的理解?一个答案是,他们有了不断发展的对其他人和其他人物品的觉察。关键在于,这可能与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智理论有关,这是一种直觉能力,能够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从而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心智理论是人类和非人类认知领域中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因为这种心智能力在社会交往和预测他人未来的行为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如果你能读懂别人的心思,那么你就可以预测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或者你可以通过向他们提供虚假信息来操纵他们。有证据表明,在其他物种中,基本的心智理论是存在的,但在人类从3 —4岁开始,心智理论就已极为复杂和常见了。[33]在此之前,婴儿期和学步期儿童似乎能够意识到其他人有想法,但他们不像更大一点儿的孩子那样善于解读这些想法。3岁左右出现心智理论的增强,使得孩子们能够开始思考他人对他们所拥有物品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失去这些物品的情绪后果,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愿意惩罚其他违规者。当一个人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时,就会使得执行社会规范和所有权规则变得更加容易。
之所以出现旁观者效应,不是因为人们冷漠,而是一种不确定性和恐惧的结合。许多情境都是模棱两可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愿意小心地确定究竟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莽撞行事。如果有人无所顾忌地试图切断自行车上的挂锁链条,那么我们首先会认为车一定是他或她的。成年人和儿童一样,会推断与物品互动的人通常是物品的主人,在一个法治社会中这更有可能。或者,如果这个人是一个不怕别人的人,那就意味着他们可能是暴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别人的自行车而冒自己受伤的风险真的值得吗?他们会为了我做同样的事情吗?这根本不值得。
公地悲剧
所有权可能源于生物学上的必要性,但所有权的概念是在人类头脑中构建并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如果心理上的所有权真的是我们当前过度消费和无情的物质主义的根源之一,那么我们必须找到改变人们观念的方法。但在你改变观念之前,你需要知道这些观念来自何方。
第4章 只是关于公平
美国梦是一个基于精英统治的梦——人们的努力将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据此推断,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都可以成功。这导致了社会流动性假设,即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社会顶层,并且应该因他们的努力而得到回报。
正如当前的政治动荡展现出来的那样,人们并不总是按照自己的最佳利益行事,而是基于原则做出决定。这一观点对于所有权问题尤为重要。如果所有权是通过对资源的排他性控制以确保个人能够飞黄腾达,那么,社会所认可的可接受的所有权不平等,就包含一个很强的道德成分。如果个人的财富是应得的,我们可以接受不平等,但由于生活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因此所有权本身天生就不公平。
为悦己者容
如果你从未有过这些机会或特权,那么即使你没有上过最好的学校,你也可以花钱购买昂贵的东西,以欺骗大众你是成功人士。或者你可以使用仿冒品,装着装着就成功了,因为你感知到的成功会为未来的成功创造机会。即使那些不需要假装自己成功的人,似乎仍然会被欺骗信号所影响。
我们很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并根据表面的证据草率定论,但有时奢侈品会在心理上增强自信,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感。穿名牌服装可以让我们自我感觉更好,然后自我强化。当我们穿上奢华的服装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很特别,举止也会与之相称。奢侈品点亮了我们大脑中的快乐中心。
财富为何无法带来快乐
我们想要最新的很酷的东西,因为我们厌倦了自己已拥有的,想要一些不同的东西。[31]广告商煞费苦心地强调产品是“新的”或是“改进的”,这样你就能期待不同的东西,这并非巧合。我们大脑中的注意系统受到某种新奖赏的刺激,从而形成了我们的需要和欲望。但就像大多数经历一样,我们的快乐逐渐习惯化。一旦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你就开始在所谓的“享乐适应”的不断循环中寻找下一个最好的东西。
选择正确的池塘
为什么人们更喜欢自己住3 000平方米而邻居住2 000平方米的地方,而不是喜欢自己住绝对面积更大的4 000平方米而邻居住5 000平方米的地方。这也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更愿意自己挣5万美元而同事挣2.5万美元,而不是自己挣10万美元而同事挣25万美元。[33]我们宁愿拥有的更少一点儿,只要它比其他人都多就行。我们衡量成功是相对于他人的。
第6章 我即我之所有
我即我之所有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丢弃我们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车库里装满了毫无价值的个人物品?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所有物具有这种特殊的情感依赖?
