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慢,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如今,就像那些揭示社会流行风向的广告语一样,类似“从物质 时代进入心灵时代”这样的时代标语在社会中泛滥。但是,现实情况 如何呢?人们追求极致效率和经济合理性,让充满竞争的社会一刻不 停地飞速转动。不知道从何时何地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一种“一致意 见”,认为先进科技不断发展,一定会带来比现在更方便、更幸福的 社会。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仿佛都踮着脚尖,生怕自己落在 时代潮流之后。在如此匆忙且紧张的现代社会中,一个孩子像是没有 写在演员表里的入侵者一样,没有任何预告,便诞生在了这个世界 上,当人们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会作出何种反应呢?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我们是否已经开始像丢弃“工业废品”一样, 丢弃同类,丢弃那些伴随“繁荣”产出的“废渣”? 看到那些没有能力、派不上用场、不产生任何社会价值的人, 就觉得他们是令人生厌的、是不幸的, 这样的潜意识在社会中是否已经根深蒂固了?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阅读历史可以修心解决内在的不安定,而阅读日本社会现象,就像是看到了比现代社会更往前一步的“未来”,找到内心不安定的原因,原来这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问题,我不是一个人在迷茫着痛苦着,很感谢斋藤茂男记述下这段历史,反而提供了一个照向内心的镜子。
无论孩子生来患有何种疾病,父母都不能全凭自己的意志就决定她的生死。父母自行决定孩子的生死,这种做法难道不可怕吗?唉,说实话,我真想上法庭告这个孩子的父母谋杀…… 很多人都说,带着残疾生活的孩子太可怜了,他们是不会幸福的。的确,这样的想法也并非不能理解,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在大多数情况下,拒绝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认为生下这样一个孩子的自己才是可怜、不幸的……但在过去,我想没有多少家长会直接挑 明‘我不要这个孩子’——这会给他们带来罪恶感,因而变成一种禁忌。然而,最近这种心理已经不复存在了…… 引自 (1)新生儿科之战 ——纪伯伦说,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它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已。面对天生残疾的新生儿,是让ta早点结束痛苦,还是继续生活呢?从理性角度思索,很多父母不愿意承担这份给自己和孩子的痛苦。但是人的结局终究是死亡,短暂的生命当有意识的时候,也是盛开过,只不过早一点枯萎罢了。但是,人都是贪婪的,想要长久的关系:长久的亲情、永恒的爱情、不变的友情……但是拉长时间看,这些都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这种没有对错,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是否要与这个生命结缘,做出的不同选择而已。但是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冷酷的视角”,那就是父母天然对孩子是有爱的吗?教科书里是这样写的。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母亲生下孩子,在抚育的时候才慢慢产生相关的激素。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些亲生孩子抱错的父母,多少年后却不愿意换回孩子,生养的意义——也就是相伴的过程,是不是大于生理基因延续命脉呢?
比如生产力低下没有避孕措施的宋代,生满“两男一女”就“溺婴”,生命决定权在父母手里;而在现代社会,北大硕士瘫痪老母亲依旧帮他沿街乞汤,也许并非道德标准的提高,而是在抚育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
父亲从小就看着自己的父母被其他人欺骗、背叛,一生中经历了 很多苦难。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父母在其年幼时就告诉他:“不要 相信别人,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 “他的心里始终有一种对别人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来自他 的成长经历,他认为没有人会帮助他,人生不值得过……他的人生观完全是黑暗的。所以他不可能想象一个残障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对父母即便知道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参与调查了,他们还是坚持:‘不要给孩子做手术。我们就算和全社会作对,也不会改变想法。’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 在此之前,有一位医生曾经试图劝说这位父亲,这位年轻的父亲回答道:“就算我被判有罪,把我关到监狱,我也完全不在乎。我是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的!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人生观真是个神奇的东西,职场上同事嘲笑我的天真“同事之间怎么可能有真友谊?”,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我发现曾经很好的朋友,牵扯到利益大概率也会变成伤害对方的“敌人”。虽然这之前我读过《一百个人的十年》,见识到人性的奸诈黑暗,但我始终觉得那是时代的悲剧。后来我发现,时代变了但人性依然没有变,认为“人性本善”,对人毫无防备就是会受伤。然后我觉得自己失去了快乐,对所有人都抱有防备,不再敢“有什么说什么”,开始追寻和自然相处的乐趣,因为如果抱有“人生不值得”的想法,那么真实吹灭了人生的蜡烛,那该多痛苦难受啊。
