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金元
一、契丹兴起
1. 契丹的早期历史
从老哈河而来的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与从西拉木伦河而来的以青牛为图腾的部落在两河交汇的辽河相遇后结合,繁衍出八个部落。
“契丹”一词最早出现在6世纪魏收所撰的《魏书》中。它的本意是“钢铁”。契丹出自东胡,与匈奴、鲜卑和奚族同源。
2.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耶律阿保机生于唐咸通十三年(872)。耶律是他的族姓,阿保机是他的契丹语名字,汉名“亿”。他所在的部落是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一部——迭剌部。迭剌部的耶律氏在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世代充任军事首领(夷离堇),统率军马。他的祖父、叔伯父都曾做过军事首领。这样就使他有机会担任契丹部落的军事首领。
此时的中原正值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和后晋正在为逐鹿中原而杀的你死我活。这为阿保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916年,阿保机祭告上天,即皇帝位,称“天皇帝”,建元“神册”。
3. 契丹文字的创制
他派汉人在临潢,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以南的波罗城,兴建皇都。契丹人叫它“西楼”,也就是后来的辽上京。
4. 辽统一塞北与进军幽云
5. 萧太后临朝听政
萧太后小字燕燕,汉名绰,出生于辽应历三年(953)。她的父亲是辽朝北枢密院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她的母亲是辽太宗的长女吕不古。萧燕燕17岁时被辽景宗耶律贤纳为贵妃,随即被册为皇后。
辽景宗由于4岁时目睹辽世宗被杀的惨状,遭受惊吓,常年卧病于榻。辽朝对内的刑赏政事,对外的用兵征讨,都由萧皇后裁定。辽人把皇后与皇帝一样看待,两者被称为“宫中二圣”。
景宗去世后,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当时圣宗仅有12岁。萧燕燕奉遗诏辅佐幼主。统和元年(983)六月,她被尊奉为承天皇太后。7月1日,萧太后正式临朝听政,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承天太后摄政时期。
统和二十二年(1004),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犯宋,不久兵临澶州城下。同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
韩知古最初被述律氏俘虏,后作为阿保机皇后的陪嫁私奴,归从阿保机。深得阿保机的赏识,也因此成为契丹境内管理汉人事务的最高官员,还兼管诸国礼仪。
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得到景宗的重用,有了自己的领地。他的子弟也纷纷步入仕途,子女与后族萧氏通婚。这样抬高了韩氏的地位。
到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时,韩氏地位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萧太后将北院枢密使的头衔给了他,韩德让集辽朝蕃汉军政大权于一身。萧太后一是巩固自己地位的需要,意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统和二十二年,萧太后赐韩德让姓耶律,封晋王,并认定其为皇族。从此韩氏家族的身份得以改变,成为契丹贵族中的一员。
萧太后死后,葬在医巫闾山。辽圣宗赐韩德让名隆运,并赐住宅和陪葬地。韩德让跟从圣宗东伐高丽,回师时重病,圣宗和皇后甚至为之亲奉汤药。他死后,圣宗和皇后、诸王、公主以及大臣都制服行丧。他的葬礼遵照萧太后的规格。灵车启动时,圣宗亲自挽拉灵车哭送。最终,韩德让被葬在萧太后墓旁。
6. 辽五京的修建
7. 四时捺钵制
长时间的安逸生活似乎减弱了契丹民族的斗志。辽末,海东青之争激发了辽与女真的矛盾。辽皇族耶律大石仓皇西逃,在西域称帝,国号仍称辽,史称西辽。西辽延续80余年,1218年被蒙古所灭。
二、西辽建国
1. 接二连三的宫廷内讧
景福元年(1031),辽圣宗即将死去,他在遗诏中告诫他的继承人耶律宗真:千万不要与生母杀掉齐天皇后。
齐天皇后生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宫女萧耨斤为辽圣宗生下了耶律宗真。齐天皇后对耶律宗真养如己子,引起萧耨斤的怨恨。
16岁的耶律宗真刚刚即位,萧耨斤就马上烧毁了辽圣宗的遗诏,临朝摄政。她不顾辽兴宗的阻拦,先将齐天太后囚禁起来,紧接着胁迫其自杀。