原因就是我即我之所有。
一个人的自我是他所能够称之为他拥有的一切的总和,不仅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力量,还有他的衣服和房子、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先人和朋友、他的声誉和工作、他的土地,以及他的游艇和银行账户。所有这些事物都给了他同样的情感。如果它们兴旺发达,他会感到欢欣鼓舞;如果它们缩减并消失,他会感到沮丧低落——不一定每件事都会引起相同程度的情绪变化,但这种现象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商品拜物主义
人们正在使用社交媒体新技术,将自己的线上自我构念变成更愿意向他人推广的样子。社交网络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人们创建和传播不准确的个人资料,更喜欢强调、精心制作或捏造自认为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这种线上宣传会让人们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其他所有人如此幸福和如此成功,从而导致弱势的人们产生自己无能的自卑感。[18]我们创建多个版本的自我,这些版本反映了我们与他人互动的不同情境;我们都体验了一场自我的幻觉,不再是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改变而改变。
数字平台促使和鼓励我们去随意分享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以前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自吹自擂的,甚至是令人尴尬的。尽管我们现在更倾向于在线上进行社交炫耀,但是数字技术对我们的自我构念也形成了威胁。我们的记忆和经历现在以不会自然消失的形式存在,并且可以很容易被检索和验证。
第7章 放手
当塞勒读到前景理论时,他发现人类的许多经济行为忽然变得可以理解了。当涉及所有权时,人们的决策是非理性的。正如前景理论所预测的那样,人们有一种固有偏见,即高估自己所有物的价值,而且这种偏见可以用风险规避来解释。就像猜硬币正反面这个简单的赌博游戏一样,平均而言,让人们放弃一件自己的所有物所得到的报酬必须是他们愿意为同样物品买单价格的两倍。[2]买卖双方都试图从交易中获得最大收益,生意似乎就应该这么做,但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所有权和卖方过分夸大的个人损失感。
一旦我们拥有了一件东西,我们就会高估它的价值。这种被称为“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偏差[3]是行为经济学中最稳定的现象之一。简言之,我们出售一件商品时所期望的价格要高于我们愿意购买同样物品的价格。卖方和买方之间总是存在不平衡,如果出售的物品是卖方的个人所有物,那么此现象就更加明显。
追求的快感
我们假设消费主义的动机是因消费获得的快感,但事实上,是这种对快感的追求迫使我们不断地用物品填满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被激励去获得时,这种追求获得的过程本身,对于我们就是一种奖赏性的目标。如果我们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或受挫,但同样,完成该目标也不能让我们满意,因为获取物品很少能带来我们预期的快乐。即使购物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快乐,这种情绪也很容易习以为常,所以我们再次出发去寻找下一个必须得到的物品。
在我们未得到想要之物之前,我们的大脑已经开始享受预期获得的快感。一旦我们拥有了它们,我们就赋予自己的财产过高的价值,因为它们是我们自我的延伸。问题是,大多数人很快就习以为常,然后又开始下一次征服。这些都是强大的情感驱动力,不容易因我们所拥有的而满足。有些人永远会买买买,这最终会控制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会被所有权窒息。
所有权让我们更快乐吗
通过所有权的力量,我们将自我延伸到这个世界上,我们通过我们的所有物向他人表明我们的身份和地位。影响我们的不是我们失去的财产的价值,而是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是谁。
我们会高估我们所拥有物品的价值,不愿意放手,因为它代表了我们是谁,但我们也很容易对我们的大部分所有物习以为常。我们通过坚持不懈却又永远无法满足的追寻去获得更多东西,从而提升自我。这可能会让我们感觉更成功,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积累更多东西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不满足。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