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大点想法
我跟樱井前前后后已经共事将近十五年了,他是我最为信赖的同事之一,北至北海道,南至冲绳,我们共同采访的案件、事故、灾害多不胜数。搞不好比起我太太,他要更了解我。 引自 第一章 案发 虽然可能被说雌竞,但我的确有点嫉妒这种情况。希望连老公的工作方面也能了解。但想想其实也没有很大必要担心,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不是希望就有、不希望就没有的。
我真的让樱井吃了很多苦。 “这次也拜托你了。”确定借到地点后,我当天立刻打电话给樱井。我跟樱井认识很久了。和小一岁的他共事,想来也已经过了快十五个年头。我颇惊讶我们两个居然都能够在这个领域做上这么久。这么说来,我和他第一次认识,也是在寒冷的季节…… 最重要的是,我对樱井一直有种老是害他吃苦的亏欠感。这份差事如果成功,绝对会是个大独家,我无论如何都希望由他来按下快门。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你咋不去想想对妻子和逝去女儿的亏欠感呢?唉。
是要现在享乐,事后付出可怕的代价,还是立刻工作,分期处理掉麻烦?多欢乐的选择题啊。我是个劳碌命,没有选择的余地。 一旦开始行动,便势不可挡。 引自 第一章 案发 我大概也是一样。如果有工作,我还是愿意立刻解决的。问题就是没有紧急工作的时候,我也只能好好享乐了。不过没有工作的时候也的确应该好好享乐,有了工作就没机会了。所以对我来说最好的状态大概是将自己扔进有工作上门的处境中,然后尽力做到最好,其余能享乐的时候就尽情享受。这么说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所以我现在就是最好的状态了吧。
人命不可能有贵贱之分,原本不管任何人怎么样遇害,都是重大事件,但现实中,不同的命案,世人的关注程度也不同。是因为媒体报道,所以民众关注,还是因为民众关注,媒体才大肆报道?我不知道。 不过,只要看看各家媒体对这起命案的第一波报道的标题《女大学生遭当街刺死》《随机砍人?女子被刺身亡》,就可以知道媒体瞩目的要素是什么。关键字是“年轻女子”“随机砍人”。 “年轻女子”不必特地说明,令我在意的是“随机砍人”。 引自 第一章 案发 为什么“年轻女子”不必特地说明?年轻貌美的女性天然是被观赏的大他者。将展览品推出来展览,自然天经地义。但为什么是这样的?
(记者俱乐部)实际上却是各政府机关以成员与否来筛选媒体,以便进行新闻控管的组织。 引自 第一章 案发 传声筒。
“重要的是我爸妈。为了我爸妈,我什么都能忍。只要我听他的话,他们应该就不会有事。”诗织像口头禅似的这么说。对旁人来说,实在不懂她怎么能隐忍到这种地步?但个性善良的诗织相信,为了家人的安全,她必须继续与小松交往,她只有这条路可走。她身边的朋友愈是了解小松这个人,就愈是害怕他,完全爱莫能助。 引自 第二章 遗言 爱的人有时是坚强的后盾,有时又是软肋。
“收了人家那么多礼物,才说要分手,做男人的怎么会不生气?你自己不是也拿到一堆好处了?这种男女问题,警察是不能插手的。” 引自 第二章 遗言 警察认为,顾客是上帝,要保护男性消费女性的权益。我们处理的是法律案件,不是经济交易。
“你最好考虑清楚喔?打官司的话,要在法庭上说出一切喔?不但花时间,也很麻烦喔?”警察这么劝退她。 她被警方提出各种追根究底,甚至是令人反感的质问。 “大学不是在考试吗?怎么不先等考完了再说?” …… 次日二十四日,父亲急忙带着信件去警署求助,然而负责的刑警却只是笑着说:“这纸质很不错呢,做得很用心嘛。” …… “我在警界高层跟政界有一堆朋友。我小松大爷没有办不到的事。” 引自 第二章 遗言 经典爹式“我是为了你好”,其实是不尊重别人的意愿,只想自己省事。小松的吹嘘不知有多少含金量,但警方的态度恰好印证了他的信心。所以才说是被小松和警察杀害的。
