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存在价值
“不能刺激男人欲望的女人不是女人,”这也可以换为另一种单纯之至的命题:“女人的存在价值,就是成为男人性欲望的对象。”由此看来,小仓千加子在《性的心理学》一书中对女人“思春期”所下的定义堪称名言。她说,所谓“思春期”,便是“意识到自己身体并非自身之物,而是被他人观看、成为他人快乐道具的时期”〔小仓,2001:3)。成为男人的欲望对象时,女人就“成为女人”,这与年龄无关。当不再是男人的欲望对象,女人就“不是女人”了。这个命题过于直白易懂,几乎令我晕倒。 … …可是,如果我们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两种价值,不都是“被男人认可的价值”的别名吗?作为“父亲的女儿”,A子想像男人一样在公司里出人头地,希望被称为“女强人”;同时,她又渴望像个女人,作为性欲对象被男人选上。无论她的哪一种欲望,男人都处于“给予认可者”的位置。 而“给予认可者”自身的悖论,则是对“寻求认可者”的深刻而无奈的依赖。男人们因为对这个悖论懂得彻底而憎恨女人。所谓“厌女症”,不就是男人这种憎恨的代名词吗? 引自 女人的存在价值
61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