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二〇一六年】
根据金智英与郑代贤的陈述,粗略整理金智英的人生大概就是如此。她每周来接受两次心理咨询,一次四十五分钟。虽然她的症状好转了许多,变成别人的频率也大幅降低,但仍未痊愈。我为了帮助金智英解决当下的抑郁与失眠问题,开了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和安眠药给她。
刚开始听郑代贤诉说妻子的症状时,我怀疑会不会是过去只在书上看到过的人格分裂,亲自见过金智英以后,才确定应该是典型的产后抑郁延伸到育儿抑郁所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咨询,我变得越来越没把握,并不是因为金智英出现抗拒反应或自我封闭,而是因为知道金智英选择的人生之后,我意识到是自己太急于诊断,这并不是误诊,而是原来还有我从未想过的一面。她通常不会马上抱怨自己当下遭受的不当待遇或痛苦,也不会一直沉浸在儿时的伤痛当中,虽然不容易先开口,但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就会愿意主动对你掏心掏肺、侃侃而谈,讲得有条有理。
要是我只是一名平凡的四十多岁的男性,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些事。我想到了我的妻子,我俩是大学同学,她比我会读书,也比我更有雄心壮志,然而她最终放弃了大学教授的工作,改当领固定薪水的医生。想到她最后离开职场的过程,我终于知道,原来身为韩国女性,尤其是孩子的母亲,背后究竟饱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其实身为不是生产与育儿主体的男性,在没有像我这样遇到金智英这样的特殊案例前,不了解也是必然。 我父母的家在其他城市,太太娘家又远在美国,只好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并轮流拜托不同的保姆照顾,如此这般,好不容易才苦撑下来。孩子终于上了小学后,下课后会送去安亲班,跟老师学跆拳道、跳跳绳,等待母亲下班去接他。妻子对我说,她好像这才总算能好好喘口气。但是,就在暑假开始前,妻子被老师请去学校一趟,原来是因为孩子把笔芯插进了同学的手背。
*指孩子课外的托管班,因有助于解决家长接送孩子、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负担,所以被称为“安亲班”。
老师说孩子上课时老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还会在汤里吐口水再喝,踹同学的小腿,还对老师说脏话。妻子听到后简直不敢相信,虽然过去孩子经常哭闹说不想去幼儿园,叫妈妈不要去上班,但在大家眼里还是个乖巧温顺的孩子。尽管曾被人推打或咬伤过,却从未主动去伤害他人。班主任告诉妻子,孩子很可能是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不论我怎么说我们孩子的情况不属于这个症状,妻子也不愿意相信。
“我是精神科医生,你难道不相信我吗?”妻子瞪了我好一阵,说道:“你得亲自见过患者,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说点什么,才能诊断出个所以然吧。我看你一天和孩子相处根本不到十分钟,你知道什么啊?甚至就连那十分钟都还只盯着手机屏幕,你真的了解他吗?光看他睡着的样子就能诊断?听他的呼吸声就能知道?你这么神通广大吗?”
