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比丘们,一些法理的特征,可以成为正法的印志。我所教的法理,有三法印,它们就是空、无相和无愿无求。此三特点也就是导致解脱的三门通道,因此,三法印又可称为三解脱门。 “比丘们,第一法印是‘空’。‘空’并不是‘不存在’的意思,它是指没有东西可以独立存在的意思。‘空’是指空无独立的自性个体。你们都知道,‘存在’和‘非存在’的两种信念都是有偏差的。一切法因缘而生。此是因为彼是,此非因为彼非;此生因为彼生,此灭因为彼灭。因此,‘空’的性体就是互依。 “比丘们,观察万法的互依性,便能体会一切法都存在于彼此之内,以及一法之中含藏万法之理。脱离一法,便了无他法。观照十八界的六根、六尘和六识,观想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你们会发觉没有一法一蕴是可以独立而存的,它们全都互相依赖以能存在。当你们见到一切法的空性时,你们便不会再追逐或逃避任何的法。你们这时便超越了对一切法的执著、分别和偏见。观照空性,就如开启了自由的第一扇门,‘空’是第一解脱门。 “比丘们,第二法印是‘无相’。‘无相’就是要超越思想意识的分别。当人们不能体悟万法的互依互缘和空性,他们便误认世法是个别独立存在的现象。他们以为此与彼各不相关,独立而存。这样观看世法,就如同用分别心之利剑,把实相斩成零散的碎片。这样做,便无法看得到实相的真面目了。比丘们,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生,互依互存。彼有此在,此存彼中,一法蕴藏一切法,这就是相间存在与相间切入的意思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即是彼,彼即是此。如果你们这般观想,便会发觉平常一般的领会是充满错误的了。思想意识的眼睛,不能如慧眼般看得清晰准确。思想意识之眼会误当绳索为毒蛇。有慧眼的明亮,绳索的真相显露无遗,而蛇的影像便顿然消失。 “比丘们,所有心智的概念,如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减等,都只是思想上的分别心所形成的。从无为的绝对角度而言,实相的真相是不能只限于这些概念范畴之内的,因此,一切法都是无相的。你们要这样观想,来破除所有有关存在、不存在、生、死、一、多、起、灭、来、去、垢、净、增和减等念头。这样,你们才能获得解脱,‘无相’就是第二解脱门。 “比丘们,第三法印是‘无愿无求’。‘无愿无求’的意思,是不去追逐任何的事物。为什么?一般人通常会尽量逃避一法,而又去追逐另一法。许多人都想逃离贫困,追逐富贵。修道者则会抗拒生死,以能获得解脱。但既然一切法都是相间存在着,相互而通,那我们又怎可能舍此逐彼?生死之内有涅槃,涅槃之内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不是个别的实体。如果你们排斥生死以逐涅槃,你们便没有掌握到万法互依互缘之性体了,你们便还未有掌握到一切法的‘无相’与‘空’性。观想‘无愿无求’才能彻底消除所有的追逐和逃避。 “解脱和觉悟不是存在于你们本身之外。我们只需要张开眼晴,便可以看到我们本身就是解脱与觉悟。一切法和一切众生,都潜藏着圆满觉悟之性。不要向外寻找。如果你们用觉察之光去照亮自己,你们便会立刻体证觉悟。比丘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涅槃与解脱,都是离不开你的心意识而成立的。别再往别处寻找了。心意识所产生的物象,是离不开心想意识而存的。不要再追逐任何的法,包括婆罗门、涅槃和解脱。 这就是‘无愿无求’的意思。你们自己,就是你们要找的东西。‘无愿无求’这妙门,可以带领你们达到自由,这就是第三解脱门。 “比丘们,这就是法印和三解脱门之教理。三解脱门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你们应全心全力去依法修行。你们如果依教奉行,必定能够证得解脱。” 引自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那天晚上,阿难陀尊者将全经复述一遍。“念”的意思是“投入专念中”,那就是行者需要时刻觉察自己身体、感受、心和心识所产生的物象—四个专念或觉察的处所。 首先,行者要观察身体一他的气息;行、立、坐、卧的四个体态;身体的活动,如前走、后退、看望、穿衣、吃、喝、如厕、说话和洗衣等;身体的不同部分,如毛发、牙齿、筋、骨、内脏、髓、肠、涎和汗等;构造身体的元素,如水分、空气和热能;以及身体从死去至骨骸成灰的坏灭过程。 观身之际,行者会察觉到身体微细之处。例如,吸气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吸入空气;呼气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在呼出空气;吸人空气使他全身平和安定时,行者也知道自己因吸入空气而令全身平和安定。步行时,行者知道自己在步行;坐着的时候,行者知道自己在坐着;在做身体的活动,如穿衣喝水时,行者知道自己在穿衣喝水。身体的观想,并不只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整天都可以,包括乞食、用食和洗钵时。 