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的绪论至第二章部分
本周,我学习了周勇老师等人所著的《<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的绪论至第二章部分。
首先,在总序“为城市存史”中,周勇老师回顾了中国城市史学科的发展脉络,并由此引出了重庆城市历史研究的由来、展开与成果。对于“重庆近代城市历史研究丛书”,周勇老师强调三点:学术性的定位、原创性的品质、高水平的追求。其认为,“以城市史研究和以城市历史研究为己任的学者,只有与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结尾处的20个字给予我极大震撼——“为城市存史,为市民立言,为后代续传统,为国史添篇章”是研究城市历史的理念与初心。
其次,绪论部分,周勇老师通过回忆自己与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大后方抗战的美国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的首次相遇以及此后对其影像资料转让的谈判,让读者得以了解到《苦干》是如何在诞生70多年后首次进入中国公众视野。随后,书中以“1+15结构”对影片内容进行全景呈现,强调了1941年该片的首映对当时美国的认知及援华政策的影响,赞美了创造《苦干》的两个美国青年——李灵爱和斯科特,使读者全面细致地了解了该影片在当时抗日战争时代背景下的诞生与发展。而在如今《苦干》归来的契机下,周勇老师从中国抗战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中日关系、中华民族、电影发展五个角度分析了《苦干》在当下的价值并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疑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和研究视角。同时,最重要的是,《苦干》推动了“影像史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兴起。“影像史学”包括影像学和历史学两个维度。“影像补文献之形象,文献解影像之模糊”,以“历史影像资料”突破传统史学研究的壁垒,创造出新范畴、新视野,有助于深化对于新闻史、抗战史、中国史的认识。
一座菱镁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的绪论至第二章部分
-
《<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剩余部分
本周,我继续学习了周勇老师等人所著的《<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