在辽兴宗即将亲政时,萧耨斤试图另立次子耶律宗元为帝。但此时的耶律宗元显然实力弱小,他将此事暗中告诉了辽兴宗。辽兴宗忍无可忍,发动军队,将彪悍的皇太后囚禁起来。
辽兴宗封耶律宗元为皇太弟,并许诺传位给他。然而,辽兴宗去世时让自己的儿子耶律洪基即位,即辽道宗。
清宁九年(1063),辽道宗在太子山秋猎,耶律宗元及其同党发动叛乱,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等人率宿卫拼死抵抗,双方互有伤亡,而勤王军已至,耶律宗元仅带数骑逃至大漠,最终自杀身亡。
皇族内讧,使辽道宗对皇族至亲失去了信任,转而倚重平叛有功的耶律乙辛。耶律乙辛乘机遍结党羽,擅权自重。他诬陷皇后与伶人通奸、太子结党叛乱,以此迷惑辽道宗,使得皇后、太子一一被杀。直到耶律乙辛又将毒手伸向辽道宗的皇孙——唯一的直系继承人耶律延禧时,杀妻杀子的辽道宗这才有所醒悟,最终确立了耶律延禧的皇储地位,将耶律乙辛杀死。
乾统元年(1101),辽道宗死,耶律延禧即位,即天祚帝。只知道享乐,沉湎于游猎,根本不理朝政。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攻占黄龙府。九月,天祚帝率10万大军,号称70万,发起声势浩大的亲征。耶律章奴认为天祚帝昏庸无度,他临阵发动政变,准备拥立天祚帝的堂叔魏王耶律淳为帝。天祚帝不得不赶紧从前线撤兵,平息政变。金军步步紧逼,辽军一败再败,上京陷落,天祚帝仓皇逃窜。先逃到南京,接着又逃到鸳鸯泊(今河北张北西北),逃到西京,继而逃亡夹山(今内蒙古武川西南)。
耶律大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不仅身份显赫,而且通晓契丹、汉文字,文武全才。耶律大石忠于辽王朝,但天祚帝弃国家于不顾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他。
耶律大石认为辽军当前的力量根本不是金军的对手,急于求战,绝非上策,应该积蓄力量,待时而动。而天祚帝执意出兵,辽朝内部再次出现无法调节的争执。最后,耶律大石愤然出走。
2. 耶律大石在可敦称王
保大四年(1124),耶律大石帅200铁骑连夜离开天祚帝。经过三天艰难行程,到达白达达部落。契丹在这里仍有崇高的声誉,白达达首领床古儿主动献马400匹、骆驼20头。短暂休整后,耶律大石继续向西北转移——辽西北路招讨司所在地可敦城。
天祚帝很快被金军击溃,不得不四处逃窜,饱受饥饿、寒冷之苦,最终于保大五年(1125)被金军俘虏。三年后,天祚帝病死在白山以东的囚所。辽朝灭亡。
耶律大石马上召集当地七洲十八部的首领,以复国为号召,聚拢人心。西辽延庆五年(1128),耶律大石已结集到数十万兵马,一个新的强大的国家已经雏形。
3. 西辽建国——辽政权的延续
延庆七年(1130),耶律大石率军西进,来到了高昌回鹘国。耶律大石继续向西,进入喀喇汗王朝境内。耶律大石率领的主力成功沿天山北麓到达叶密立河流域,并在那里建立起一座城市。
延庆九年(1132),耶律大石在叶密立正式称帝,采用突厥汗号——菊尔汗,意思是“大汗之汗”,同时采用汉尊号——天佑皇帝。西辽政权由此建立,历史上又称其为哈喇契丹(黑契丹)。它是辽政权的延续。
西辽康国元年(1134)初,东喀喇汗国的国王伊卜拉欣无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遂邀请耶律大石前往巴拉沙衮。耶律大石决定在巴拉沙衮建都,并将国都名字改为虎思斡耳朵(斡耳朵,即行营,这与少数民族游牧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斡耳朵不仅是他们游猎的住所,也是其商讨重大事物的场所)。
康国元年,在虎思斡耳朵建都后不久,耶律大石便派出七万大军开始了他的东征计划。然而,由于西辽和金朝相距遥远,路途当中,自然环境恶劣,又有大漠阻隔,牛马多死,浩大的军队只能无功而返。现实如此残酷,耶律大石最终放弃了收复辽朝失地的目标。
4. 卡特万会战——西辽成中亚霸主
恢复东方故土的努力完全失败后,耶律大石强烈地意识到,他只能往西部发展。
卡特万会战是当时决定中亚整个政治格局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在失去东部疆土以后,耶律大石奇迹般地又在西部建立起一个可以与原来的辽朝相媲美的新王朝。其疆域东起土拉河,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兴都库什山、昆仑山,领土面积远超南宋、西夏。
5. 宽容的文化政策
对高昌回鹘、东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花剌子模等属国,耶律大石优待它们的国王,让他们因俗而治,自己去管理,拥有充分的主权,而西辽只是派出一名沙黑纳(监临官)监察,收取很少的岁贡。
契丹人是信仰萨满教的,但耶律大石允许当地的民众信仰伊斯兰教、佛教、景教、犹太教等宗教。
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附近的山谷草原之中,依然生活着崇尚自然、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契丹人。
