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华夏的历史空间:拓跋宏的旅程
P51
历代帝王祭祀的起点
492年,拓跋宏首度在明堂举行祭典、仪式,并邀请南方使节观礼之后的一个月,他又下达了一道命令:向尧、舜、禹、周公、孔子致敬,分别在平阳、广宁、安邑、洛阳和平城献祭。祭祀的对象与地点有地缘关系:平阳、广宁、安邑分别是尧、舜、禹的都城,周公则是洛阳的建城者,平城的孔子庙则在三年前落成,乃当时中国三大孔庙最北的一座,其他两处分别在江南政权的都城建康,以及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
P53
根据汉民族理念,凡有功劳于社会民众之人,比如建立秩序、指导生活的规范,抵御灾难,甚至为此牺牲生命,都享有被后人感恩纪念的资格。依照这个原则,其实并不限于统治者,凡为众人付出心力、奉献生命,即使是普通人,都应受到表扬。当时的中原各地,汉人士民有许多信仰、崇拜的对象,正是基于这套想法。但在国家的典礼上,帝王被认为有最大的功劳与非凡的贡献,成为最突出的典范。这套“帝王功业”的论述,一直是历代帝王祭祀的基调。此后千百年,皇帝献祭的祷文都旨在歌颂王者的贡献,并表示感谢。在民主制度时代来看,这套强调帝王统治成就的论述,无非是在合理化对统治者的崇拜。
--------------------------------------
P69-70
元宏下令维护华夏历代帝王将相墓葬的礼遇,以过去的死者为对象,看似对生者没有实际的影响,其实不然。他透过各种措施,让胡人与汉人组成的统治集团“阶层化”:除了官职高低之外,也指定每个姓氏和家族的社会地位,重新编组整个统治阶级。于是,等级的秩序贯彻在生人与死者的阴阳两界。
让消逝的历史人物重新取得地位,还有另一层现实的意义。胡人与汉人的生命礼俗有许多差异,葬俗是其中最深层的一项。汉人安土重迁,世代久居和族葬,先人墓地是子孙与祖灵的连结,因此汉人视盗墓为莫大的罪恶,痛斥不已,并非只是财物的损失,而是死者被亵渎,生者的生命意义遭到戕害。匈奴和鲜卑等游牧民族的生活则不常其居,并不重视埋葬遗体的处所。死者的身份、地位和荣耀表现在丧礼的浩大,而非墓葬的规模。随葬的财物则集中焚烧,以备亡灵在所归之地使用,而非埋入墓中——汉人很难接受这种习俗。当胡人强势进入华夏中原,发现汉人墓地埋葬许多贵重的器物,出于物质欲望而发掘强取,不见得有太深的罪恶感。如今,元宏希望所有人,尤其鲜卑人尊重墓地。尊重就从身份地位最高的帝王将相做起。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楔子
P5-7 北京历代帝王庙从始建到帝制结束,虽然有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但不是第一座集中纪念历代帝...
-
第二章、华夏的历史空间:拓跋宏的旅程
-
第三章、失落的王陵:杨广和李世民的感伤
P86 二、历代王陵的转化 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的统治阶级营造墓地,为了夸耀身份和地位,逐渐依...
-
第四章、王权的公关:许敬宗和褚无量的操作
P110 657年,时任唐帝国礼仪主管官员的许敬宗,上书给皇帝李治,建议订立“先代帝王祭祀”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