那段时间,我为了筹备诊所扩大规模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用手机主要是为了处理公事,收发电子邮件或发信息,联络相关人士,偶尔会顺便看看网络新闻,但我发誓绝对没有玩游戏或和别人聊天。然而妻子说的全部属实,我也无话可说。虽然孩子注意力不足与妻子上班看似毫无因果关系,但是班主任建议,孩子这个年纪最好还是有母亲在一旁陪伴,所以妻子最终做出了离开职场的决定。她得比以前上班时起得更早,帮孩子准备早餐,再把他叫起床,亲自帮他洗脸刷牙,喂他吃饭,帮他穿衣服,送他去上学,接他回家,请美术和钢琴老师来家里指导。到了晚上,妻子会陪他一起睡,她说,等孩子情况稳定了,她就会重返职场。她也已经和公司前辈说好,会为她保留一个工作岗位。然而不久之后,她发现孩子的情况丝毫不见好转,只好主动打电话给前辈,请她取消那个保留岗位。
咨询师李秀莲医生小心翼翼地走进来,把一盆仙人掌放在窗边,对我说了一些程式化的道别台词:“很感谢过去的关照”“不好意思”“希望之后还有机会一起共事”等,我也回以机械式的台词:“很可惜”“很感谢”“可以的话一定要再回来上班”等。今天是李医生最后一天上班,听说妇产科医生叫她乖乖地躺着安胎,不知为何还在诊所里待到这么晚。
“我想整理一下病患的转诊资料。”可能是因为我面露惊讶,还没等我开口询问,她便自动回答了。李秀莲医生是一年前通过院长引荐加入诊所的,她和先生结婚六年,最近才好不容易怀上孩子,但是听说胎儿状况不是很稳定,经历过几次流产危机的她,决定先“暂时”离职。虽然一开始我觉得她应该休息一两个月就好了,没必要离职,但后来想到等她生产时还得再次请假,之后又可能因为产后身体不适、孩子生病等理由缺勤,直接离职也未尝不好。
当然,这位医生是非常优秀的员工,长相美丽可人,穿着整齐得体,亲和力十足。她甚至记得我爱喝的咖啡品牌和口味,每次都会多买一杯给我;面对同事、患者也总是笑脸相迎,会亲切地主动问候,让诊所里的气氛变得温馨许多。但是,因为她离职决定得太仓促,导致取消咨询的患者比转诊的患者要多,站在诊所的立场上,等于是失去了一拨患者。所以,不论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有这些困扰。我暗暗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
【作者的话】
我总觉得,金智英一直生活在我们周围,可能是因为她和我的女性友人、前辈、晚辈以及我自己都十分相像。其实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金智英一直充满着不舍和无奈,但我清楚地知道,这就是她的成长背景、她的生活,别无他法,因为我自己亦是如此。我认为,对于凡事总是谨慎做决定、忠于自己的选择、全力以赴的金智英来说,这个社会应该给予她合理的补偿与鼓励,也应该给予她更多机会和选择余地才是。我自己有一个比芝媛大五岁的女儿,她说长大以后想要当航天员或科学家。我希望,我相信,也努力地想办法让女儿的成长背景可以比我过去的成长环境更美好,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赵南柱 二〇一六年秋
【作品解析 你我身边的金智英——金高莲珠(女性主义研究学者)】
一般来说,小说中的主角往往很独特,独特的主角究竟能活出多么具有说服力的人生,甚至会左右一本小说的精彩程度;但是这本《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主角,极其平凡又似曾相识,一点也不奇特。由此可见,追求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正是这本小说最特殊之处。金智英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名字,相信每个人周围一定都有个名叫金智英的朋友。统计调查显示,一九八二年出生的女性当中,最常见的名字也的确是“金智英”。一九八二年生,正值三十多岁的年纪,而这本书的书名,恰好充分浓缩了这本小说的目的——刻画当今女性的普遍人生。
在这个强调多元化与个人魅力的时代,代表着当今女性的这个人物,究竟富含什么样的意义?“活出自我”,找寻何谓“自我”,显然成了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不,更确切地说,每个人都要找出“自我”,最终发现这并不容易。因为“自我”的形成来自发掘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异,但是足以构成“自我”的差异性并不多。当然,因为构成自我定位的元素非常多,所以每个人会随着自己更看重哪一方面而拥有截然不同的个人经历。但是在无数种定位当中,其核心还是摆脱不了“性别”,如果专注在“女性”这样的定位,便不难发现有一半以上的韩国人都在经历着相似的事情,因为社会性别(Gender)是一种强而有力的“体制”,会作用在爱情、婚姻、家庭成员组成、生育、高龄化等私领域,以及经济、宗教、政治、媒体、学校等所有公领域。
