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义哲学
· 欧洲近代哲学总体来说是理性主义哲学,但从两方面体现出非理性主义因素,一是把非理性的东西(如情感、直觉和意志)纳入理性中加以规定和考察,二是认识能力本身的限制,比如某种形式的“不可知论”。
·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一个结合点,感性活动既保留了认识论含义,又具有自由的本体论内涵。
· 理性主义在把理性绝对化的前提下考察意志等因素,把意志视作理性的一个环节,而非理性主义把意志本身绝对化,把理性视作从属于意志的工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1.意志本体论
· 叔本华认为自己是康德的继承人,康德的“自在之物”就是他的“意志”,康德把自在之物理解为绝对的客体,而没有理解为主体。
· 叔本华把一切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归结为在四个层次上寻求认识对象的“充足理由”,这四个层次是感性经验、知性逻辑、客观存在、主观意志,前三个是自然科学、逻辑学、数学的基础,第四个是伦理学(时间哲学)的基础,它的特殊性在于对象(意志)是主客体的同一。
2.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 感性经验、知性逻辑、客观存在、主观意志是表象,背后是意志在起作用,表象是意志的客观化。
· 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展现为不同层次,其中有的是盲目地表象出来,有的是自觉地表象出来,其中人具有最清晰的意志表象,因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理解万物。
· 人的意志与他的身体表象具有同一性,他可以支配自己的身体,身体是意志的客观化;人由此理解到其他事物也是意志的客观化,使自己的意志扩展为世间万物的统一本体。
· 对世界的认识和科学知识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是从意志产生的一种辅助工具,它是为了达成意志的目的的。
3.美的理念和天才
· 最高等级的表象是“理念”,理念在康德那里是自在之物,而在叔本华这里是超出一切现象和充足理由之外的“自在之物的直接的客体性”。
· 理念是意志的客观化表象,故主体对它也有一种“认识”,但由于这种认识超出了充足理由律,它仅仅诉诸于静观,这种认识就是审美。
· 在审美中,人们自失于对象中,忘记了他的意志,只作为纯粹的主体存在,不能把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分开,整个意识被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占据。
· 艺术和美是对意志的忘怀,是主客同一的理念的获得,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天才,天才可以不顾常识的束缚,摆脱求生的意志,让最高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
· 审美摆脱了意志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使人感到愉悦。
4.人生的痛苦与拯救
· 意志是世界的主体,而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
· 自觉的意志体现在人身上,但人越是自觉,就越是痛苦,他必须不断追求生存,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
· 意志的肯定意义在于对生命的追求,它不受任何认识的干扰赋予人自由;意志的否定意义在于对他人生命的阻碍和剥夺,即不义和罪恶。
· 伦理、道德、法、正义、国家都是符合根据律的表象,没有跳出根据律的假象,真正的善是对一般的生命意志的尊重,把自己的个体意志看作普遍意志。
5.寂灭与虚无主义
· 要跳出根据律,只有把自己的意志变成否定意志的意志,即“禁欲”;人若克制生命意志所追求的一切,接受生命意志所逃避的一切,就能达到充满内心愉快和真正天福的宁静。
· 自杀不能摆脱生命意志,而是对生命意志过于执着的表现;唯一否定生命意志的方法是从静观的认识出发,意识到一切世俗生活都是虚无,生命意志就是人的“原罪”,只有靠“恩宠”才能得救,而得救就是一种无欲无为的寂灭境界。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1.权力意志
· 尼采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转为一种积极入市的英雄主义,将生命意志转为权力意志,认为世界的真正意义在于充斥于宇宙的权力意志。
· 权力意志是创造的意志,也是毁灭的意志,它导致万物的永恒轮回,但这种意志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统治世界的力量,故人类成为万物的统治者。
· 人类由于惰性,丧失了这种统治意识,沉迷于人性的温情和伤感;人类的理性和逻辑是对意志最大的束缚,形而上学体系和概念的思辨使弱者得到安慰,却限制了权力意志的爆发。
· 尼采主张对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进行一番价值重估,打破一切自欺和虚构,让人类恢复野性的高贵的力量,由庸俗化的人提升到“超人”,即摆脱了怜悯、同情和伤感,不为自由、平等、博爱所打动的强者。
2.酒神与日神
· 古希腊艺术精神包含一种自然本能的盲目冲动,体现为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精神,致力于狂热地创造与毁灭、打破一切界限而追求生命里的最高宣泄。
· 古希腊艺术精神也包含一种和煦阳光下的静观,体现为日神阿波罗的精神,致力于以梦幻般的美丽形象来中和酒神的力的发散。