记者的工作是书写,将知道的事实传达给世人。要撰写报道,只需要听受访者“述说”就够了。但是这场岛田和阳子的采访,却有着超乎述说的事物。 总觉得肩膀一下子沉重起来了。就像在运动会必输无疑的接力赛中接下最后一棒的跑者。然而,我又能做什么? 我也忍不住心想:开什么玩笑,我只是个记者,我可不想扛起莫名其妙的责任。 尽管脑中这么想,一回到编辑部,我便立刻翻阅刚才的采访笔记,影印地图,并搜寻资料库。仔细整理岛田和阳子所说的内容,持续进行精密验证工作的我,已经被那“什么”给驱使了。 还有一点。小松这句话真的很让我反感。 “我才不会自己动手。只要有钱,自然有人愿意替我效劳。” 世上怎么能有如此荒谬的事?这种甚至连自己的手都不愿弄脏的人,可以任他逍遥法外吗? …… 正义感? 那种东西应该早就不知道被我丢去哪里了,不过这就是那种感情吗?在“三流”周刊记者内心翻腾的不可思议的狂风暴雨。虽然连自己都觉得好笑,但我无论如何都想把据说是小松口头禅的这句话写进去。 我打上副标“死者托付给好友的凶手姓名”。我想要用这个副标传达出我的信息:“我知道你是谁。你为什么要逃?” 引自 第三章 锁定 面对邪恶的恐惧感和正义感的斗争,不怕死、不怕烦、不怕累的人选择后者。这也就是现实与理想的斗争吧。而小松的金钱万能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确一定程度上强大,但理想无知而无畏,强大又如何?弱小也可以战胜强大。
另一方面,晚报和周刊再次出现耸动的标题。就我读到的来看,那些报道全是与命案毫无关联、大书特书被害人隐私的内容。案件查不到加害人,报道的中心经常就会偏向被害人。 “曾经堕入酒家的女大学生”。 “迷恋名牌”。 像这类显然偏离诗织本人形象的报道也很多。 ……这些仿佛在说“被害人自己也有责任”的报道,令我气愤极了。 ……我听着背后传来的总编的激励,回到自己的办公桌,看着手边归档的其他杂志的版面想,只要打个工,就算酒家女,身上穿戴着名牌,就叫作爱慕虚荣?你们可以随便乱写,也只有现在了。我会好好地十倍——不,百倍奉还给你们……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媒体的第三次谋杀。
电话另一头传来岛田困惑的声音。他们似乎以为媒体只要问到想要的内容,就不会再理他们了。直到再次于KTV包厢碰面,我才发现这一点。 聊完之后,阳子对我行礼。 “谢谢你没有丑化诗织……” 大叔觉得好腼腆。 引自 第三章 锁定 清水真是负责任的记者,他的典型形象可以写进教科书供学生参考学习了。“丑化诗织”的确有暂时的经济利益,但完全没有尊重死者本人,更不用谈清水这种取得他人信任的做法让他最终追踪到了真相。另外,翻译好怪。日本话里的潜台词还是意译出来比较好懂吧,或者写个译者小注什么的。当然我这些也都是外行话了。
县警完全不了解网络,好像以为只要扣押了嫌犯的电脑,猥亵照就会自动从网络上消失。嫌犯的电脑和网站服务器根本是不同的东西,照片不可能自己消失。嫌犯落网后都过了一星期,被害人的猥亵照依然存在于网络上,且在全世界传播。 确实,歹徒或许落网了,但被害人的补偿救济完全遭到忽略,真的十足警察作风。 引自 第三章 锁定 二十多年前的案件了。IT技术的迅猛发展真的让伦理政策规范措手不及,所以要抓紧时间迎头赶上。
这样做,真的能深入了解命案内情吗?事情顺利时就没事,不顺利时,有时甚至会让人质疑起自己的行动,忍不住吐几句苦水,这也是人之常情。在烈日下的站前采访时也是如此。先前的干劲不晓得消失到哪里去了,觉得不管做什么都不顺利。 ……那些据说多达一百名的刑警到底在哪里?在做什么? ……对于这些记者的询问,上尾署的干部说: “我们调查过了,我们署里没有这样的刑警。没有纪录也没有报告。警察不可能说这种话。” ……实在令人提不起劲,都是那令人气结的“记者俱乐部”作梗。上尾署对俱乐部成员以外的记者态度恶劣至极。我这个“三流”周刊记者的话,他们愿意当一回事吗? 引自 第三章 锁定 就算是清水也遭遇过各种障碍,而正是这些障碍才是斗争的意义和动力来源。越是困惑不解,越是难受气愤,越有斗争勇气。
