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七章重点评述了8个跨文化能力评估工具,认为每一种工具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在读本书之前,本人已使用吴卫平(2013)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评估量表和Earley & Ang(2003)的文化智力量表对某省1000名左右的学生样本进行测量。请问在这两种量表也存在局限性的前提下,不知道我的实证研究还有没有意义?如果有,在接下来的分析阶段要怎样做才能尽量弥补这两种评估工具的不足?
需要根据原始数据报告量表的信度系数,达到0.7或0.7以上,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才有意义(也有学者认为,信度系数达到0.6就可以了,但这是一个较低的标准,最好是0.8甚至更高);如果没有达到,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剔除一些极值,达到学界要求的信度。其次,在达到信度的基础上,测量吴卫平等人的量表和文化智力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检验其效度(文化智力量表的效度已经为学界承认)。如果相关系数较高,达到0.5以上并且有显著性,说明你的测评是有效度的。
50人阅读
外研高英学术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东西方认知共通性方面的跨文化能力理论构建
中国学者提出的某些跨文化能力构建理论,如“道”与“器”理论,的确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是本...
-
p.122
p.122提到:“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历来重视交际者的道德修养和交际伦理,道德能力的提出...
-
第七章
-
第八章
第八章关于研究的未来展望中,您提到要努力探索本土视角的建构,遵循视角独特、逻辑严密和原...
-
动机要素和经验/培训要素之间的关系
L. A. Arasaratnam的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IMICC)中,箭头从动机要素指向了经验/培训要...
> 查看全部30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