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P509除了城市,研究人员也对农村展开了极为细致的研究,比如费孝通这类受过良好训练的新一代中国社会学家,就曾深入农村,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认为贫民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均衡渐次瓦解,从这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农村的困境。他认为这种均衡此前确实存在,只是后来帝国主义以及世界市场扩张,进一步对农村地区造成经济压力,摧毁了农民赖以摆脱贫穷的手工业及其他副业。……1930年代初,英国学者托尼(R.H.Tawney)在中国农业的调查总结中指出,中国农业主要是受困于两个危机,彼此还相互关联:一是生态危机,表现为地力衰竭和养分流失、滥伐森林、水灾,人口庞大而可利用的资源稀少等;二是社会经济危机,由剥削性的佃租体制、严苛的借贷制度、落后的交通网络、原始的农业技术等造成。 ……天津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所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设立的,发表过许多有关1930年代中国经济的一流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渐次显示出了中国农村环境的多样性,要对所有这些地区做出通用的评价或提出全盘解决方案是多么困难。在某些地区,强大的宗族组织支配着整个社群,彼此间形成复杂的互助模式;在另一些地区,农业社会则相当分化,使佃农容易受到在外地主阶级的剥削。这些地主先是靠国民党政权的警察势力给他们撑腰,后又十分倚仗蒋介石在1934年重启的保甲制。但在其他区域,特别是华北地区,最成功的农民典型是所谓的“经营地主”(managerial farmer),他们拥有一百到二百亩的耕地,这些土地部分由自己亲自垦殖,部分则雇工耕种。 许多研究报告所描述的农村景况甚至社会紧张关系,都与晚明时期惊人地相似,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到新高度,却没能让黎民百姓从中受惠。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几乎全国所有地区都有庞大的农村人口处在赤贫中。许多人在农闲时节从事拉车、搬运工作,在短暂的播种、收割时节充当农工,工作所得仅能勉强糊口…… 有好几百万人(也就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所说的“贫农”)的耕地面积太小,不足养家糊口,迫于情势,他们不得不在自家土地更需要劳力的时候“压榨”自己家人,自己则利用农忙季节出卖劳力来贴补家用。但即便如此,也还有许多贫困农民要么只能卖儿鬻女,要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饿死。而且,尽管不缺农业机械,燃料也充足,但在贫困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富农根本不需要将农业机械化,也不需在役畜上花钱,因为雇用一个人,每日工资大约等于一头驴子每天所需的饲料成本。在失去利用价值后,工人可能就会被解雇,但驴子不同,即使在不用下田干活的时候,也需要有人长期照料。 贫穷妇女同样会逃离农村,到大城市里的工厂打工…… 不过,这些调查收集到的统计数据几乎无法与同一地区的长期数据做比对,所以我们很难根据这些资料来判断中国贫农和雇农的生活比起十年前是更差、没变还是略有进步。同样,我们也很难拿这些数据来与清朝中叶或晚明的农民逐一比较。那些力持中国农民境遇每况愈下、终至爆发革命危机这一主张的分析者,主要立论于两种解释:第一,地主的冷酷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加深了对农民的剥削。这两者的发展迫使曾经拥有土地的农民沦为佃农或雇农,备尝变幻莫测的世界市场机制的苦果。第二种解释主张,人口增长、技术简陋、地力衰竭,才是造成中国农村日趋贫穷的原因,阶级结构之恶并非主因。不过这两种解释似乎都无法获得有力的证据支持,于是又出现第三种学派,认为伴随农业商业化,以及卡车、火车、蒸汽机带来的市场机制和运输模式的变革,1920年农民的生活条件已经比1900年好很多。 引自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68人阅读
羊牛下山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十五章 国民党当权
P473在1920年代晚期和1930年代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国人的生活在很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第十五章 国民党当权
P477 1930年代,值蒋介石和国民党巩固权力之际,国内许多大学陷入一片混乱,人们越发感到失望...
-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P517 1928年年底,国民党持续攻击,火力不减,迫使毛泽东放弃了井冈山根据地,带领队伍向东走...
-
第十六章 共产党挺过困境
P541 12月初,蒋介石不顾亲信的警告,决意冒险前往西安。他先是在西安接连单独召见少帅张学良...
> 查看全部28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