书中提及的故事十分写实,从金智英的童年、学生时期、职场生活到婚姻生活,相信只要是女性,都会对这些内容感到很熟悉,甚至在翻页时都可以想到接下来会发生哪些事。或许读者朋友会希望故事发展出出人意料的情节,引领他们期盼着“金智英不要走我走过的路……”,很可惜,幸运之神最终并没有特别眷顾金智英,她反而和我们走着大同小异的人生之路,阅读到最后,你甚至分不清自己究竟是金智英,还是金智英其实就是自己,因为她的人生正好如实地呈现着“身为女性的人生”。
金智英的人生究竟为何和女性读者的人生如此相像呢?单纯只是因为都是同时代的女性吗?如果只是时代问题,那还算幸运,表示金智英的女儿郑芝媛可以免于走同样的道路,在不同时代下活出不同人生。最终这份希望会不会落空呢?金智英不也过着和她母亲吴美淑一模一样的人生吗?她的母亲一直希望女儿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然而,当金智英正走着与母亲相同的道路时,女儿郑芝媛就保证不会重蹈覆辙吗?不,我反而认为金智英的母亲在某些地方甚至比金智英过得更好,因为母亲至少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实地表达出来。
金智英的母亲原本只是小学毕业,之后便帮助家里务农,直到十五岁那年才北上首尔。当年年仅十几岁的母亲和姨妈为了工作赚钱,整天吃不好也睡不好,用辛苦赚来的钱供大舅当上医生、让二舅当上警察、让小舅当上教师;但是母亲与姨妈则必须靠自己昼耕夜读才好不容易拿到初、高中文凭。像这样撑起一家人,甚至说她们撑起了整个韩国经济也不为过的少女,婚后也同样撑起了自己的家庭。
“明明粥品店是我说要开的,这套公寓也是我买的,孩子们是自己读书长大的,你的人生走到现在的确已经算成功,但这绝对不是你的功劳,所以以后要对我和孩子们更好,听见没有?看你这浑身酒气,今天你就睡客厅吧。”“是,当然!一半都是你的功劳!小的听命!吴美淑女士!”“什么一半,少说也是七比三好吗?我七,你三。”
我们的母亲大部分经历过这样的人生,小时候在田里、工厂里工作,婚后则是有什么副业就做什么,不然就是自己开店做生意,咬紧牙关想办法筹钱,拉扯孩子长大。但是真正能像吴美淑一样大声说这些功劳都是因为自己的母亲有多少?相较于对自己感到十分自豪的母亲,金智英反而没有这样的气魄。反观金智英的人生时,有个画面一直不断地浮现在我眼前——忍气吞声的画面。
学长和平时一样用温柔的口吻关心着金智英。虽然她心中冒出了“口香糖睡什么觉啊”这句话,很想当面让学长难堪,但最后还是咽了回去。
所以是叫我付钱感谢一辆空出租车的司机愿意慷慨相助吗?这种人自以为体恤他人,实际上无礼至极。她不知该怎么跟对方争辩,索性选择闭上眼睛,不予置评。
不论金智英举多少理由婉拒,说自己已经不能再喝了,回家路上很危险,真的不想喝了,也会遭部长反问:“这里这么多男人,有什么好怕的?”我最怕的就是你们!金智英把这话咽回肚子里,偷偷地将酒倒在冷面碗和一旁的空杯里。
金智英丝毫没有埋怨婆婆怎么没抓中药给她吃,最令她难以承受的反而是一次又一次被过度关切,她很想大声说自己非常健康,一点也不需要吃什么补品,生子计划应该是和丈夫两个人商量,而不是和你们这些初次见面的亲戚商量。但她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只能不停地说“没有啦,没关系”等场面话。
那你要不要也试试一直恶心想吐、吃不好、睡不好、想睡又不能睡、身体到处酸痛的感觉啊?金智英心里暗想,却什么话也没说。
虽然金智英一直很想大声说,她也可以抬头挺胸走路、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这些都跟孩子的性别无关,但是感觉说了以后好像会显得自己更难堪,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
每当金智英遇见让人无语或者有失公平的情形时,几乎都选择沉默以对,尽管有真实心声,却不会坦然说出,我想,她为什么不能痛快地说出口,我们一定都心知肚明。金智英应该早已发现,她的家,她就读的学校,她走的街道,也就是她所居住的这个社会“对女性不友善”的事实。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不仅替自己发声会招来麻烦,光是身为女性本身就足以让自己身陷危机。母亲询问父亲,要是肚子里的第三胎又是个女孩怎么办?父亲竟回她,别净说些“触霉头的话”,最后母亲含泪忍痛拿掉了孩子;奶奶则是训诫着“胆敢”贪图宝贝孙子的东西、比“阿猫阿狗”还不如的孙女;小学老师认为坐金智英邻座的男孩,只是因为喜欢她才老是找她麻烦,希望他们以后可以处得更好;那些靠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初中女同学,因为被老师认为丢了学校的脸而遭到记过处分;高中搭公交车被陌生男子威胁时,父亲反而责备女儿,认为都是金智英自找的。