“不过,我们两个本来就是乐天派,所以很快就从绝望中走出来 了,觉得哭也没用。现在周围的人看到这两个孩子,都会说:‘兄弟俩都是唐氏综合征啊,你们真是太辛苦了!’但我们一点都不觉得辛 苦,反而发自内心感谢上天把他们带到我们身边。 我一看他们,就知道他们身上完全没有人性中的丑恶和得失之心,比如说,想陷害别人,或者为了获得利益把别人挤下去,等等。 在他们身上,这些东西仿佛都被抹去了,只剩下了人性中最纯粹的部 分。大家不是经常说‘纯粹’其实意味着‘缺点什么’吗?都说得了 唐氏综合征的孩子是佛祖带来的孩子,我觉得正是如此。” “您说的‘最纯粹的部分’大概就是指人性的本真部分吧。” “对,就是这个意思。” 这家人说,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所以从来不会羡慕其 他健全的孩子,也从来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作比较。 “我们一直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大家都想上名 校、想在大企业工作……这怎么可能呢?我觉得每个人有不同的生 活,彼此的生活方式也都不一样,这不是很好吗?所以,我希望我的 孩子们,虽然是残疾人,但也能过上对自己来说最好的生活,我希望 他们有朝一日可以骄傲地说:‘妈妈,我能活在这世上真是太好 了!’” 看着正在打盹的两个孩子,这对快到退休年龄的夫妻高兴地说着,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他们和今年已经八十三岁、七十七岁高龄 的祖父母组成了一个六口之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样子构成了一幅 平凡而又和睦的光景。 心地正直、善良的人是多么幸福啊——我一边这样想着,胸口涌 起一股暖流。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这真是神奇的际遇!想起一个寓言,一个半环总想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来变得完美,后来终于找到了,但是它跑得越来越快,闻不到花儿的香,看不到蚂蚁搬家,快乐似乎消失了,于是它丢掉了自己的另一半,变成了原来的“残缺的半圆”。
奈穗子出生时就有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右手缺了一半,右大腿短 了一截,左腿比右腿更短,而且还只有两根脚趾。 此前,登喜枝就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将终身卧床不起,但当她看到 奈穗子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尝试斜着身子摇摇晃晃向前走的时候, 她被孩子奇迹般的生命力所震撼了。从那时起,她就告诉自己:“我 一定要和这个孩子坚强地生活在一起……” 过了不久,奈穗子开始装着假肢上幼儿园。不懂事的同学们说的 话难免有些残忍,不过,他们知道奈穗子和大家长得不太一样,他们 感到好奇也是难免的。 “嘿,让我看看那儿。”其他同学对奈穗子说。 听了这话,奈穗子便撩起衣服露出残缺的肢体。奈穗子不断经历 类似的事情,慢慢成长为一个不再让父母担心的孩子。 最后,她绕着舞台跳了一圈。跳完的那个瞬间,目睹了整个过程的妈妈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有的人一边鼓掌,眼里还噙着泪 水……” 让登喜枝难忘的还有一件事,发生在她和奈穗子一起从幼儿园走 到海边的那一天。幼儿园的孩子们分组排队,走在那条距离海岸线四 百米的路上,奈穗子排在队列的最前面。走着走着,她的队伍就落后 其他队伍不少。 “我后来听说,保育员甚至想‘干脆把奈穗子抱起来走得了’, 但没想到其他同学就算嘴上说着‘奈穗子你太慢了’‘快点走呀’, 也没有一个人超过奈穗子走在前面,或者把她一个人甩在后面,大家 都跟着她慢慢走呢。那时我真替奈穗子高兴,我相信今后她也一定会 在大家的支持下好好活下去。” 一个残障儿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对和她一同走在通往大海路上的 其他同学来说,对奈穗子的怜悯之心,一定能够成为滋养他们心灵的 养分。 现在奈穗子已经上四年级了。因为她双腿残疾,所以每天上学单 程就要走上四十分钟。 “虽然可以勉强走路,但奈穗子有时也会说:‘如果我有健全的 手脚就好了啊……’可现实是奈穗子就是没有健全的手脚,所以我尽 量让她接受这个现实,或是告诉她,如果有了手脚,那她就不再是现 在的奈穗子了,妈妈希望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显然父母才是从奈穗子那里获得最多东西的人。奈穗子的 父亲说:“如果她没有出生,我现在可能受尽了生活和工作的打击。 也许在别人看来,这个孩子只是社会的一个负担,但对我而言,奈穗 子的存在却让我能够更丰富地看待人生。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奈穗子的故事,在现实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看多了日本校园霸凌的故事,以及澳洲残疾小孩子遭受同学“恶作剧”的伤害的故事,我总觉得,奈穗子是个“不真实”的童话,或者作者隐匿了一些“不幸”,让这个故事看起来温暖。天生不完整的孩子,注定要比常人遭受更多的歧视,但是倘若他们不在意,能够有尊严地绽放光彩;真的会让普通人更加自惭形秽,甚至成为普通人生活的楷模。此时想起了没有脚的约翰库缇斯,靠着滑板走路,成为了厉害的演说家,学会了驾车和潜水……优秀的人固然让人钦佩,残缺却努力优秀的人,更加让人动容。
当时,顺子和丈夫、公公、婆婆四个人围坐在餐桌旁正要吃晚 饭,她很自然地从公公开始给大家盛饭。那时婆婆还没有落座,顺子 觉得不能让饭放凉了,就先给自己和丈夫盛好了饭,婆婆看到后马上 就不高兴了。 “婆婆说我盛饭的顺序不对,她不想吃最后盛出来的饭……没想 到从那之后她有一个星期都没和家人一起吃饭。在我们家,无论是吃 饭还是泡澡,如果没有按照‘公公、丈夫、婆婆、我’这样的顺序, 她就一定会不高兴……” 不仅如此,更让顺子伤心的是公公和婆婆说:“我们家生了这样 一个孩子,全都是儿媳妇的错。” “这明明是我和老公一起生的孩子,怎么能怪其中的一个人呢? 然而,公公和婆婆却说:‘我们家就算追溯到远亲,也从来没有什么 残疾人,所以肯定是你们家那边有什么问题。’无论我如何从医学角 度向她解释这种疾病不是遗传病,她都听不进去。‘顺子,全都是你 的错’,每次她都这么跟我说。” 在公公婆婆的脑海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他们觉得麻由美生 来就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这是他们家的耻辱,他们更愿意把“家” “神”“国”等概念置于孩子之上,而不是把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 来关心。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媳妇不准上桌,什么都是媳妇的错,大的概念高于人本身。如果不是人物的名字有着明确的日本特征,真的会让人误以为描写的是“山东妇女”。可见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不过是上层压榨下级的工具,在哪里都适用。