康国十年(1143),耶律大石逝世,在位近20年,享年57岁,庙号“德宗”。西辽仅仅存在了八九十年,便土崩瓦解,最终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消灭了。
三、完颜阿骨打
1. 女真族的起源
古老的肃慎人是他们的祖先。传说舜在位的时候,肃慎人曾向他贡献过弓箭。大禹定九州时,肃慎人也和其他周边各族一起来进贡。后汉时肃慎称作“挹娄”。南北朝时称作“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武则天在位时,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了渤海国,除黑水部之外的其他各部都归附于渤海。五代时,契丹灭掉渤海国,黑水靺鞨的一部臣属于契丹。此后,“女真”作为部族的名字出现在中国史籍之中。
辽圣宗时,依据女真诸部和辽关系的亲疏,以及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将他们分为熟女真和生女真。辽朝中期,生女真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其中以居住在今天黑龙江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的完颜部最为强大。
完颜阿骨打的祖父乌古乃时,已经统治了白山、统门、耶悔、耶懒、土骨论和五国等生女真部。完颜阿骨打的父亲劾里钵先后降服了散达、乌春、窝谋罕等部,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呼兰河流域和牡丹江上游地区。这时完颜部的力量已经发展的十分强大。然而女真部仍然臣属于辽朝。
2. 女真与辽的鹰路之战
鹰路之战中,辽朝依靠盈哥疏通取鹰之路,仅仅得到一些海东青,而受益最大的确实盈哥自己。鹰路之战加深了辽对他的依赖,扩大了他号令女真诸部的权威,加强了对生女真各部的控制。
3. 完颜阿骨打与出河店大捷
完颜阿骨打是劾里钵的次子,盈哥的侄子。他出生于北宋熙宁元年、辽咸雍四年(1068)7月1日。
天庆二年,天祚帝在混同江凿冰钓鱼,阿骨打代表完颜部前去参加宴会。在宴会上,当天祚帝要求阿骨打歌舞助兴时,阿骨打却端立正视,当面拒绝。天祚帝不悦,要萧奉先杀掉阿骨打。在萧奉先的劝说下,阿骨打才得以保全性命。
4.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
天庆六年(1116),阿骨打将东京和南路的熟女真纳入完颜部贵族统治,最终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不久,阿骨打在会宁府(上京)称帝,建立了女真政权。
5. 金灭辽
金天辅四年(北宋宣和二年、辽天庆十年,1120)5月,阿骨打派兵攻占了辽上京。7月,金与北宋政权达成“海上之盟”。
天辅五年(1121),阿骨打以幼弟完颜杲为统帅,大举伐辽。不久,进军占领了辽中京和西京。次年,阿骨打亲征,攻占了南京。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宣告灭亡。
阿骨打去世后,担任谙班勃极烈、辅佐他处理朝政的吴乞买即位,即金太宗。阿骨打亲征时,吴乞买曾监国,一切事情都由吴乞买根据本朝旧制权益处置。
6. 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
灭辽战争结束后,金军随即南下伐宋。
北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三月,金拥立张邦昌为帝,国号为楚,定都金陵。北宋灭亡。
四、金朝兴亡
1. 完颜亮迁都
位于今黑龙江阿城的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是金朝初期的都城,金朝的第三代皇帝金熙宗时最终修建完成。
不久,完颜亮亲手杀掉堂兄熙宗自立,就是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他在大多数汉族官员的支持下,把都城从上京迁到燕京,改称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2. 隆兴和议
海陵王发兵全线出击南宋。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进行的战争造成了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的局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在海陵王进攻南宋的同时,后方的完颜雍乘机发动东京兵变,登上皇位,改元大定。
世宗看到海陵王伐宋带来的恶果,试图与宋议和。金宋双方在几经交手之后,最终达成了隆兴和议,因和议至乾道元年(1165)正式生效,故又称乾道之盟。
3. 大定明昌之治
