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自己关的那么紧/第五章/p145-180
我参加的一个社交恐惧症患者互助群终于解散了,因为没有人肯在群里发言。 这个段子很好地反映了“社恐”们的状态。 我本人就不喜欢饭局,尤其害怕当众表达、轮着我说两句的场合,那一定是心跳加速,不停抖腿,大脑一片空白,然后借机去上厕所。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患上社交恐惧症呢? 在《没什么大不了:做不被情绪支配的自己》一书中,陈雪莉老师认为:自卑者、低自尊者、高敏感人群、完美主义者和内向者都是社交恐惧症的高发人群。 还有家庭环境的影响,曾经失态的经历,夸大社交挑战的错误信念,缺乏社交技巧等,都有可能让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束手无策,担忧害怕,以至于显露出不敢与人对视,脸颊发红、发热,表情僵硬,口吃等的窘态。 我们又该如何克服社交恐惧呢?陈雪莉老师在书里介绍了8种缓解社交恐惧的方法,值得一试: 1、 一念之转 反向思考,化解负面情绪,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事实,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2、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社交出现问题只是偶然,脸红心跳了,顺其自然接纳即可,放眼当下,全身心集中在自己参加的活动上,与情绪和平共处。 3、循序渐进地改变——系统脱敏法 列出所有感到害怕的社交事件,比如害怕打电话,害怕当众讲话,想象我们正处在这样的情景中,然后进行放松练习,直到我们不再害怕这个事件,不再害怕正常社交。 4、从0到1的改变——暴露疗法 正视恐惧,将自己置身于恐惧情境中,激发恐惧情绪,然后感受并接纳这种情绪。 5、打造社交“金钟罩”,屏蔽过度刺激 给社交活动设定一个“限额”,超出自身承受范围时就立马叫停。集中精力在值得交往的人或事上,感觉身心疲惫时就戴上耳机、墨镜,“与世隔绝”。 6、 培养自信心 允许有自卑情结,但要学会多角度看待自己、认识自己,不轻易否定自己的价值。 7、 学习一些社交技巧 比如发自内心的赞美他人,让自己习惯与人沟通;提前准备一些万能话题,拉近双方的距离,不至于冷场;多问开放式问题,增加互动机会。 8、 善用非语言技巧 不善言辞的人,可以试着用倾听、目光接触、微笑、点头和身体前倾来向对方传达自己的善意。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是一座孤岛,我们谁都离不开社交,恐惧也罢,享受也罢,只需记得:接纳自己,诚心待人!愿你我都不再“社恐”,与人为善,淡定从容!
漫小书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一个人的好时光/第七章/p197-210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提高生活效率,不停歇地社交、应酬、忙碌,甚至觉得“独处是...
-
摆脱讨好模式,拥有洒脱人生/第九章/p233-257
曾在小区里见过一个孩子,为了讨好其他小朋友,不惜委屈求全,趴在地上学狗叫,以求能玩一下...
-
别把自己关的那么紧/第五章/p145-180
-
逃离让你崩溃的环境/第十章/p258-285
女儿曾无意中跟我说过:妈妈,你生气时候好可怕呀,好像一只大老虎…说完还不忘揪着眉耸着肩...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