“当时,我在公司总部的核心部门,一下子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爬 上来的梯子好像突然被移走了,也很担心这件事如果被公司的人知道 了该怎么办。那时我非常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觉得人生好像跌入了 谷底似的,一直过得浑浑噩噩。”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两年后,松浦终于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别无 选择,只能接受事实,无论如何也无法逃避。从那时起,他的内心开 始渐渐明亮起来。 从前身为工作狂的松浦,心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那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社会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我个人的 生活也是一帆风顺,物欲特别强。我想买车、想盖房,当我看到别人 比自己有钱时便羡慕不已……我老婆喜欢买东西,在生活方面完全没 有耐心,只要稍有不顺心的事,就马上去购物。不知道该说这是贪 婪,还是对待人生的态度傲慢。总之,从那时起,这些东西似乎一下 子都消失不见了。” 松浦告诉我们,从那一刻起,他们夫妻俩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 变化。 听起来可能很奇怪,当我看到一朵花盛开的时候,之前明明不 会有什么感悟,但自从那时候起便会不自觉地发出‘啊,这地方开着 花呢,真漂亮啊’的感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开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 象,我还经常被一些以前从未留意过的文字,或人的故事和他们所说的话感动。” 为什么松浦的意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大概只能解释为:患 有唐氏综合征的长子淳让这对夫妇的内心渐渐充盈。 “当我看着儿子时,他总是表现出很幸福的样子,一年到头什么 时候都在笑。当然,伤心的时候他也会哭,但马上又破涕为笑。他很 感性,尤其喜欢音乐,如果家里开着电视,他马上就会找来一根棒子 当作麦克风。” 不过,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摔跤、拳击或暴力场面时,他就开始哭 或逃到一边躲着不看。不喜欢“冲突”是他的本性。 比如在运动会上,如果有一个和他一起跑步的朋友摔倒了,淳就 会站在那里等他爬起来,牵着他的手一起跑。 “正常的孩子就算把别人撞到,也一定要跑在前面。这种事不光 发生在运动会上,平常的游戏、学习,甚至整个社会都在这样的机制 下运行。然而,淳那孩子却等着倒下的对手爬起来。我渐渐觉得,正是这种心态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 这个唐氏儿从小就保持了人类与生俱来的纯洁心灵,没有沾染任 何邪恶的欲望和多余的知识——他的父母渐渐觉得,也许这才是一个 让全人类思考幸福真谛的模范人生。 当我发现老三患有唐氏综合征时,我的想法和这对父母一样,也 想过要放弃。但是在养育的过程中,他让我慢慢明白了从前的想法其 实大错特错,我觉得自己仿佛重生了一般。 不幸的是,孩子只活了一年,现在他已不在人世,却永远活在我 心里。而且正因为有了他,我才觉得自己生而为人活着很幸福。虽然 我写得不是很好,但我衷心希望这对父母也能努力让孩子活下去,我祈祷着他们能够改变主意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工作狂其实本身也是被多巴胺驱动的奴隶,不安全感和想要更多的获得感,靠折磨的“自虐”来实现。高中的时候,老师说看一下路边的花儿也很快乐啊,我却觉得赶路很重要。等生活真的按下暂停键,我却觉得一路狂奔很傻很累,因为路的尽头还是路,不如享受当下。
尽管我们担心得不得了,但这位父亲还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年轻 人,他仔细看了看死去孩子的脸。孩子的母亲也哭着说‘我要见他, 我要见他’,但孩子的父亲只是告诉她‘已经见过孩子了,是个早产 儿’。他只说了这一句话,并想方设法安慰孩子的母亲。毕竟是他们亲生的孩子,不管孩子长成什么样,他们一定要亲眼看到他。这对父母的样子让我们都很心痛。” 我们的孩子生来便如此悲惨,即便他在这世上只活了很短的时间,但我们还是深爱着他,并希望能在他死去时静候在他身旁。这对 夫妻虽然年轻,但他们认真面对生活的态度实在让人感动。 他说:“这顶帽子是我拜托他母亲做的。因为孩子的头一直在变 大,所以她必须不断织新的帽子给他戴上。她明知自己的孩子马上就 要死了,但还是尽心尽力照顾,这对父母怀着对生命的真挚之情和怜 悯之心,流着泪把他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的做法吗?身为医生,我有责任鼓励家长们这样做。 曾经有一个重度残疾的年轻人,他虽然被救活了一条命,但永远 无法过上正常的社会生活,我曾多次听到他责怪母亲:“妈妈,你为 什么不让我在那个时候就去死?”他在受尽歧视后终于向母亲坦白了 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无论多少医 生、律师、报社记者聚在一起,你们对孩子的爱也比不上他真正的父 母。总而言之,我认为批评正在受苦的父母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不论孩子是什么样子,都爱ta接受ta本来的样子,说起来容易,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通过这种人性的考验呢?
