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朱元璋、朱厚熜与历代帝王庙的建立
P315
医药祖师的三皇
三皇作为医药祖师的角色,先出现在女真人统治的华北,然后被元王朝接受并推广。蒙古人并非崇拜三皇,而是重视医学。于是,十四世纪前后数十年,在国家的主导下,三皇庙出现在中国各地,成为官民士庶祭拜、祈求的对象。
-----------------------------
P323
道统决定治统
关于王朝的统治正当性及其传承的讨论,大多被称为“正统论”。朱熹也曾经思考过这个议题,以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而言,他主张以蜀汉为正统。对他来说,道统与正统是两件事,层次不同,前者比后者的位阶高:汉、唐帝王统一天下、位居正统,但没有资格列入道统。朱熹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的理论和身后的地位,竟然成为杨维桢评估治统的标准:“道统者,统治之所在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正统之所在”。杨维桢使用的替换词“治统”,本义士指王权的统治及其传承。在十四世纪,“治统”和“政统”这两个此的意涵和使用互相接近。日后,朱元璋宣称他继承了“中国帝王正统”,其实就是治统的意思。
P330
朱元璋在1371年4月派人向历代王陵献祭,宋濂则在9月遭朱元璋斥责贬官。宋濂大概不赞同在王陵向三皇与尧、舜、禹、汤等圣王献祭,所以才会提出在都城太学设庙致意的新方案,但结果却不被皇帝认可。
过了两年,恐怕是朱元璋流露犹豫的态度,透露此事尚有讨论余地的意向,于是在1373年又有人提议。这次是由一位升任朝官不到半年的答禄与权提出。答禄与权的祖先是西域人,其后入居中国,他本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元朝,亡国之后才被朱元璋任用。答禄与权很清楚三皇祭典的历史,他指出三皇并非医药之神,而是道统的圣人与皇权的典范,应该在王陵的献祭之外,享有更高的荣耀。朱元璋同意,将此事交付官员讨论,并指示朝建庙的方向规划,而且庙中祭祀的人选不应只有三皇,应该扩大,包括历代有成就的君主。
-------------------------------
祭祀的细节
P334
朱元璋下令在北京为忽必烈立庙的同时,还下令在“中都”加建一座历代帝王庙。中都设在朱元璋的故乡,位今安徽凤阳。朱元璋虽然立都南京,但并未排除日后迁移到其他地方,以便更有力地控制整个国土。中都是他的备选方案之一,中都的建设也比照南京的规格,所以朱元璋要求在凤阳建立历代帝王庙。两年之后,朱元璋放弃了迁都凤阳的想法,停止中都的营造。但在终止前,在凤阳规划兴建的国家祠庙,已经有了雏形:中都皇城南门外的东西两侧,除了历代帝王庙,还有功臣庙、城隍庙,以及国学的孔庙。在朱元璋心中,这四间祠庙是都城的标准配备。除了孔庙历史悠久以外,其他三间庙宇都是朱元璋的创造。
-----------
祭统、庙宇与“统”的结合
P234
治统的观念、历代帝王的祭典与都城的帝王庙,三者的结合直到十四世纪才实现。历代帝王祭典和国学祭孔,都在七世纪成为正式的国家礼仪之一。两者的位阶相近,但学庙的主神只有孔子,而历代帝王的祭典有许多献祭的对象。另外,国学设在都城,而祭祀历代帝王的祭典有许多献祭的对象。另外,国学设在都城,而祭祀历代帝王的地点分散在许多不同地点:在七、八和十世纪,这些地点先后是各个王朝的都城、各朝开国之君的建国之地,以及各个帝王的陵墓。所以,这项典礼不只对象是复数,而且非常分散。朱元璋在都城建庙,在单一庙宇集中合祀重要的历代君主,才将祭典与都城紧密结合,首度达到“中心化”,改善了以往过于分散、难以直接感知的状况,让当权的皇帝有了容易投射认同的实体。
朱元璋同时也赋予帝王庙及其祭典“中国帝王正统”的意义,使其成为统治的象征。
-----------
P347
十世纪的赵匡胤虽然建立了三十八间陵庙,但并未规定继任的皇帝即位时必须举行祭典。朱元璋开国称帝的仪式也比较简单,没有这么多需要报告的对象。明王朝接下来的第二任皇帝、朱元璋的子孙被推翻,史料被删除、窜改,如今无法确定他是否遣使向历代王陵致意。但在1402年,取而代之的第三任皇帝表示:“朕遵承祖训,奉天征讨;即位之初,永惟圣帝明王陵寝所在,不可不致敬。”第五任皇帝更表示:“名山大川镇奠宇内,及圣帝明王,皆朕所向慕者。”此后直到朱厚熜,历代王陵都是新皇帝即位致意的对象,后来孔子也加入名单中。依照惯例,国家固定每三年一次派人向历代王陵献祭。
------------
四、结语
P357
朱元璋和赵匡胤一样,都在建国之初很快注意到历代帝王的祭典——开国之君大概对权力及其象征特别敏感。两人都曾经参考国去王朝的制度,但最后都实现了自己的新构想:赵匡胤在三十八处王陵建庙,朱元璋则在都城创设一所历代帝王庙。赵匡胤致敬的对象共有四等,第一等的帝王几乎等同于帝王庙中献祭的对象:即上古、三代的圣王和汉、唐以降的开国之君,朱元璋只是追加了宋、元两朝的皇帝。然而,赵匡胤的陵庙和朱元璋的帝王庙有重大差异:前者开放给所在地的民众参拜,地方官民可以向帝王表达敬意、感谢和祈福,毫无禁忌;后者则是皇帝专属的献祭场所,具有严肃的政治意涵,没有人能随便造访、不敬。除了皇帝或由他授权、指定,没有人有资格祭拜历代帝王。
P360
越南则在十九世纪,于都城顺化建立了一座历代帝王庙。当时的政权是越南最后一个王朝:阮朝(1802-1945)。越南很早就参考中国的制度,建立自己的国家礼仪,祭祀天地、祖先和孔子,但历代帝王庙的历史是最晚的,直到阮朝第二任皇帝明命帝才加入这一项。在此之前,越南历代帝王的祠庙分散各地——这些庙宇或许是历史上各个王朝结束后遗留的祭祀场所,阮朝的开国之君也曾经拜访致意,但不属于国家祭典的层次。1823年,明命帝下令参照中国明、清两代的典籍和制度,在都城建庙,合祀历代帝王。明命帝非常重视儒教,积极任用文官,采纳当时清王朝的统治制度,建设中央集权的国家。都城顺化的历代帝王庙就是这个动向的文化工程之一。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第六章、赵匡胤的战争、祭典与国土
汉、唐的子孙与祖陵 P204 后唐一朝持续关注李唐帝陵、派员调查,让立都洛阳的中央政府,对远...
-
第七章、朱熹的“道统”:批判帝王与功业
P289 八世纪才确定的孔庙体制,特别是从祀的对象,几乎从此毫无更动。直到唐王朝结束,再也没...
-
第八章、朱元璋、朱厚熜与历代帝王庙的建立
-
第九章 爱新觉罗氏与“中华统续”的建构
P365 一、福临的挑战和焦虑 朱元璋并不因为忽必烈是蒙古人而否定他统治中国的事实,但辽、金...
-
终曲
P402 唐、宋、明、清各王朝的历代帝王祭典,都有一份王者的名单,描述了华夏王权的历史传承。...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