金智英并非从一开始就选择沉默,尽管经历了这么多差别待遇,她还是试图说些什么,因为要是没把想讲的话说出口,之后一定会有说不完的委屈和愤恨。当怀孕的她听见男同事语带调侃地表示羡慕她以后可以享有上下班时间“特殊待遇”时,马上说自己并没有打算比别人晚来公司;然而随即后悔,因为一方面自己的身体真的吃不消,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反而剥夺了其他女职员的权利,害她们也不敢使用应该享有的福利。
金智英为了孩子决定离职时,面对先生的安慰,她也曾经怒吼过:“能不能不要再说帮我了?”但到最后依旧感到抱歉而主动道歉。因为她发现,尽管为自己勇敢发声,情况还是会依旧,甚至只会更糟。金智英就这样渐渐地选择沉默。
不过在金智英的周围,仍有想要努力扭转这些不公不义的女性角色,比如,在教室里告诉老师室内鞋并不是金智英踢出去的女同学,提议定期更改吃午饭顺序的女同学柳娜,因男女制服规范严格度不一而向教官提出抗议的女同学,凭自己的力量抓到暴露狂的那群女同学,帮助金智英脱离男子威胁的女上班族,抵抗职场性骚扰的金恩实组长……
金智英的症状虽然很难从医学角度说明,但是在“对女性不友善的社会”的氛围下,是可以充分理解的,她只是通过这些女性替自己发声罢了。
“亲家公,恕我冒昧,有句话我还是不吐不快:只有你们家人团聚很重要吗?我们也是除了过节以外,没有别的机会可以聚在一起好好看看三个孩子。最近年轻人不都是这样吗?既然你们的女儿可以回娘家,那也应该让我们的女儿回来才对吧。”
“代贤啊,最近智英可能会有些心力交瘁,因为她正处在身体渐渐恢复、心里却很焦虑的阶段。记得要经常对她说‘你很棒’‘辛苦了’‘谢谢你’这些话。”
现在的婆婆嘴上都会说视媳妇为女儿,但面对女儿可以回娘家、媳妇却得留在婆家的事实,有几个媳妇真的敢向公婆提议要回娘家呢?在普遍认为育儿就是妈妈的事,甚至连累都不应该喊的社会氛围下,又有多少妻子能要求自己的丈夫多对她说几句“你很棒”“辛苦了”“谢谢你”?那些埋藏在金智英心底已久的话,当她脱口而出时,周围的人才真正开始察觉并关心她的情况,而且借由这个症状,医生也从金智英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妻子的影子,回顾了她的人生。
那么,为何偏偏这时候出现这个症状呢?金智英生下爱女满一年之际,开始出现这些症状。成为母亲是多么值得开心的一件事,更何况在视“母爱”如宗教般的韩国,大家都会大力赞扬母亲是伟大、美丽的存在,然而,对于真正成为母亲的当事人来说,不一定全然美好。我们经常会听过来人说:“母爱是本能,等你面对时自然就会了。”可是当妈妈真的不是这么一回事,那是一连串难以言喻的恐惧、疲劳、惊吓、不知所措、混乱、挫折,甚至会出现一股背叛感,觉得“怎么都没有人事先告诉我会这么辛苦,要是有人告诉我,我就会提早做好身体与心理准备,说不定会处理得更得心应手,不会那么辛苦。难道是因为怕说出实情以后,在这出生率已经够低的年代会害得更多人不敢生小孩吗?还是到处对人说带小孩有多累是不礼貌的行为”?当然,我们从不认为身为女儿、女学生、女朋友、女员工、妻子、媳妇的人生就不辛苦,但是母亲的角色毋庸置疑是辛苦的,而这份辛苦,也并非单纯只来自抚养另外一个小生命。
成为母亲之后,过去的人脉会从此中断,遭到社会排挤,被关进家庭,并且只允许做“为了孩子”的事情。例如:把时间、金钱、体力、情感都花在孩子身上,人际关系也变成以孩子为中心。要是展现出本来的自己,也就是“不像个母亲的样子”,还会遭人质疑似乎不具备做母亲的资格。顿时,你会觉得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工作、梦想、人生,甚至是自我本身。其实抚养孩子(下一代)并非女人的义务,而是社会应尽的义务,因此在各个家庭中,大部分母亲会因为不得不“独自带小孩”而感到愤愤不平。生产之后,好几个月独自照顾小孩,好不容易有机会出门买杯一千五百元的咖啡喝,竟被人说是“妈虫”,在这已经几乎无人关照他人的时代,唯一还在照顾其他人的身份便是“母亲”,但是这样的母亲只因为花了一点先生辛苦赚的钱,进咖啡厅买了杯咖啡喝,就被人指指点点,被贴上只知道享受的“自私虫”标签。在对女性不友善的时代里,仿佛就连“母爱”这个宗教也不复见。不论是对母性的神圣化,还是对“妈虫”的厌恶,都只会成为女性的枷锁,又怎么可能要我们守护完整的“自我”?
