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缈缈
读过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以同理心倾听
同理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
我们常常给予他人建议或宽慰,或者解释自己的立场或感受,而非同理。同理心需要我们将注意力全然地聚焦在他人想传达的信息上,给予他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地表达。用佛家的一句话“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来描述同理这个能力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一个人需要同理,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建议来“搞定”对方的问题,他人往往会感到沮丧。
试图分析问题无法让我们与他人同在。如果我们只是关心别人的话是否符合我们的理论,我们是在审视他们,而没有与他们同在。同理的核心是“临在”——全然地与他人以及他们当下的体验同在。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以同理心与他人连结:
给建议:“我认为你应该……”“为什么你没有这样……”
比惨:“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曾经经历过的。”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这就会转变成一个非常积极的体验。”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尽力了。”
讲故事:“这让我想到曾经……”
摆脱感受:“高兴一点儿,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真是可怜……”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解释:“我本来想打电话给你,可是……”
纠正:“事情不是这样的。”
复述
复述对方的话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准确地领会了他们的意思;如果我们的复述还不到位,他人就有机会加以更正。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是,给了对方一些时间来思考自己所说的话,从而有机会深入了解自己。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用提问的形式来复述我们的理解,便于对方做出必要的更正。我们的提问可以专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对方观察到的事实,具体
- 对方的感受以及引发感受的需要
- 对方提出的请求
如何决定什么时候需要复述他人的话呢?显然,当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了对方的意思,就可以通过复述让对方有机会做出说明或更正。即便我们确信已经理解了对方,可能还会发现对方也想对此做出确认。有时,他们会直接问:“这样说清楚吗?”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吗?”这时,如果你能把听到的话清楚地复述出来,往往会比一句“我明白了”更能让对方安心。
一般来说,如果说话者带有强烈情绪,反馈他们的情绪会让他们感到欣慰。如果我们是说话者,不妨清楚地表明是否希望对方把我们的话复述出来,这样对方会更清晰。
在复述时,要特别注意语气。一个人在听别人反馈自己的话时,哪怕听到一点点批评或嘲讽,都会格外敏感。如果我们的语气像是在下判断,仿佛认定对方心里在想什么,这通常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因而,带着觉知聆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的语气是探询式的,是为了确认我们的理解是否到位,而不是在下结论。
当我们专注于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就再也听不到任何批评、攻击、辱骂和评判了。我们越是这样做,就越能够领悟到一个简单的真谛:我们以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人们之所以会说那些话,其实是在诉说他们有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如果意识到这点,我们就永远不会因他人的话而认为自己受到了屈辱。而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尊严受损没有被当人看,正是因为我们陷入对他人的负面评判中,或沉浸在认为自己犯了错而自责的想法中。
持续同理他人
在关注解决方案或提出请求前,让他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如果急于提及他人的请求,人们或许会以为我们对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并不真的感兴趣,只是急着要摆脱或解决他们的问题。此外,人们在谈话开始所透露的信息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相关且更为强烈的感受尚未表达。当我们持续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时,便让他人有了机会充分探索和表达自己。
如何知道我们已经充分同理了他人呢?首先,如果一个人体验到当下的内心世界被他人充分理解了,就会感到轻松。这时,我们也会相应地在自己身上感受到不再那么紧绷。还有一个更明显的迹象是,对方会安静下来停止说话。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充分地表达了自己,不妨问一句:“还有什么是你想要说的吗?”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同理
我们无法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他人。如果我们善于同理自己,就有能力迅速地调整好状态,得以与他人同在。
如果我们能坦诚并且不带指责地谈论自己的痛苦,即使对方也处于苦痛之中,有时也能够听见我们的需要。
当意识到自己处于辩解防卫的状态或痛苦得无法同理他人时,我们可以选择( 1)停顿,深呼吸,同理自己;( 2)“非暴力呐喊”;不过,如果对方也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无法听见我们,也不肯放过我们,而同时,同理“急救”和“非暴力呐喊”都无法帮助我们的话,我们的另一种选择就是:暂时离开现场,得到自己所需的同理心,等到心境调整好了之后再回去。
同理心的力量
同理心与坦露内心脆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连结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和需要,有时表达它们并不容易。然而,同理心让我们能触碰彼此共通的人性,我们的自我表达也会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能够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相连,就越不害怕袒露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展现内心的脆弱,往往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感和掌控感。
身陷乏味对话
当我们无法与讲述者的感受、需要、请求建立连结时,对话便会失去生机。当讲述者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时,说出来的话就会乏味。这时,我们非但无法与对方建立连结,反而成了承接对方讲话的垃圾桶。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以及在何时打破死气沉沉的对话呢?我建议,当我们连一个字都听不下去时,就是打断的最好时机。我们等得越久,就越难在这样做时保持礼貌。而打断的目的并非在于让自己发言,而是帮助讲述者与表达背后的生命能量建立连结。
做法便是去体会对方心中可能会有的感受和需要。直接告诉对方我们想和他们建立更多连结。
当他人保持沉默
对许多人来说,在面对他人的沉默时做到同理是极为困难的。尤其当我们已经表达了内心深处的脆弱,很想知道他人的回应,对方却沉默不语时,我们会感到格外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因而很难去体会对方透过沉默表达的感受和需要。
缈缈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语言暴力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疏离生命的语言 某些语言与表达方式造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暴力,这些暴力的根源都是人们在...
-
同理心
-
非暴力沟通最关键的应用 善待自己
爱自己 转化自我评判和自我要求 如果我们经常以评判、指责、命令的方式与自己沟通,我们看待...
-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步骤
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步骤 我们要表达自己的需要。 不论对方说什么,设法...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