据说我当时差点病死了。我常常想,如果那时候我死了就好了。 因为这个病,我成了一个弱智。所谓弱智,就是傻瓜的意思,所以我 总是被人嘲笑。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不愉快的地方。我在学校什 么都不想学,长大以后却还总是尿裤子,所以一去学校,周围的人就 嫌我臭,没有任何人喜欢靠近我,那时候我只想快点毕业。 学校组织外出郊游的时候我也很痛苦,因为我一般都是一个人吃 便当,没有什么朋友。我想不起来上学的那段日子里有什么令人开心 的事,好像没有一件好事。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地方。 到了初中我还是很惨。同学们不理我,可是我又想跟他们交往。 后来我进入社会,情况还是没变,大家依旧不理我。我一直都很想工 作,但没有公司愿意要我这样的人。 从结论来说,我强烈支持(唐氏儿)父母的主张。护士和记者能 大言不惭地说出那种话,是因为这件事对他们将来的人生没有什么影 响,他们也不会因此烦恼和痛苦。然而,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残疾 人因为被忽视、虐待和伤害而一辈子都被社会拒之门外。 正因为如此,我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绝望地思考各种自杀的方法。其实我家附近就有一个不幸的人,她已经快三十岁了,却因为要 照顾残疾的哥哥而无法结婚。 我一直在想,如果世上一个不开心的人都没有就好了。其实很多 健全的人都是冷漠的,他们对那些不快乐的人不给予一丝理解和同 情。我一生中吃了太多的苦,请大家理解那些肢体残疾的人及其家庭 正在经历着的无以言表的痛苦。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比起奈穗子被友好相待,这位自述者的经历,反而更加真实。毕竟这个社会上,连正常人都会遭受歧视、虐待和孤立的围攻,而残障人士的路,又怎么会那么好走呢?
你可以说我“无情”,但这就是我的看法。请你想想将来会发生 什么。现实情况就是女人长得有一点丑就会处处碰壁;如果父母的脑 子不是那么灵光,孩子也会受尽揶揄。明明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 们自己和父母都会感到痛苦,却还要动用国家福利来拯救这些里外都 不如人的孩子吗?这其中有多少牺牲是有必要的?我有一个体弱多病 的弟弟,母亲去世后,八十三岁高龄的父亲仍然照顾着这个四十五岁 的儿子,为他做一日三餐。这是家里所有人甚至是我这个亲兄弟都不 愿意看到的样子。 这几封信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边忍受着残酷现实、一边努力活下去 的人们的内心,他们心里早已千疮百孔,就连这些文字都可能是一边 流泪一边写下来的。他们根本没有一个人是“无情”的。身边残疾人 的境遇越是悲惨,现实就越是压垮他们的心,所以他们才会发出“千万不要救那些残障儿”的呼声…… 引自 I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 父亲:“考虑到小A在这世上度过的那些日子,我想,对她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自然而然、没有痛苦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每当设想她活 下来之后会发生的事,我便觉得让她安然死去才是对她的救赎。”但是,这位父亲明明目睹着自己残疾的孩子正孤独地站在死亡边 缘,说句不好听的,他几乎是“淡然”地,“面不改色”地一心扑在 银行的工作上,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魔法附身的可怜之人。 “杀死先天残疾的孩子这种想法,今后也许会越来越多吧。就连 普通的孩子,也会因为考试失败等各种问题被这个世界抛弃,对背负 着更沉重的包袱的残障儿来说,他们更不可能克服诸多困难了,这才 是当下的难题……” 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不仅让唐氏儿,也让其他那些在过去很难存 活的残疾宝宝们有了更大的几率健康成长。在此种条件下,救活残障 儿究竟会不会让他们得到幸福?抑或只是徒增人们的不幸?如何作出 价值判断成了一个越来越尖锐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如今,抚养一个残障儿绝非易事,所 以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希望孩子死掉的父母。” “尊重生命”这一大义凛然的口号无法在现代社会通行,是因为 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关于尊重生命的讨论往往是不彻底的。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看到这段,想起日剧《坡道上的家》,被孩子的哭闹搞的心神不宁的母亲,也会不自觉地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耐心,以及难以适应养育小孩子这件事的繁琐。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兔子的可爱,但是养了几天后却觉得要给它打扫卫生,很是麻烦。妈妈每天拉着我的手去割草,说是养了这只兔子就不能不管,后来这只大兔子生了7只小兔子。但我从此再也不想养宠物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对待“充满需求”的生命,真的没有那么多耐心。所以格外佩服那些养猫猫的朋友,尤其是当猫生病掉毛长癣,甚至身边的人劝他们扔掉的时候,还能坚持带他们去医院治疗。
A医生说:“的确,现实中人们希望抛弃那些无用的人,但我不认同这种做法。假如大家都认为人们应该共同养育残障儿,让他们能像 普通人一样过上充实的生活,甚至将这一观点普及成社会伦理,那 么,无论对残障儿还是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社会也将变得 越来越宜居。 “在老人和生活困难的人越来越多的现代社会,我相信,抚养残 障儿的伦理道德将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之基础。然而,如果整个社会都将这种伦理道德抛诸脑后,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无可救药, 成为一片废弃的荒漠。”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那些生来患有重度残疾的孩子看起来只是 “包袱”,他们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意义。