在感受的观想上,行者要静思感受的生起、发展和退灭,又或哪些感受是悦意、不悦意或两者都不是的。感受的来源,可以是身或心。当他感到牙痛时,行者察觉到他痛的感受是从牙齿而来;当他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时,行者知道他自己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赞美而感到高兴。行者需要以深切察视来平静他的每种感受,之后,他才可以洞悉每种感受的来源。感受的观想,也不只是限于禅坐时才可以实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的。 在心的观想上,行者静思他精神境界的存在。贪求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在贪求;没有贪求的时候,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在贪求。很激愤或渴睡时,行者知道自己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不是很激愤或渴睡时,他又知道自己不是很激愤或想睡眠。专注或散乱,他都知道自己是专注或散乱。不论他是心怀豁达、心胸狭窄、心性闭塞、心念集中还是大彻大悟,行者都立刻知道。如果没有体验到这些境界,行者也立即知晓。行者每刻都察觉到和确认到当下此刻所生起的精神境界。 在心物或法的观想上,行者先要细观五种妨碍解脱的障盖(欲念、嗔恚、渴睡、激动、怀疑)是否存在,以及合而为人的五蕴(色身、感受、思想、行念、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七种导致正觉的因素(传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舍离妄法),四圣谛(苦的存在、集而成苦的原因、苦的破灭、灭苦之道)。这些全都是心识产生的物象,亦即万法之本。 引自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引自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罗睺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一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一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六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而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地给罗睺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睺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有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睺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引自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有四条戒律最被重视,违反其中一条,就会被逐出僧团。如犯其他的戒律,认错后便可得到原谅。四条大戒是不淫、不盗、不杀和不要在未证道前夸耀自己已证道。这四条大戒称为波罗夷。 引自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一天,憍陈如主持近三百人的皈依仪式。礼毕之后,他给信众讲说佛、法、僧三宝。 “佛陀是醒觉者。一个醒觉的人可以看到生命和宇宙的体性。因此,一个醒觉的人是不会被虚幻、恐惧、嗔怒和欲望所缠绕。一个醒觉的人是个自由的人,心里充满和平和喜悦、爱和凉解。我们的导师,乔达摩大师,就是一个全然醒觉的人。他引领我们在此生修正我们的不察,使我们也觉醒过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都可以成为佛陀。佛性就是觉醒和超越所有愚痴无明的本能。如果我们都修习察觉之道,我们的佛性便会一天比一天明亮起来。总有一日,我们也可以得到自由、平和与喜悦。我们必须在自己心内寻找我们的佛性。佛陀就是第一件至宝。 “佛法就是导致醒觉之大道。它就是佛陀所教的道理,帮助我们超越无明、嗔怒、恐惧和欲望等笼牢之道。它能导致自由、平和与喜悦,又能使我们去爱和了解所有的人和事。了解和爱是醒觉之道上的两个最美丽的果实。佛法就是第二件至宝。 “僧伽就是修行醒觉之道的群体,一起并肩同修佛道的人。如果你想修行以获得解脱,群体共修是很重要的。独修的人往往在修行道上会遇到障碍而影响他达到醒觉。因此无论是比丘还是在家信众,都应该皈依僧伽。僧伽就是第三件至宝。 引自 29. 