金朝在世宗、章宗时,“治内日久,宇内小康”,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史称“大定明昌之治”。
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明昌是金章宗的年号。章宗完颜璟是世宗的孙子。
4. 金统治下北方经济的发展
5. “金以儒亡”之说
“金以兵得国,亦以兵失国。”完颜阿骨打以几万人灭掉了辽和北宋,固然与辽宋统治者的腐朽无能有关,但女真人艰苦卓绝、英勇善战的性格也至关重要。但金建国后将女真的猛安谋克迁移到汉人居住的地区从事屯田,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长时间的安逸生活养成了他们懒散、奢靡、安于享乐的生活作风,汉文化的影响也彻底消弭了他们英勇善战的性格,在声势浩大的蒙古铁骑的冲击下很快就一败涂地。
五、辽金文化
1. 契丹文字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册五年(920)创立了契丹大字,之后他的弟弟迭剌又创立了契丹小字。
与辽朝一样,金朝本来也没有文字,在对外交往中曾才用过契丹字。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大臣完颜希尹仿照汉字的楷书,并参考契丹字和女真的语言,创制了女真大字。之后金熙宗又创立了一种女真小字,与完颜希尹创立的女真大字共同使用。
2. 儒学被确定为正统文化
3. 佛教文化的繁荣
4. 丘处机和成吉思汗雪山论道
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王喆),主张道儒佛三教合一,将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般若心经》和儒家的《孝经》均奉为经典。这样的融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全真教兴盛的重要原因。除王重阳之外,还有著名的全真七子,其中丘处机的贡献可谓最大。
泰和三年(1203),刘处玄逝世,丘处机成为全真教第五任掌教,掌教时间长达24年。
兴定三年,成吉思汗向丘处机发出邀请,表面上是向丘处机请教养生之道,实际上则是询问治国安邦的大计。丘处机全然不顾72岁高龄,欣然接受邀请,再次出山,拜会成吉思汗,从黄海之滨的山东栖霞前往路途艰难、万里之外的中亚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行营。
丘处机不仅向成吉思汗传播了长生之道,介绍了全真教的教义,更将“去暴止杀”“济世安民”“仁爱孝道”等主张缓缓输入成吉思汗的头脑,使蒙古铁骑减少了很多杀戮。这是苍生之福,也使得全真教在金朝之后得以继续发展。
5. 别具特色的戏曲和医学
著名的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都出生在金朝末年。
六、西夏兴亡
1. 党项族的起源
党项与中原王朝发生关系始于北周。贞观九年(635),吐谷浑举部内属时,党项诸部也归降唐朝。唐朝诸党项部落中以拓跋氏势力最为强大。唐朝灭亡后,迫于形势,拓跋氏先后归降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继续占有夏州之地。五代时期,夏州党项虽臣服于中原,但却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
2. 西夏与辽结盟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夏州党项主动向北宋示好,贡奉马匹和耗牛,并主动参与抵御北汉对北宋的进攻。太平兴国七年(982),宋朝令李继捧入朝。李继捧将夏州节度使所辖的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献出,并留居京师。
李继迁居住在银州,他得知五州已归宋朝,开始谋求与辽结盟对付宋朝。在雍熙三年(986)派遣亲信张浦使辽,请求归附。辽圣宗同意其归附,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不久李继迁向辽请婚,辽以义成公主赐婚。
李继迁攻下银、绥二州不久,和李继捧发生火并。不久宋真宗即位,李继迁上表修贡,表达了要收回夏州的决心。宋真宗下诏特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名赵保吉。丢失了15年的党项故土又回到党项族手中。
3. 西夏向宋求和
咸平五年(1002),他率军攻占了灵州并建都于此,改灵州为西平府,建造宫室庙宗,设置官衙。
景德元年(1004),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接受了李继迁临终前要求依附宋朝的遗言。景德二年(1005),李德明被辽朝封为西平王。次年他又向宋进贡,请求和好。宋真宗鉴于巩固内部统治的想法,接受了党项的求和,于景德三年(1006)9月正式签订和约。
4. 元昊建立大夏国
