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我国社会结构的差异可以归纳为“城市-农村”“中小城市-超大城市”两对
一、 “城市-农村”两个世界
- 两个世界的结构差异:2010年城市已接近橄榄型,而农村依旧是典型的倒丁字型。在2000-2010年间,城市职业中层的增幅高于农村,城乡差距拉大。
- 两个世界的分化机制:(1) 精英流出; (2)城乡的两种不同的分层机制:城市中处于下层的外出务工人员可能在家乡里处于中上层;农村制造业有一定的进步,但就业机会主要是外地人争取,部分农村居民的“面子”心态使得农村流失了大量非农职业人口,造成农村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低端化。(3) 城乡分化的新发展:部分先进农村已脱离了乡村形态,进一步凸显了落后农村的凋敝;城乡分化越来越大,农村社会结构滞后,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都达不到现代社会的标准;相当多的农村居民不愿意城镇化、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落后农村因而就业机会减少,精英流失,缺乏活力;农民对土地增值有巨大预期,但又不能像东部地区农村那样获得此种增值或收益。
二、“中小城市-超大城市”的两个世界
根据人口规模将城市划分为:小城市(<50w),中等城市(50-100w),大城市(100-300w),特大城市(300-1000w),超大城市(>1000w)
- 两个世界的差异: 中小城市是典型的倒丁字型,而超大城市则为土字型。在大型城市中,超大城市的社会分层已具有显著现代社会结构特征,接近橄榄。
- 两个世界的分化机制: (1) 不同规模城市的差距主要是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不均衡的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拉大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差距。“城城流动”进一步拉大了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差异。(2) 不同规模城市有不同的分层机制: 在大城市社会分层结构更为中产,但户籍作为优势职业机会与资源屏蔽机制的作用也更强,流动人口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中小城市,户籍的屏蔽作用较弱,流动人口作为有干劲有能力的精英,在竞争中表现突出。
52人阅读
哎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八章 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
1. 特殊获益者群体 感到制度环境对他们的威胁,离散、离心倾向很重。 改开以来,最初的特殊获...
-
第十章 从“倒丁字型”向“土字型”社会结构的变迁
一、各阶层的变迁 1. 农民群体的变化 ISEI=23,2010年占比46.69%,2000年占比63.20%。这种变...
-
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世界”
-
第十四章 中国中产阶层的结构分析
一、中国中产阶层的城乡结构问题 中产阶层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城市地区已经...
-
第十五章 市场转型与中国中产阶层的代际更替
一、市场转型三阶段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第一阶段是商品市场的发展。最初引发了通货膨胀,进...
> 查看全部15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