换句话说,他们 就像演员一样,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全社会都 认为残障儿一无是处,那么,那些没有取得什么成绩的普通孩子也同样会被认为是没用的人。我不想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人这种动物,有时候为了拯救一个小生命不惜拼尽全力, 然而在同一时代,同样的人竟还在制造能够一瞬间将大量生命化为灰 烬的灭绝性核武器,并用这些武器相互威胁。在我看来,做出这两种 行为的人并非本质不同的两种人。并不是说要保住孩子的人是神,而 另一种人就是魔鬼,他们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样的,这才是让我感到 最可怕的地方。如今,我们身处一个如此混乱的时代,但我认为,人 类就算看到一个没救的残障儿也要拼尽全力让他活下去、抚养他长大 成人,只要这种行为还在延续,那就说明我们还有一线生机。人类还是有救的,这就是我的看法。 “要想知道一个社会的好坏,看这个社会里的残疾人受到了怎样 的对待就足够了。”这位教授如是说道。他的观点和A医生不谋而合。 “如果残疾人和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上不被视为障碍,他们不光受 到保护,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如 果一个社会能保证这种状态,那就称得上是一个优质的社会了。日本明明还不至于穷到没能力建立起富有人性的社会啊 孩子的好坏不在于他们和别人相比如何,而在于我们能把 每个孩子的潜力发挥到什么程度。” “人的一生中,基本上在五十岁之前过成什么样子都无所谓,但 越往后越接近人生的终点,生活就变得越发沉重。前几天刚来了一位 八十多岁的老妇人,她虽然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内心感到极其孤 独、寂寞,她还问我:‘可就算这样,我不是也得生活下去吗?’” 也许这位老人想要把和家人都无法倾诉的、发自内心的呐喊,说 给另一位对心理问题有深刻见解的人听吧。 “一直以来,我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总是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回 答。毕竟我到了这把年纪还没有产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周围的人也 活得很累,我知道自己只是在给大家添麻烦,也觉得自己的存在似乎 没有什么意义。” “那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这是神赐予的生命,所以要好好珍惜。但就算这样说,还是感 觉缺了点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思索人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认为残障的孩子没有用,随后就会认为成绩差的人没用,其实这是极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其实每个人都是这种价值观的受害者,除非你永远能实现“降维级别“的打击,这种观念在企业中尤其常见,大家明明是按照“符合要求“的标准入职的,但是动态淘汰制,让你很有可能被打上“不合格”的标签。外在的标签也就算了,就害怕明明是利益最大化的驱使选择,却让人产生自我价值的怀疑,而怀疑自己有什么问题。
X先生所说的“角色”似乎是这样的,比如:蒲公英、紫罗兰等各 种花开了,这些绽放的花朵展现的不仅是花本身的美,更多的是大自 然的美。同样,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整体的表 现,这种更大范围的整体不断通过一个人的生命体现出它的意义。X先 生是这样想的。 “卧病在床、近似于植物人的老人也好,即将死去的人也罢,即 便是只活了一天的婴儿,他也肩负着代表人类整体的责任,也就是 说,他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只要是‘活着’,就一定有其意 义。” “比如说,如果有一个孩子只活了短短一段时间就去世了,那他 的生死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对人类来说其实难以理解,所以不好回答,不过在我 们看来,哪怕只是一块躺在地上看似没有意义的石头,也肯定有它存 在的意义。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是一种信仰,我认为一定是神指使这个 孩子来到人世间的…… “有的人认为生活在这世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不过在我看来, 即便是承受着生活重担的人,也有他活在这世上的深刻意义,如果他 能把握这份苦难的真意,那么他一定能够富有活力地生存下去。” 他说:“蜻蜓是有益的、老鼠是有害的……诸如此类,如今人们 总是自作主张地评判事物的价值。所有的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人 类,其实都是功过相抵,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这才应该是事物存在的 自然状态,但人类的价值观在快餐式的生活中逐渐扭曲了。” “在日本,‘儿童拥有独立于父母的人格,他们有权发展自己的个性,过自己的生活’这种观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这也是为什么有 些父母认为可以完全凭借他们自己的想法来处置孩子。他们没有站 在‘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为了让孩子生存应该向社会索取福利’的立场上考虑,而是选择了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处置他们。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想起日剧里的一句话,幸福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