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 / 129 “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怒、嫉妒、担优、忧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著和欲望又是苦。 “兄弟们,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 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嗔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 “兄弟们,第三圣谛是痛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 “兄弟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 引自 22. 初转法轮 / 103 通过念念留心专注的觉察,悉达多的心、身和呼吸都达至完满的合一。他在念力上的修习,使他培养出很大的定力。而他就是用这种定力,帮助他观照他的身和心。进入甚深禅定之后,他可以辨察到当时他身体内存在着的无数众生。这包括了有机或无机的,矿物、草苔、昆虫、动物和人等。在那一刻,他也察视到所有其他众生就是他自己。他看见自己的过去生,和所有生世的生生死死。他看见无数星体和世界的建造与毁灭。他感受到所有生灵的喜乐与悲哀一这些生灵包括了胎生、卵生和细胞分化而成的。他看见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天地万物,而且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那时,刚好是夜里的第一更。 乔达摩进入更深的禅定。他见到无数世界的盛衰成坏。他见到无数众生所经历的生生世世。他见到这些生死,全都只是现象而并非实相。就如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面起伏,大海本身是不落生死的。只要波浪明白它们其实是海水,它们便可同样超越生死,不再惧怕,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乔达摩自己也超越了生死的罗网。他笑了。他的微笑就像深夜里绽开的花朵,发散着一环荣光。那是属于妙察的微笑,因妙察可以了悟一切烦恼的破灭。这是他第二更所证得的体悟。 就在这时,雷声忽然响起,巨闪的电光划过天际,仿似把天空撕成两片。重重的黑云掩盖了月亮和星星。跟着是滂沱大雨。乔达摩湿透了,但丝毫没有移动。他继续禅定。 完全没有被动摇,他把觉察力照到他的心上去。他见到众生因为不明白他们实与万物同体,而陷于苦恼。这种无明,产生了无限的悲忧、恼乱和困扰。无明是贪欲、愤怒、傲慢、疑惑、嫉妒和恐惧的根源。当我们学会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 乔达摩现在体悟到,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 爱心。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我们阴 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 他改善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状况。真正了解一切,会令我们产生慈 悲与爱心,进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 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须在生 活中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 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 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一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 悟。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 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悉达多称这 些为正道。 深入地察视众生,悉达多能洞悉每个人的心念,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又能听到每个人的叫喊,不论是为悲或是为喜。他也同时证得天眼、天耳和来去无碍等神通。现在已是三更将过,而雷电都已歇止了。云层也卷了起来,明月和星星重现天际。 乔达摩感到把他监禁了千百世的牢狱突然破开了。无明就是把他监禁的狱吏。一向以来,他的心被无明所蒙蔽,就像星月被暴风中的黑云掩盖一般。因为不停地被妄想的浪潮障蔽着,心识便错误地将实相分成主客、自他、存亡、生死等相对意识。