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僧人生活与佛事
大致地说,每日僧众的共同宗教活动,就是“朝暮课诵”,俗称“早殿”和“晚殿”,即早晚一起到大殿或法堂读诵经文并拜佛。早殿有两项主要内容,晚殿三项。第一项都叫“一堂功课”,如学校上一节某种课程一般。俗称“五堂功课”、“两遍殿”。分述如下: 1. 早课: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丑时寅时之间,即天亮前后,齐集大殿,念诵两堂功课。 念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为一堂功课。此咒甚长,凡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据说有息灾的功用。 念诵《大悲咒》、《十小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一堂功课。目的是以念诵经咒的功德,回向护法的天龙八部等众鬼神,祈愿寺中安静无事。回向亦作“转向”、“施向”,意思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转施给某处。依转施的内容,有多种回向。如,把所修功德施向众生,称为“众生回向”、“回施众生”等。“功德”也是佛教名词。“功”,指行善事;“德”,指得福得善报。修功德,一般指念佛、诵经、布施、行善(如放生)等事。 事忙时可以只念后一堂。有的寺院在平时只念一堂功课,在节日念两堂功课。 2. 晚课:日暮后不久,大约当晚七至八时左右。念诵三堂功课。 诵《阿弥陀经》和念佛名为一堂功课。这是为自己往生西方净土祈愿。 礼拜八十八佛和诵《礼佛大忏悔文》为又一堂功课。八十八佛是五十三佛加三十五佛。五十三佛名见《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是娑婆世界的过去佛。三十五佛名出《决定毗尼经》,是现在十方世界的佛。这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做忏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过恶的愿望。《大忏悔文》也出于《决定毗尼经》。“忏悔”,作为一个佛教名词,“忏”是梵文“忏摩”音译之略,“悔”是它的意译,合称“忏悔”。原为对人发露自己的过错、求容忍宽恕之意。这一词汉梵结合后,按汉化佛教的解释,“忏”表消除以往的宿孽,“悔”则意味着不造未来的新愆。按古代规定,诵忏悔课文须行一百零八礼,近现代则多跪诵而不礼拜矣。 放蒙山施食是最后一堂功课。蒙山施食,是于每日中午的斋食中取出少许饭粒,到晚间按照《蒙山施食仪》念诵,施给饿鬼。蒙山在四川雅安县。相传甘露法师在蒙山集成此仪,故名。其设想是在讽诵和忏悔之后惠及幽冥。 晚殿的三堂功课,在一般寺院中,是单日念《阿弥陀经》和念佛;双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大忏悔文》;蒙山施食却是每日要举行的。 引自第270页 水陆法会又名“水陆道场”、“水陆斋”。水陆之义,因此会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故名。又有一说,说是所供饮食,供仙人等高级人物者最后置于流水,给鬼魂的则抛撒于陆地,故名。相传始于梁武帝,只是一种托古之辞。这种会恐怕是北宋时才盛行起来的。主要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一切亡灵。特点是: 时间长,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至少也得用三天紧赶着才能完成。 规模大,参加法事的僧人起码要在七八十人左右,不然开不起来。而且人愈多愈好,上千人更热闹。 法事全,凡佛教各种常见法事无不包括在内。还要悬挂一堂起码一百二十幅(多则可有两百多幅)“水陆画”以供礼拜之用。挂此种画,一则需要宽敞的大殿才能安设得下;二则非大寺夙备者莫办。因此,办一堂正规的水陆法会很不容易。 现将水陆道场的内容与仪式,按七天道场略作介绍: 道场分内坛和外坛。内坛以活动为主,颇为热闹。一般俗客常看的也是内坛。 内坛活动主要有:洒净,结界,遣使发符,请上堂,请下堂,供上堂,供下堂,奉浴,受戒,施食,送圣,放焰口。 按程序,第一天三更对外坛(念经的坛,下面详述)进行“洒净”,就是用“法水”遍洒戒坛并诵咒,这样,戒坛就成为“净土”了。四更内坛“结界”,即诵经咒,施法力,使内外坛均与外界尘俗隔绝,以便开道场法会时不受外界干扰。五更“遣使”,即派遣“鬼使神差”,“发符”上呈佛、菩萨、天神(包括佛教诸天和道教的几乎全部神与仙),下召六道众生,请大家都来赴会。这时,在大殿左前方树长幡,幡上常写的是“修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作为大会标帜。 第二天四更请上堂。上堂是能施法力超度众生的诸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天龙八部、道教诸神群仙等。请的办法,是在念诵声中,恭恭敬敬地把绘有这些人物形象的一批水陆画画轴悬挂起来,并上香。五更“奉浴”,即安排浴盆香水(多为象征性的中式小型澡盆内盛香味水),备请来的上堂诸位沐浴,以便斋戒。 第三天四更供上堂。意思是请上堂诸位正式临坛开会。在画轴下安放名号牌位,轴下安放供桌,桌上摆好应设的灯烛、香花、时果、佳肴、点心等。最大的正中的供桌上悬挂的是毗卢遮那佛(居中)、释迦牟尼佛(左)、阿弥陀佛(右)三位的图像。这显然是密宗的安排法遗传。在正中供桌前安置四个法台,台上置法器如磬、钹、铃等,并置经典以备用。这四台是给此会的四位主持人主法、正表、副表、斋主用的。前三位相当大会主席和正副秘书长,这四位是出钱办这次法会的代表人物(法会常由多人集资,斋主是从中推出的代表,或外请高级人士或僧人充任)。供完上堂后,五更“请赦”,即请神佛大发慈悲,批准这次超荐。到了午时,大斋群僧。外来的云水僧赶上也算一份。 第四天三更,请下堂,即是把居住在地面水中的神灵(如河海龙神、冥官及其眷属)和待超荐的六道众生请来。四更奉浴,五更说戒,即说明此会遵守的戒条。请来的画轴也不少。按规定,上堂画轴用黄绫镶边装裱,下堂的则用红绫。一看边就知道上下堂。 第五天四更,僧众合诵《信心铭》。五更供下堂。午时斋僧。 第六天四更,主法亲祝下堂。午前放生。 第七天最热闹,五更普供上下堂,午时斋僧,未时迎上下堂到外坛,申时“送圣”,即将应烧送的文告符牒一律焚烧,请来的上下堂诸位以礼送行。至此法会结束。 在这七天中,每夜放焰口一台。第六夜放的是最大一台“五方焰口”,即针对东西南北四方和地下幽冥的焰口(上方是超荐别人的,用不着超荐天上神佛),乃是全方位总体无所不包的焰口,全体僧众一律参加,煞是壮观,乃水陆道场之热闹高潮也。 外坛是念经的坛场,并不热闹,俗人常不注意。实际上,那里才是在真正地念佛诵经。不过,在法会上也就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而已。 外坛共六个坛场,列举如下: 大坛:用二十四个僧众,礼拜《梁皇宝忏》。这是一部讲忏法的书,相传为梁武帝所撰,故名。又有人说是梁代宝志、宝唱等和尚所撰。现行本十卷,实为元代人修订改正本,是汉化佛教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忏法是悔除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佛教仪式。 诸经坛:用七位僧人,讽诵诸经。 法华坛:用七位僧人,诵《妙法莲华经》。 净土坛:用七位僧人,诵阿弥陀佛名号。 华严坛:用两位僧人,阅《大方广佛华严经》。 瑜伽坛(施食坛):仅供夜间放焰口时使用。人员由各坛临时调用。 另有监坛一名,指挥内外坛一切事宜,执行现场调试。名额则在外坛内,外坛共四十八名。 引自第278页
92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