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编)第五章 周代礼制及其政治社会意义
P237
五、周代祭祀中道德伦理精神的注入
首先,周人提出了“明德恤祀”的理念。如前所述,周人认为人之德是天德授予的,因此若要合理祭祀先祖,自然要肯定祖先之德。他们一方面强调先祖们接受了上天赐予之德,另一方面强调先祖们保持了这一德性,因此他们去世后就能够列入祀典,成为可以接受祭祀的人鬼。即使是毫无生命的社稷、山川、河流、五祀,乃至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禽兽、坊、水庸等,都赋予其道德人格,称颂他们造福百姓,以便他们有资格进入祀典,接受祭祀。显然,周人已经摆脱了殷商盲目的宗教祭祀的观念,祭祀者与被祭祀者注入了“道德”的观念,以“德”作为交接、沟通祭祀者与被祭神灵的媒介,并祈祷获得神灵的福佑。这就是“明德恤祀”理念,它是宗周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其次,周人否定了祭祀必然赐福的观点,强调祸福在己。殷商人认为祭祀便会获得福佑,因此他们狂祭滥祀,以求多福。然而周人认为神灵零食具有道德意志的存在,会根据人的行为给予吉凶祸福。有两条中所熟知的资料:“国之将兴,神明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又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这两段资料大致反映了西周早期的思想主张。从资料中体现的是:神灵是明于是非的,唯德是辅,天降其衷,并不在于祭祀及祭品丰赡与否。这就是:“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精洁、惠和,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其惠足以同其民人......故神明降之,观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故神亦往焉,观其苛慝,而降之祸。”国家兴亡在于国君有无德行,而神灵只是人间道德原则的化身与审判者,“赏善祸淫”一丝不苟。
P240
不可否认,郊祀祭天具有很强很现实的功利性祈求,具有宗教性特征,如正月郊祀祈求农事,大雩以求雨等,但更为重要的是,祭田之礼是周代统治者“证实”自身王权合法性的礼典。我们知道,礼制是王权政治的产物,它作为“制度”面貌出现的第一天,便与天命、王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君王垄断了对天的祭祀权和解释权,即所谓的“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种君权神授的解释,表明君王自认为是恭承天命接受治理万民与疆土之任,是具有合法地位的下土统治者,如此,祭天是天子的专利,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天。按照《礼记》规定是“天子祭天地”,这是因为“天地有覆载大功,天子王有四海,故得总祭天地以报其功”。《礼记》又说:“唯圣人能享帝”,所谓圣人,指具有盛德可以上达天命的圣王。也就是说,只有盛德配天的“天子”、“圣人”才拥有祭天权。显然,天子掌控了对神权与天命的阐释权。
P242
作为祭礼,尽管其中不乏宗教因素,但同样有着教化功能,对于国家统治者而言,其宗教功能应该从属于政治利益目的,诚如《礼记•祭统》所言:“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郊祀祭天自然同样具有教化功能及从属其政治目的的含义。郭店简《唐虞之道》云:“夫圣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所谓有尊,当然是尊尊,自然首先是尊天子,尊重天子创立的尊尊秩序,无论是各级贵族还是庶民百姓,都应奉行尊尊的价值观,尊敬自己的君长。除了尊尊,还有亲亲。《大戴礼记•朝事》明确表示:“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所以教民报德不忘本也。”所谓本,也就是万物本于天,上天具有生生之德,先祖是后世子孙之本,故郊祀上天以具有功德的始祖配祀。在礼家看来:“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他们强调的“教民报德不忘本”便是报本返始也,故以配上帝。”郊祀以后稷配祀,体现出周人追念本源、报本返始之理念。如前所说,尊尊亲亲本来便是德性之表现,因此培育国民之尊尊亲亲自然也是培育其德性。
--------------
P251
(二)周代的山川祭祀
在周代,山川祭祀在国家祭祀体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史记•封禅书》说:“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峙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有学者称“周人的天神崇拜实际上就是嵩岳崇拜”。实际上,周人认为他们所崇拜的天神均居住在他们所敬祀的山岳之上,并不限于某一区域。周人崇拜的大河,主要还是黄河及中原一些水系。
山川祭祀具有维护王权的政治功能。
P253
按照礼制规定,周王还需要驯狩各地并祭祀山岳河川,其实含有借山川祭祀来宣示王权的政治意义。《诗经•般》云:“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堕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据《诗序》:“《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此诗是周武王克商后,巡视四方,祭祀山川的乐歌。《时迈》称:“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毛诗序》说:“《时迈》,驯守告祭柴望也。”该诗歌咏上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山川百神,提出以文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念。周代的巡守之礼,过大山川则祭望之,故《时迈》言“巡守告祭柴望也”;于其所过则祀之,故《般》言“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巡守祭祀山川宣示王权,象征周王拥有天下,通过祭祀山岳昭告天下百姓其文治武功,以震慑天下。
文献记载,西周初期曾经改革祭祀制度,对诸侯国的祭祀神灵予以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分封制的实行,对山川的祭祀也随着政权地理权力的转移而划定。这种祭祀权力的划定依据原则是周天子祭祀天下山川,诸侯祭祀境内山川,鲁国则可能略有溢出国境范围者。《公羊传》云:“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左传》规定虞国“修虞祀,归其职贡于王”,即虞国奉周王之命对境内山川之神举行祭祀。《左传》又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即东方诸族主其远祖与河川之祀。显然,诸侯祭祀山川是由周王按礼制规定的,这就是所谓的“祭不越望”。按照礼制规定,卿大夫无祭祀山川的权力,春秋末年礼制受到破坏,有些大夫违礼擅自祭祀山川。按《礼记》说法:“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即周天子有权祭祀四方、山川,而诸侯只能祭祀本国内的山川。
周代形成了天子、诸侯两级祭祀山川的制度,西周中央王权控制了普天下的山川祭祀权,也就控制了更为广泛的宗教神权,可以获得更多宗教意义上神灵佑助,从而有利于加强王权的权威,使西周王朝能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形成家天下的政治格局。
润仁儿~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先秦编)第三章 商代礼制与商代王权秩序
P67 从甲骨卜辞看,商王国与地方诸侯之间并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是一种从属关系,因此商代的...
-
(先秦编)第四章 制礼作乐:西周王权礼制的确立
P172 封建诸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即有一套册封礼仪。所谓册封,便是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策命...
-
(先秦编)第五章 周代礼制及其政治社会意义
-
(先秦编)第六章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礼制体系的解体
第二节 霸权政治的产生与王权礼制的破坏 P316 在我们看来,西周是典型的王权政治,周王是天下...
-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编)第一章 秦朝社会和礼制
第二节 秦朝国家礼制的政治作用及历史地位 P9 秦朝礼制是为强化国家机器,加强中央集权,确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