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观点呢?
吹吻橙
读过 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
嘉靖四十年,海瑞重审了一起杀人案。案情原本简单。浙江严州府桐庐县乡民徐继,在向妹夫戴某追讨借款时发生斗殴,失手将其打死。人命关天,徐继和妹妹都不敢声张,便将尸体绑上石头沉入水底了事。负责初审的桐庐知县则发现,案发当晚还有潘姓朋友带着仆人在戴某家过夜。于是该官员认定这是一起通奸杀人案:徐继的妹妹和情夫潘某杀害了戴某,徐继则是同谋和帮凶。 他:他一眼看出通奸杀人的说法不能成立。这位清官调研以后指出:徐妹与戴某育有二子一女,潘某则既有妻室又不富裕。说一个女人抛弃儿女谋杀亲夫,却只是为了给更没钱的人做妾,这简直就是发疯。上级部门认可了海瑞的观点。徐妹和潘某被释放,徐继则因为杀人和藏尸的双重犯罪被判处绞刑。本案两种判决的区别仅仅在于:桐庐知县依据的是想当然,海瑞依据的是人之常情和基本常识。 我:常识极为重要。因为明清两代的基层法官都由地方行政长官也就是知县兼任,这些人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如果像桐庐知县那样想象力丰富,多半只能造成冤假错案。 他:但常识没人教啊。 我:不是有科举吗? 他:参加考试是要有资格的。简单地说,考生首先得是监生,或叫作生员的地方官学学生。成为生员需要经过入学考试,叫童试。参加童试和考不及格的,无论年龄大小都叫童生。合格入学的则叫生员或诸生,俗称秀才。秀才有两个出路。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的是监生,当然要通过选拔。留在地方官学的则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只不过考试有三个层级,必须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平步青云,最低一级叫乡试,地点在各省布政使司,南北直隶的考场则在两京。除了秀才,监生也可以参加乡试。 乡试合格就叫举人,已是候补官员。 举人可以在第二年参加会试,考场在京师的礼部。 会试仍然是选拔赛,录取者即进入第三次考试。由于这最后程序由皇帝亲自出题和主持,地点又在奉天殿,所以叫廷试或殿试。殿试不再有淘汰,通过了会试的考生也实际上已是进士,皇帝再考一次的意义是决定等级和排名。 因此进士的头衔前面都有“赐”字。 一甲:赐进士及第。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而且,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名,则分别叫解元和会元。 如果三次都拔得头筹,就叫三元及第。 我:两榜出身,三元及第,是读书人最向往的事。 他:金榜题名的,却未必有真才实学。原因也很简单:明代官办教育的内容非常单一,基本上只有儒家经义。尽管在早期,朱元璋也曾强调科举取士务得全才,应该文能安邦武可戡乱。何况还要学写八股文。 我:何为八股文? 他:八股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规定文体,特点则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要求。题目肯定来自四书五经,理解也不许超出朱熹《四书集注》范围。比如“百姓足,孰与不足”这道题,就来自《论语·颜渊》有若的话,全文是: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那么,看到题目以后,该怎么做呢? 有份试卷的开头第一句是: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这在八股文,就叫破题。 破题之后是承题和起讲,也就是承接上文加以阐发开始议论,然后通过“入手”引出排比对偶的文字,比如: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这样的对仗需要四组八句,所以叫八股。 我:这很无聊啊。 他:但这种格式使用了六百年,却并非没有道理。毕竟,由此形成的录取标准相对固定统一,而且与权势和财富无关,大体上可以保证竞争的公平。何况只要掌握技巧,也能写出好文章。前面那份试卷的破题就非常精彩。我们知道,八股文的规定字数一般是三百到五百,并不允许洋洋洒洒,因此其实很考功力。难怪有人说,会写八股文的,什么都写得好。至少,破题之法值得做传播的人学习。 我:写出八股文也不容易啊。 他:前面那份试卷的作者王鳌(读如敖)可是成化十年乡试解元,十一年会试会元和殿试探花,差点就三元及第,高踞榜首。不过,这位苏州吴县人成为朝廷重臣,包括王守仁能够平息叛乱,都与此无关,尽管阳明先生也是八股高手。审案断案肯定用不着八股文技巧,海瑞也非两榜出身。代表明代新型文艺及其成就的,是看上去远离庙堂的东西。
吹吻橙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朱棣最想杀的,当然是齐泰和黄子澄。其次是兵部尚书铁铉
铁铉是朱棣的劲敌。建文二年燕王攻济南,守将便正是此人,结果围攻三月不下。朱棣无奈,下令...
-
刘基
朱元璋早就对李善长不满。证据,是他在洪武二年的十月秘密召见了刘基。刘基就是刘伯温,在正...
-
海瑞的观点呢?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