金智英能康复吗?书里最后一章留下了令人不安的伏笔。听完金智英的生命故事,精神科医生表示,他这下才发现原来还有他从未想过的一面,他看着金智英,想起明明原本比他优秀,最终却也走进家庭、相夫教子的妻子,甚至表示因为接触到金智英这样的特殊案例,才令他更能对妻子的经历感同身受,甚至对此感到自豪,希望原本是数学天才的太太将来可以做自己擅长、喜欢、想做的事情。但他的自觉与自省到此为止,看着好不容易熬过几次小产危机,最后决定选择离职的女医生,认为“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有这些困扰”,并下定决心下一位医生“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大部分男性会将女性分成我女儿、我妻子、其他女性,但自己的妻子与女儿,却往往被除了他自己以外的其他男性称为“妈虫”或者“大酱女”。
我们应该期待金智英能在这样的社会里康复吗?金智英的康复就等同于那些替她发声的角色不再出现。或许现在的金智英通过不同角色转换来替自己发声,会让她更自由也更舒服一些,但是她模仿别人的口气说出的那些话,终究不属于她自己,总不可能一辈子都借由其他角色来替自己发声吧?金智英到底该如何找回自己失去的话语权?
以上是我读完本书后所抛出的各种问题。我也心知肚明,光靠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是找不出解决对策的。所以我希望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一起思考,寻找方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金智英。
【译后记】
我从小生长于韩国,在那里待了整整十七年,直到二〇〇五年秋天才来中国台湾定居,可以说深受韩国文化熏陶。金智英刚好和我一样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虽然她是大我六岁的姐姐,但她的人生故事却丝毫没有令我感到讶异、震惊或者难以置信,甚至和我对韩国女性的角色认知别无二致。她就像真实存在于周围的朋友、姐妹、同事、邻居,那么平凡无奇、随处可见。
她在书中呈现的人生遭遇,更是稀松平常到毫无爆点可言,不论是从小生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还是在学校因为是女生而遭受不当苛责,以及“IMF时代”导致许多家庭顿时陷入经济困难,女性得尽快步入社会分担家计,到后来这些女性进入社会以后,在职场中面临性别歧视、性骚扰、升职阻碍,最后为了结婚生子而不得不放弃自己辛苦积累的事业等,每一页、每个环节,都如实道尽了韩国女性从上一代到这一代,长期以来遭遇的不平等对待。
* (1) 一九九七年,在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下韩国进入经济危机,为渡难关,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了紧急救助贷款。接下来的几年,货币贬值、企业破产、公司裁员都给韩国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更像是某个人的人生写照,或者是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着社会各个角落依旧隐藏着的不平等;更可怕的是,许多韩国女性甚至是在读了这本小说后才意识到,原来许多事情其实是不合理、不公平、存有性别歧视的,换言之,她们早已习以为常,打从一出生就受到这样的对待,所以一直没有意识到有什么问题。
许多读者(包括我自己也是)一直到最后一页都很期待金智英会不会来个人生大逆转或大突破,期盼着她最后可以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或者为自己发声,来点正面、积极、励志的内容,好让我们在这充满无奈的现实中看见一线希望,结果很可惜,并没有,她的人生都在我们可预料的范围内,毫无意外;而这也是阅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最令人难过的地方──金智英没能走出一般韩国女性的命运。
很显然,金智英的遭遇并不仅限于韩国这个地域文化圈,实际上,在早期华人社会里也一直存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风气。早期的欧美国家的女性同样有着和男人地位悬殊的问题,当今世界上有些国家甚至对女性的态度和观念仍旧极度保守,限制重重,只是环境背景不一样、问题改善速度不一样罢了。
随着时代进步,男女教育程度相当,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升,薪水收入与男性不相上下,各种法律面、制度面也都看似开始保障女性权益,但是实际探究日常,某些行业类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都还是存有对女性的诸多限制、歧视,尤其是面临结婚的男女,不论婚前还是婚后的大小事,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个社会依旧普遍存在着对男女的刻板印象。