很久以前,一个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老和尚,在村子的东边和 西边各放了一尊地藏菩萨,并对村民们说:“东边的地藏会满足你们 的任何愿望,但西边的地藏却很少听见你们的愿望。所以,最好还是 多去看看西边的地藏吧……” 话音刚落,和尚就消失了。 就像老和尚说的那样,如果向东边的地藏许愿“请治好我的病” “请让我成为有钱人”等,他会一一满足大家的愿望,于是人们纷纷 前往东边的地藏处。 二十年、五十年过去了,村民们都变成了富翁,他们还希望“一 定要让我当这个村子里最有钱的人”,于是村里的有钱人越来越多。 后来甚至还有人许愿让某人生病、让某人失明、让某人失去双腿…… 村民们慢慢变得越来越穷,村子里的病人也越来越多。最终,村子彻 底荒芜了。 这时,那个老和尚又现身了,他说:“你们只管去西边参拜那 个‘不听人说话的地藏’就好了。”说罢,他便消失了。西边的地藏 无法为大家实现愿望,于是村民们不再抱有任何目的,只是单纯地参 拜。村民们慢慢变得不再贪婪,开始辛勤劳动,最终村子又恢复成一 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与其求神拜佛来寻找幸福,不如埋头努力,这样才更为踏实。
随着医学的发展,弱者的生命得到拯救,残障儿的数量也将不断 增加。我们的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变成一个健康儿童和残障儿共同生活 的社会。然而,现实又是如何呢?从婴儿时期开始,那些健康的孩子 就被送上了成为人生赢家的道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意识不到残 障儿的存在。 这样一来,所谓健康的人就会产生“那些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 是有缺陷的、特殊的人”的感觉。他们并没有与残疾人共同生活的想 法,而是从一开始就认为残疾人只能带来麻烦。 然而,残障儿并不是特殊人群。就像有的人强壮,有的人弱小一 样,健康儿童中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个体,残障儿只不过是众多差异中 的一个而已。换句话说,他们也是“普通的孩子”。 一个唐氏儿的妈妈告诉我们,她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 孩子对她说:“阿姨,你为什么要送他上我们的幼儿园?他只会给我 们添麻烦!”听了这话,她十分震惊。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从一般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是非 常辛苦、不幸的一家人。然而,在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之后,我想 说事实并非如此。 当你作为一个人出生在这世上时,无论是否有残疾,你都必须在 一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是残障儿的话,只要他还活在这世 上,周围的人和他的家人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帮他发挥潜力 我反复告诉自己,作为父母不要担心世人对孩子的看法,但我发 现自己实在无能为力。我每天似乎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心理斗争,当时 我们住在公寓里,最痛苦的就是去公共浴室。有几次,甚至有人当着 我的面说“怎么把你的白痴儿子带来了”,我当时真想大哭一场。 从小我的身边有很多佣人,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我曾经觉得什 么事情都应该如我所愿,可是随着孩子的出生,我的人生一下跌到了 谷底,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当时我就在想,我到底能不能等到风平浪静的那一天,但到了现 在,我只觉得当时经历的苦难改变了我的人生,所以我很感谢儿子。 幸运的是,我儿子的性格非常开朗,现在他就像其他孩子一样,喜欢 园艺和运动,他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他父亲虽然还健在,但 他却和他素未谋面。女人是弱者,但母亲是强者。 每当我有感冒症状的时候,儿子就会担心我,轻轻地给我盖上被 子,有时甚至还泪流满面。以后我也将和儿子两个人继续快乐地生 活。 ——鹿儿岛县·职业和年龄不详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虽然我的父母不是性格很好的人,强势带着控制欲,但是他们不像我一样精致的利己,踏实地遵从社会道德,并对弱者保持善意。而我在社会上受过几次伤后,却完全丧失了对人基本的信任。
从表面上看(大众媒体、学校等),人们往往会为残障儿说尽好 话,但现实中他们却不得不生活在歧视、轻蔑、比较和辱骂之中。尤 其是学校的老师们竟然会说一些歧视用语,训斥他们,这些实在令我 震惊。 我的班主任总是对我说“不”。我们班一直以来被称为“三无主义”的代表,新学期伊始,老师将班长一职强加给了老实的我。我一 开始拒绝了,但老师一直坚持,我只好接下了这份工作。我想“一旦 接受了这份工作,即便不喜欢,也要尽力而为”,于是一直没有放 弃。 但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班上默默无闻,我与班长这样的职务基本无 缘,所以我压根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班的同学本来就不像别的班级 那么团结,但我还是非常努力。 然而老师并不领情,他还经常对我说“班级不好是你的责任,都 是你的错”,或者“你太差了”之类的话。我忍了一阵子,但这几 天,我不想再去上学了。 我曾经以为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废物”。但如今,我没有信心再 这样说了。我很悲伤,越来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为了表示反,身为班长的我不做任何工作,校服也随便穿。老师只要看到我就 说“废物”。我现在甚至不想和老师说话,我再也不相信老师了…… 我知道自己是“废物”,但至少我希望这个宝宝平安长大后,不 要成为一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人。希望宝宝的父母能给她创造 一个爱自己、爱他人并信任他人的成长环境,求求你们了!我相信, 这个宝宝会像之前的我一样,想要努力活下去。请不要说她是“没用 的孩子”,这样会把她变成一个“真正一无是处的孩子”。 现在宝宝出生还不满一年,我们并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没用。她也 许不“正常”,但一定有好的地方。生下来就是为了生活。请不要对 她说“不”。被人说“不”真是一件很痛苦、很难过的事情。 我知道自己品行不够端正,但因为实在太痛苦,便做了一些不该 做的事情(我太软弱了)。我相信,宝宝如果被人说“不”,她一定 会很伤心的。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会遭受社会的冷暴力,只是残障人士更为真切地面对这一切。而且,因为社会的冷漠,有的人会把这种伤害无意识地带给别人,所以那些勇于直指问题所在的人,是真的勇敢的人。
