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摘录
Cesc Lin (哎~)
1. 肖像作为混搭的题材:
其自主性和偶然性(布列松);
文本与语境(杜尚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性)
2. 摄影的客观性与严肃性:
无表情(deadpan)摄影与摄影的客观性(保罗·斯特兰德有关客观性作为摄影的本质的叙述、斯蒂芬·肖尔的“新地形学”展览)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新客观主义(Neue Sachlichkeit把观看等同于认知,对严肃性、节制性以及技术拜物教式的关注,以及与德国哲学传统中对客体与主题研究的呼应,客体提供互动领域,赋予我们作为主体的体验);
贝歇学派的“漠然”(disinterestedness)摄影,抵制工具论;
客观性与关怀的交汇,凸显全球化的文化矛盾与对立
3. 摄影作为虚构的文献:
纪实摄影的构建;
谢弗里耶(Jean-Francois Chevrier)的场面(tableau)理论,表明摄影是一个自主独立的影像,透过一丝不苟的画面构成,宣告其自身的艺术性,从而产生在场感以及一个不同的体验模式,使观众与其产生关联。可以以此分析杰夫·沃尔的作品;去熟悉化(defamiliarization)与德鲁克的再熟悉化(refamiliariaztion),后者主张艺术需要揭露其创作背后的力量,与生活体验重新进行联系;
超虚构(parafiction),指使用文本拼贴笔记本、录像片段、清单等形式与照片拼接,利用蒙太奇虚构了一些值得信服的艺术作品,使观众的世界观得到改变(瓦利德·拉德:《实话实说,天气有助》(Let’s Be Honest, The Weather Helped),1998);
技术与审美,达盖尔摄影法、红外影像等等
4. 摄影的本真性(Authenticity):
本真性与真实(the real),哈尔·福斯特提出创伤式写实主义,从拉康中汲取心理分析术语,提出“回归真实”(return of the real),反对摄影只能呈现对拟像和再现,把摄影形容成不断重新唤起我们错失与真实相遇的创伤。亦有罗兰·巴特认为,所有的照片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创伤,刺痛着我们的自我感,即创伤式的真实(the traumatic real);
大卫·贝特(David Bate)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一种更普遍的转变,认为这种向真实的回归是反理论的,是“对意义的抵制,对解释的否定”,表达了对阐释的抗拒,是后现代主义加诸摄影的文本性这一沉重负担的强烈反弹;
摄影师从作者到叙述者的转变,福柯在《什么是作者》(What Is an Author)中主张,作者的概念并没有被彻底摒弃,而是应该“作为话语复杂的、多变的功能来分析”;
本真性与个性,南·戈尔丁与《性依赖叙事曲》(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以及《我的蓝色浴室中的自拍像》(Self-Portrait in My Blue Bathroom),个体自我(private selves)和消费文化提供的自我幻象(vision of ourselves)之间的界限被模糊;
表演性(Performativity),朱迪斯·巴特勒,身份也是一种表演;
自拍文化与社交媒体,阿玛莉雅·乌尔曼与“优秀与完美”(Excellences and Perfections)
5. 数字对话——奇观与观众:
纯粹的影像:安德烈·古斯基;
盖·德波的“奇观”(the Spectacle)追随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商品文化(commodity culture)提出的批判,描述了奇观诱惑人们进入对商品的一系列伪需求之中的方式。因为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哲学一直对影像表示怀疑。案例有格里高利·克鲁德森的《玫瑰花下》(Beneath the Roses);
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共谋。乔安娜·德鲁克的《甜美的梦:当代艺术与共谋》(Sweet Dreams: Contemporary Art and Complicity)主张,当我们不期待艺术作品处于对立、侵越或颠覆的立场,而是指望它们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反射式的人造物时,可能会发生更有趣的事;
朗西埃的“被解放的观众”(emancipated spectator),推翻了德波关于观众处于被动地位的假设,主张“解放始于我们消解了看和行之间的对立之时,我们理解了构成说、看、行之间关系的不言而喻的事实,从属于支配和服从的结构”;
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的弱影像(the poor image),描述网络上被不断共享的低分辨率图像文件。案例有乔恩·拉夫曼的《谷歌街景的9只眼睛》(The Nine Eyes of Google Street View)
6.摄影之外:
摄影不是一种媒介,而是多种媒介。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