个人很喜欢作者处理金智英婚前至婚后的心理转折部分,刻画得极其细腻,道尽了许多职场女性步入婚姻的心路历程,从与先生讨论该不该有小孩时起的争执,担心着自己即将失去青春、健康、职场,以及同事、朋友等社会人脉,还有人生规划、未来梦想等种种,到怀孕后不得不放弃一切、为了孩子把自己关入家庭,以及成为新手妈妈后遭遇的各种不当对待,不免为她感到心酸,那段内心挣扎与煎熬,相信不只是韩国读者,中国读者一定也能感同身受。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医生对她说:“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于是金智英心想:以前还要一份份地翻找患者病历、手写记录和开处方,现在的医生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拿着纸本报告书去找主管签字,现在的上班族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用手插秧、用镰刀收割水稻,现在的农夫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却没有人会这样说。不论哪个领域,技术都日新月异,尽量减少使用劳力,而唯有“家务”始终得不到大家认同。读到这里我简直点头如捣蒜,许多男人会用“我帮你做家务、我帮你照顾小孩”来捍卫自己的立场,殊不知光从“帮你”两个字就可以看出,他们普遍还是认为家务、育儿乃女人之事;从百货公司的尿布台往往设在女厕一事,也可看出同样的思维方式。
在韩国,许多人为这本书贴上了女性主义标签,有女明星甚至因为表示自己读过这本书而引发韩国男性的强烈不满,惨遭攻击,也有人刻意将这个主题改写成男性版,试图引发男女对立。读者们纷纷呼吁,希望不要再让一九八二年生的金智英陷入绝望,而阅读这本畅销书的主要读者群也为女性,上述这些都一再显示韩国社会仍需加紧脚步改善性别歧视问题。我不禁想起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曾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所说的话,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并清楚地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这段话言犹在耳,期盼这本书在华人圈能有更多男性读者,让男性对女性的处境能够有所了解,相互体谅,帮助彼此。
五月,一个属于母亲的月份,正适合好好阅读这本讲述女人的故事。衷心期待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男女也不再成为某些事物的筛选条件;而这需要女人的自觉与男人的换位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先跨出第一步吧!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生于首尔。成长于公务员家庭,一家六口人住在三十三平方米的房子里。她就是那种你每天都会迎面遇到的普通女孩。从小,金智英就有很多困惑。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她和姐姐只能共用一间房、一床被子。上小学时,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越是喜欢的女生就越会欺负她。”上了中学,常要提防地铁、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在学校也不能掉以轻心,也有男老师喜欢对女同学动手动脚。可她们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大学毕业,进入一家公关公司。她发现虽然女同事居多,高管却大多是男性。下班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她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金智英感觉自己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明明一直都在脚踏实地找寻出口,却发现怎么都走不到道路的尽头。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