幸福、不幸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标准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四 肢健全的人还是残疾人,他们的一生过得快乐或不快乐,都取决于他 们的价值观。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而自杀的健全人其实不 在少数。 如果将自然界中发现的各种规律 应用于人类社会,就会发现,如同生物的自然选择一样,不适应社会 的人也会遭到淘汰,只有能够适应的人才能活下去并在社会上层占有 一席之地,这种社会淘汰的原理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 就像下雪时雷鸟的身体会变白一样,动物为了生存,会根据外部 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对动物来说,这种“适应”等同于“生存”。然 而,人类却不一样。人类作用于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通过改变 外部环境使之适合生存,从而活了下来,这种行为不仅发生在过去, 现在亦是如此。 另外,动物主要靠遗传基因存活,而人类则通过最广义的“教 育”来促使自身成长。 A教授认为,正是基于这一点,人与其他动物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人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己来生活。然而, 以奥托·库恩为代表的社会选择理论中的“适应”思想,听起来似乎 很有道理,可是这种把人类与其他动物等同起来的思想,其实是一个 很大的错误 我们必须在脑海中绘制出这样一幅社会图 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能力,为能力强的人提供应有的冒险和挑 战的机会;为能力弱的人提供能实现他们生命价值的事物;为没有能 力的人(必须通过教育和优生学来减少的这类人)提供适度的同情 心。在这个社会中,无论是非凡超群的人还是平淡无奇的人,都能够 得到适合他们的、令其满意的机会。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人类社会并不仅仅是丛林法则,有人提出照顾弱者的想法,这是多么不同的悲悯心。即使只有一点点,就能燎原。
我们会不会在出生前就把孩子分为“有用的孩子”和“没用的孩 子”呢?会不会只有基因优越的人才能活下来? 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这样的旋涡,并使孩子们陷入 无底深渊时,我想,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本来就存在着一种潜 意识,即承认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和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呢?有能力 适应这种现实的人才是社会的强者,才能获得幸福。这种价值观难道 不正横亘于我们心中吗?这种价值观与昔日彻底践踏人类尊严、令人 憎恶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如今的日本人有很强的中产阶级意识,但其实一旦发生什么事, 无论是交通事故、灾难还是疾病,大家马上就会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 体。这不就是“如履薄冰”的生活吗?然而,由于这个“地狱”被藏 得很严实,导致大家很容易脱离现实,产生自己好像是社会中的强者 的错觉。于是,人们站在强势的一方,开始暗自以为“那些社会中的 弱者是社会的负担”,“在他们身上花钱是国家的损失”,想方设法 或明或暗地欺负他们、抹杀他们的存在。现在,涌动在社会底层的法 西斯主义暗流不正在一点点扩大吗? 我认为,所谓好的社会,是允许个人作出最大限度的选择,并且 能够帮助个人实现这些选择的社会。比如,生不生孩子、去不去学 校、结不结婚等。当每个人面临这些选择的时候,行政机构就为他们 提供所需的信息,保证选择的多元化,通过广义的教育使人们能够依 靠自身力量对信息作出判断等——为选择创造条件便是他们的职责所 在。 彼此之间冷酷无情的社会是一个脆弱的社会,因为这意味着 每个人都正在被割裂开来。善待他人、富有包容力,才是形成一个柔 性社会的条件。操纵一群只关心自己的人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彼此 之间没有联系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对别人更包容,对自己也才能更宽容
我认为法西斯主义就是在这种社会中生根发芽的。 我想,在日本社会中,残障儿不应该仅靠他的家庭来抚养,我们 应该创造由当地社区互相扶持,大家携手让婴儿活下去的社会,这才 是重中之重。 有一个穷小子每天走街串巷卖花,只要有剩余的花,他就会扔进 河里献给乙姬(4)。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卖完花回家时发现河水泛 滥,无法过河。正当他面露愁容的时候,脚下突然出现了一只大乌 龟,仿佛在催促他赶快骑到龟背上。他骑上去后,乌龟什么也没说便 出发了。那人诧异道:“这是哪里?”乌龟回答说:“你经常给乙姬 献花,所以她要特地感谢你。”到了乙姬的宫殿后,她开口道:“我 给你一个男孩。这孩子流着鼻涕和口水,但如果你好好照顾他,他就 会实现你的所有愿望,你把他当自己的孩子吧。”于是,他带着这个 名叫东侯的孩子,骑在乌龟的背上回去了。 后来,男子只要请求东侯,东侯便三下五除二做出了一间房子, 然后是一块毯子,再是一件和服……他想要什么,东侯就一一满足他 的愿望,甚至还给他变出一个千两箱(5)。男子用这些钱放债,变得非 常富有,就这样过了大约五年,男子经常到访别人家,而且每次都带 东侯一起去,可是东侯实在是太脏了,于是有一天男子对东侯说: “你擤擤鼻涕吧。”东侯道:“擤不了鼻涕,口水也擦不了,换不了 衣服。”男子实在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终于有一天对东侯说:“你 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吗?”东侯答道:“什么也不想吃。”男子只好 说:“好吧,我已经照顾你这么久了,你也差不多可以给我点自己的 时间了,回去吧。”东侯答道:“好吧,那就这样吧。”没想到他一 走,屋子又变回了过去那副脏兮兮的样子,所有的东西,甚至连身上 穿的衣服都完全变回了从前的样子。 据教授介绍,正如这些传说那般,从前的人们不仅认为残障儿是 带来好运的生命,还认为他们是介于神与人之间的存在。 “换句话说,现在被称为残疾人的那些人在过去被认为是能听到 神的声音的人,是存在于神和人之间的人,拥有特别的能力。现在一 说到智力障碍,大家只会想到他缺少些什么,但在过去,社会普遍认 为这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大家认为他们是一种广义上的神。正因为有 了这样的人,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起源于物质生活贫乏 的过去,从人与人之间、祖辈与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流传下来 的民间传说的寓意呢? 如今,我们把残障儿看成是不能直接产生任何价值的、没用的、 麻烦的人,把生来就有残疾的孩子看成是一种不幸,与这样的孩子共 同生活等同于给自己带来不幸。当我们把现在的情况与那些传说中的 世界进行对比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幅现代人的自画像——在这 个世界里,人类相互帮助、一起生存的共同体已经被瓦解,每个人都 孤独地活着,只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奋斗。如果昔日那个欢迎 残障儿,并把他们当成“有福之子”的社会再度复活,我们的生活也 许能更有人情味一些。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当今这个时代其实是贫 瘠而又令人痛苦的。 我认为,这种“智慧”的基础是“认识到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和怀 有对生命的感恩”。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的生命,还有动物、植物 的,甚至是土壤中看不见的细菌的——我们要秉持与所有生命共存的 态度。 人类发展的科学已经明确了人在生存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 与其他生命的联系。然而,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仅仅算得上是新人的 人类,凭借核武器的大量开发,变得能够将这个星球上的所有生命连 根拔起并毁灭他们。在我看来,如果不质疑这一点的话,任何文化、 任何教育都没有意义。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残障人士就像是一面镜子,照亮人身上自私的人性和无私的神性
当丈夫不再是丈夫,而是回归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妻子心 中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怜悯——这大概就是“爱”的意义。听着她的 讲述,我觉得正是这种“爱”支撑着夫人,让她在别人看来似乎是深 不见底、走投无路的生活中一直无怨无悔地为痴呆丈夫默默付出。 然而,后来回想起这件事时我才发现,一方面,丈夫的生存有赖 于妻子对他的奉献,但实际上,当丈夫回归为一个纯粹的生命时,妻 子反而受到了这个生命本身的鼓励和支持——我当时还没有意识到照 顾者和被照顾者之间发生的关系反转。直到后来,我开始记录残障儿 与照顾他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时,我才开始思考照顾者与被照顾者、 支持者与被支持者之间的关系反转 在极端情况下,甚至有父亲作出令人如此悲痛的反应——有一位 身为知名公司业务精英的父亲,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先天性肢体残 疾时,对妻子大发雷霆,说自己的人生完蛋了,事业也完蛋了,此后 几个月都没有抱过孩子。还有一位父亲,因为害怕同事发现孩子的事 情,不得不离开公司宿舍。有的人把妻子和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回了 老家。还有的人单方面责怪妻子,说生出这样一个残疾的孩子都是她 的错。当然,也有母亲抛下孩子离家出走,但在大多数情况中,即便 二人没有离婚,孩子的出生也导致了夫妻的关系出现裂痕,这时往往 是父亲那方——不光是出于胆小或不负责任——显现出个人素质问 题。 为什么他们不能坦然接受孩子的残疾?他们最在意什么?为什么 生了一个残障儿就不能在工作中出人头地?为什么男性的雄心壮志仿 佛被摧毁一般?为什么只能把残障儿的出生看成是消极的事? 如今,世界上充斥着这样一种观念:每个人都应该秉持同样的标 准,肩负同样的正义感,朝着同样的目标高效率地做同样的事情。残 障儿天生就与肢体健全的人不同,他们似乎已经脱离了这个世界的轨 道,被视为特殊群体。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母亲在怀孕时就可以检 查出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畸形,如果发现是残疾胎儿,就可以进行流产 手术——这些孩子的处境越来越严峻了。 企业社会的逻辑要求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贡献,这同时也是资本 主义的逻辑。在尽可能杜绝浪费,实现更高效、更合理体系的愿望驱 使下,社会的车轮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不断转动。同时,似乎正在 抛弃那些异端的、无用的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 另外,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我们虽说陷入了一张被控制的大网之 中,但因为看不到控制我们的手,所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控制 之下,仿佛在一间“看不见的笼子”里被迫承担着支持和增强这一体 系的任务。我们人类整体身处于一间看不见五指的囚笼中,“像人一 样活着”的情感越发受到压制——“柔性管理社会”逐渐形成,似乎 使得情况在无形中变得越发复杂 在这样的社会中,证明自己拥有高学历、实现进入社会上层的阶 级跨越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然而在奋斗过程中,乍一看有各种各样的 生活方式供我们选择,但实际上,人们却始终被单一价值观所束缚, 如果不跟上大多数人的步调,就会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如果逆流而上 或是节奏落后,就会像“受欺负的孩子”一样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引自 II 孩子的遗产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