从这些分别心又再生起妄见一感受、爱欲、执取和生有之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是再把牢狱的围墙加厚。唯一的办法就是捉拿祸首狱吏,看清他的真面目。而祸首就是无明。只要把他解决了,牢狱便自然解体,永不会再重建起来。 引自 18. 苦痛消失了,一切都不同了 / 85 接下来,乔达摩用他的定力去探察与身体及感受之流并流的思想之流。思想之流的点滴在出生、存在和死亡的过程中彼此交融、互相影响。如果思想正确,万象的实相很容易便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正确,实相就被蒙蔽着。一般人就是因为存有错误的见解而被困于无穷的苦海里:他们相信那些无常的东西是恒常的;无自性的东西是有独立本体的;无生灭的东西是有生灭的;而他们又把不可分割的分成不同的部分看待。 乔达摩再把他的洞察力照射到所有产生痛苦的精神状态上一一恐惧、愤怒、憎恨、傲慢、嫉妒、贪欲和无明。他细心专注的察觉力像烈日般燃烧着,而他就用此觉察之光去照亮所有负面精神状态的本体。他见到它们全都是因无明而生起。它们是正念的相反。它们是黑暗一光明的缺乏。他体悟到解脱之窍门是要破除无明,深入实相之中去直接体验亲证。 悉达多过去曾尽量寻求摆脱恐惧、嗔怒和贪欲的办法。但这些办法都只是试图压抑感受和情绪,因而没有真实的效果。现在,悉达多明白它们的起因都是由于无明,因此一旦从无明中解脱出来,所有的精神障碍便会自动消散,一如影子在太阳初升之前的不翼而飞。悉达多这些深人的体悟都是他修禅定的果实。 引自 17. 佛陀彻底开悟了 / 82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他们六个人都渐渐变得皮黄骨瘦。他们离开山上,前往东面在尼连禅河岸的优楼频螺村落,继续他们的苦修。但悉达多的怪异法门,就连其他五人都感到无法跟上。悉达多不再沐浴,又停止进食。他只会偶尔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干石榴,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粪。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肉挂在撑了出来的骨条上。他已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当他轻搓头顶时,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仿佛仅余的头皮再也不够地方给头发生长似的。 引自 15. 放弃苦修,放弃避世,回归自己 / 72 阿罗罗替这个新来的弟子开示有关信念和精勤的重要,并示范教他怎样呼吸以达到定境。他解释说:“我的教义并不只是理论。知识是从亲身体验和证悟得来的,而并不是从思想上的争辩所得。为了达到不同层次的定境,你必须把一切以往及未来的念头全部清除。你必定要只专注于解脱。” 悉达多在问完有关对身体感官的控制后,便恭敬地向老师致敬,然后慢慢地行往树林里找一处适当的地方自修。他收集了一些干枝树叶,在一棵娑罗树下造了一间小房子,以便使禅修得以成就。他很努力修习,大概每五至六日,他便会再去请教阿罗罗有关他修行时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在短短的时间内,悉达多已有很可观的进步了。 他禅坐的时候,已能够把念头放下,甚至对过去和未来都全无牵挂。虽然他感到思想和执著的种子仍然存在,但他已达到一种平静和喜悦的妙境。数星期后,悉达多的定境进展到连思想和执著的种子都化解了。跟着,他再进一步达到禅悦和非禅悦两者皆亡的境界。他只觉得五样感官的门道都已闭上,而他的心境就寂静平和得像风平浪静的湖水。 当他报告他的成果给阿罗罗大师时,大师十分讶异。他告诉悉达多,在这短短的时间而有此成绩,他的进展实在难得。于是,他再教悉达多怎样达至“空无边处”的定境。这是自心和太虚合而为一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所有法界现象都湛然不生,因而了悟到空虚乃万法之源。 悉达多遵照大师的指导去做。不到三天,他已证得此境,但悉达多还未觉得“空无边处”的境界能把他从最深的忧虑悲哀中解脱出来。察觉这些的存在对他的修行构成了障碍,因此他又去请教阿罗罗了。大师对他说:“那你应该再上一个层次了。‘空无边处’与你的自心本体相同。它并非意识上产生的客体,而是意识本体。你现在需要体证‘识无边处’的境界了。” 悉达多回到林中他修行的地点,静修了两天,便已证得“识无边处”的定境。他体悟到自心实存于字宙每一法之中。虽然如此,他仍感到受压于最深的悲忧烦恼。他再一次问教于阿罗罗大师,以释疑难。大师用深感敬佩的眼神望着悉达多说:“你已很接近目标了。回到你的茅舍去静思万法虚妄的性体吧。宇宙万物皆是自心所造。我们的心乃万法之源。色、声、香、味,以及触感辨别的冷热、软硬等,全都唯心所造。它们的存在并非如我们一向想象的那样。我们的意识就如画师一般,把万事万物描绘创造出来。如你一旦达到‘无所有处’的境界,你便已成功得道了。这就是了悟到自心以外一无所有的境界。’ 引自 13. 开始独自修行 / 62
115人阅读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