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多姿多彩与充盈丰溢
1889年,新任英国公使的妻子玛丽·弗雷泽访日,为大街上多姿多彩、充盈丰溢的生活百态所吸引。当然,异国的街道以及街头巷尾的各种习俗在外国人眼里最初什么都是稀奇有趣的,但要令莫尔斯“目眩神迷”还是需要新奇以外的某些东西的。与近代社会被结合归整、单一化的各行各阶级的大众相比,日本的街道五光十色,充满生机。以盲人按摩师为例,晚上为了让别人让路会吹芦笛,在英国车水马龙之处笛声会被马蹄声和车轮声淹没,而在东京只需留意人力车就行了。
伊莎贝尔·博儿于1878年走访了新潟的各式店铺,惊讶地发现有如此多的店铺只经营一种商品就可以维持生计。店铺规模与商品交易量相关,按功能划分的细微多样的人群划分可以确立,于是便有了穷人安身度日的空间。同时只经营一种商品能培养对该商品特殊的喜爱和通晓,可以说商品被人格化了。
福兹恩曾对商店里没有陈列珍贵物品感到失望,当时欧美人不知道日本商人一般应客人要求才会拿出这些商品。提利好奇店里陈列的漆器、瓷器的归属,因为即使在上流社会的宴会上也没看见这些东西。外国人注意到日本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买来收藏和交易。霍姆斯舰长最早发现其中商机,在欧美掀起热潮。爱丽丝·培根感叹日本人将低廉的商品做得精美,认为日本工匠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比美国人更懂得“文化”。
博儿在东北旅行期间,对旅店提供的干净卫生的饮食服务印象深刻,而且十分赞叹厨房用具的精美。阿诺德认为,“即使在日本最贫穷的家庭里也不会有丑陋的东西”“艺术属于任何人”。高雅的品味在服装上也有体现,日本人穿着讲究简朴和优雅,通常里面穿得比较鲜艳华丽,外面则比较朴素。
日本人的房屋和家具及其简朴,这点成了欧美人惊讶和轻蔑的对象。但莫尔斯也慢慢领悟到“绝对清净的洗练才是日本人致力追求的室内装饰要谛”,反而开始厌恶满满当当的欧式房间。他发现看似简单随意的日本房屋实际在细节上费尽心思,例如栏杆的设计、壁龛里的画。培根赞叹简单的家具使用远比所谓的“近代的新发明”合理得多,由此判断美国人不用的原因为“不具备发明这类物品的才能”和“喜欢复杂昂贵的东西”。
西德摩尔赞叹“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如演戏一样,到处都是舞台上的美工”,生活的戏剧化意味着为了减轻现实中的苦难而把生活美好化、趣味化已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这是一种文明的身影。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