“清水先生,你也太投入啦。跟你说,小松把池袋的店全部关掉了,不过其实他在西川口还有一家店。他可能以为那里不会曝光,现在好像还在继续营业,你去那里查查看吧。”……甚至还在一些晚报上刊登广告。 …… “好啊。虽然不晓得你要拍什么,不过看你这么拼命,就借给你吧。”那位屋主说着,露出微笑。 我干这一行很久了,却几乎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形。千钧一发,还有希望。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不得不说清水拼命的精神也感染到了别人。这就是用自己的手开创出的可能性和未来。
因此就只能瞄准人离开房间的时候。按快门的机会只有开门的那一刹那……紧盯着观景窗,为了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在逆光的早晨、睡魔来袭的午后、冻寒的深夜保持紧张,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这恐怕只有摄影师才能体会。他们连日不断监视,视网膜几乎都快烙上那道门的形状了。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真的好辛苦……这也是警方不愿意办案的原因吧。但他们记者摄影师愿意付出,我感觉也有市场经济激励的因素。在这种意义上自由主义还是非常值得支持的。但也有要钱的媒体消费的是被害人,这就是基本的价值观伦理观不同了。
每当这起命案的采访遇到瓶颈,我总是会翻开这个记事本。里头字迹杂乱,难以辨读,但记录了非常多人的感情。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很动人,但怎么感觉很像田野调查的笔记(只不过清水有找到凶手踪迹的明确目的,人类学是在挑刺儿(
如果在这时候放弃,一切将就此落幕,辛苦化成泡影。费了那么大的劲找到的这个地方,是或许可以逮到实行犯久保田等人最大的机会。不能就此放弃,现在不正是奋力一搏的关键时刻吗?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害怕沉没成本也可以是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的原因!所以没事。
然而就算是寿终正寝,被留下来的人也不可能冷静接受。我的工作就是为了有人死去、有人下落不明而跑遍全日本。从事这种工作,居然是这种态度,或许会受人耻笑,但遇到“家人”的不幸,还是令我难以接受。就算笑我仓鼠算什么“家人”也无所谓。毕竟它对我和家人来说,是无可取代的存在。 真是个傻瓜,何必那样努力?你不必那么努力,我只希望你再活久一点。我好想摸摸温暖的“之助”的身体。我和孩子在自家公寓的草地挖了一个洞,把“之助”的遗体和它最喜欢的葵花籽埋在一起。 “谢谢你,之助。”我和孩子一起对着那小小的墓合掌膜拜后,站了起来。今天得交稿。切换心情,投入工作吧。我回到房间,匆匆整理好东西,把意识专注在接下来要写的稿子上。 “我要到深夜或早上才会回来喔。”对妻子这么说完,离开家门的瞬间,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完全没有切换。没错,我回家的那个时刻,会醒着等我回家的“家人”已经不在了—— 引自 第四章 侦办 其实这四年间,也是我人生中波澜万丈的一段时期。 诗织的命案发生后刚好第三年的秋天,我的女儿过世了。一场突来的事故结束了她的一生。我在工作中接到消息,甚至无法见死去的她一面。 引自 文库版后记 日语“波瀾万丈”是命途多舛的意思,光原封不动给这四个字照搬过来,还以为是什么大将军征战四方战果累累呢。亲人离世,尤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难受得很。能说什么呢?只有用继续奔波劳碌来慰藉在天之灵。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