· 任何一个古希腊艺术作品都蕴含酒神和日神的精神、醉和梦这两个基本要素,两者的高度和谐体现在古希腊悲剧艺术中。
· 尼采更看重酒神精神中的创造和毁灭的意志,认为它在更深层次上展示了原始的宇宙意志的力量,日神精神只是酒神精神的一种调和和补充。
· 日神精神在艺术中更倾向于造型艺术,而酒神精神在艺术中更倾向于音乐和抒情诗。
3.超人与末人
· 随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兴起,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都让位给理性的逻各斯精神,这里日神倾向在逻辑公式主义中化为木偶,酒神倾向移置为自然主义的激情。
· 柏拉图主义使西方人沉迷于抽象概念的游戏,基督教进一步使人变得谦虚和自卑,收到一套固定的善恶规范的束缚,现代人受制于科学和理性;这些使人类变成了只有“奴隶道德”的“末人”,即缺乏自主性、一味服从别人的人。
· “超人”是权力意志的较量中的胜利者,不凭借外部力量,只靠自己鹤立鸡群,他是孤独和强大的,精神上是高贵的,普通人只配做他的工具;在潮人面前,一切真理和道德的标准都不存在,他以自己为标准去判定真理和决定善恶,对他有用的就是真理,就是善。
· 尼采鼓励人们摆脱社会的禁锢,返回到“野兽良心”,人的生活目的就是努力成为主人,成为上等人,目标不是“人类”,而是“超人”。
· 在现代社会,“上帝已死”,人们不再有外界的精神寄托,只有依靠自己,如果不发挥自己的意志的力量,那就活该灭亡。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1.对黑格尔的批判
· 克尔凯郭尔认为黑格尔的逻辑必然性对于分析外部客观世界是相对合理的,但是不能解决个人生存的问题,如孤独、恐惧、绝望、选择、自由,黑格尔用统一性的必然性扼杀了个体性、偶然性和无限的可能性,忽略了人的存在的一次性和荒谬性。
· 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应该立足于个人体验,并探讨其中的意义,这种探讨不能不能用逻辑或世俗的价值作为标准,而应面向上帝;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的存在,终点是上帝。
2.人生的三阶段
· 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他的存在面临三个阶段:“美学阶段”、“伦理学阶段”和“宗教阶段”。
· 美学阶段是感性的世俗阶段,充满偶然性和享乐的欲望,是一个人最有可能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最肤浅的“自由”境界,这时“自由”是指为所欲为。
· 由于厌烦、空虚和对死亡的恐惧,一个人可能飞跃到伦理学阶段,立志过道德的生活,这时“自由”是康德式的“自律”。
· 隐藏于道德情操之下的是无法克服的忧郁,一个人会对自己凭道德获救感到绝望,故可能飞跃到宗教阶段,意识到自己的罪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原罪”就是人的“永恒的自我”,这是通过死亡也无法摆脱的),为上帝而活。
3.自由选择与信仰
· 人生的三阶段和黑格尔的逻辑三段式(特殊-普遍-个别)有本质的不同,每一阶段的飞跃不是通过黑格尔式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逻辑推演,而是通过在或此或彼的可能机会面前的瞬间自由选择来决定的,这种选择是非理性的,也是严肃的。
· 一个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选择和自由,自由就是冒险生存,所冒的危险中最大的就是信仰。
· 受人敬仰是一回事,成为引导大众脱离苦海的先知是另一回事,前者是美学和伦理学的境界,后者才是宗教的境界。
· 真正的信仰是对自己的一场考验,它以恐怖为前提,表现为恐惧,表现为冒着巨大的危险去行动;信仰的悖论在于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不能为自己的信仰提供根据,甚至不能说出自己的信仰。
· 宗教信仰完全是个人的事,上帝也只是每个人心中的上帝;信仰是人的最高激情,它没有理由,而是起于荒诞。
· 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宗教信仰和教会所说的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只是一种个人选择的人生哲学,但也具有一种引导大众脱离苦海的意义,它只是展示人的生存境遇,触发人的生命激情,提高人的生存意义。
参考文献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
鹦鹉螺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
·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这里的“实践”包含感性现实,它是作为...
-
实在论与唯名论
一、“共相”问题 · “共相”问题是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在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的...
-
非理性主义哲学
-
柏拉图的哲学
1.理念论 · 赫拉克利特派的“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和“语言无法表达事物”的思想、毕达哥拉...
-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1.对理念论的批判 ·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作为事物的形式、实体或共相只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