元昊是德明的儿子。他生于景德元年,小名嵬理,也就是“珍惜富贵”。
元昊在即位的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宋宝元元年,1038)3月,即下X发令,推行党项传统发式。他还去掉唐、宋所赐的李姓、赵姓,改号“嵬名氏”,更名为“曩霄”,自称“兀卒”(可汗),并以避父讳为由改宋年号明道为显道,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
10月11日,在兴庆府,元昊举行了登基加冕仪式,正式宣告建立大夏国。他追谥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父亲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并封妻子野利氏为宪成皇后,册儿子宁明为皇太子。
5. 西夏文字创制
6. 庆历和盟
元昊虽不时叫嚣要直捣中原,但夏宋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夏财力匮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边界互市的关闭造成夏境内生活必需品奇缺。而夏辽关系恶化,使夏开始寻求媾和。宋朝在经历几场战争后也趋向媾和。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订立了庆历和盟。
元昊在政治上颇有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但他生性多疑、残暴,好杀戮。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元宵节,太子宁令哥在国相没藏讹庞兄妹的怂恿下,趁元昊醉酒之时,刺伤了元昊,不久去世。
7. 西夏对汉文化的吸收
西夏大德五年(南宋绍兴九年、金天眷二年,1139),嵬名仁孝继位,即为仁宗。他在位时间长达54年,是夏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大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问世,印刷业和出版业得到空前发展。
8. 西夏佛教的发展
9. 西夏灭亡
1225年,德旺希望联合金朝抗击蒙古,并收留了成吉思汗的仇敌乃蛮部屈出律罕的儿子。次年,成吉思汗以此为借口亲率10万大军南下攻夏。灭西夏之前,成吉思汗病故,他立下遗嘱,秘不发丧。西夏宝义二年(南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刚刚继位不久的西夏末主李睍献城投降。为了防止生变,蒙古军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李睍等杀死。西夏灭亡。
七、蒙古兴起
1. 铁木真坎坷的幼年时光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是蒙古乞颜部一位颇有实力的贵族。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在与塔塔儿部的一次战役中,也速该取得胜利,俘获了塔塔儿首领铁木真兀格,此时正值铁木真出生,于是也速该就以此为自己的孩子命名,以纪念这次胜利。
铁木真8岁时,也速该把他带到弘吉剌部,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妻是弘吉剌部特薛禅的女儿,比他年长一岁的孛儿帖。铁木真随后就留在了岳父家里,也速该一人独自返回。可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也速该被世仇塔塔儿人认出,并设计毒死。
铁木真听到这个消息,迅速回到临终父亲的床边。更不幸的是,当他返回家园时,也速该部众已经分崩离析,铁木真一家也遭到了自己的近亲泰赤兀氏的驱逐。
年幼的铁木真只好在母亲诃额伦的带领下,与几个弟妹一起,到处流浪,自食其力。为了生存下去,铁木真甚至为了一点儿食物,杀死了自己异母兄弟别克帖儿,显示出其性格中残忍的一面。
几年后,泰赤兀氏怕年龄渐长的铁木真成为后患,将铁木真抓获,戴上木枷。后来靠好心人的帮助,铁木真才侥幸逃脱。
2. 追随王罕与札木合
他返回弘吉剌部,迎娶自己的妻子孛儿帖,并带上从妻家得来的礼物——一件黑貂皮外套,前去投靠父亲早年的安答(anda,蒙古语“契交”之意,相当于盟兄弟)王罕(即脱斡邻),认其为义父。
蔑儿乞人为报十几年前也速该抢走诃额伦之仇,向铁木真突然发起进攻,铁木真骑着马与亲属们仓皇逃入不儿罕山区,妻子孛儿帖则被蔑儿乞人掳走。铁木真向王罕请求帮助,王罕答应了。随后,铁木真又向儿时的安答——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求助。札木合爽快地答应了铁木真,并与铁木真再此盟誓,重申以前的安答关系。
3. 虽败犹胜的十三翼之战
铁木真最终脱离了札木合的阵营,建立了自己的斡耳朵,成为汗。大约在1190s,双方爆发了大规模战争。札木合阵营有札答阑、泰赤兀等13部,铁木真也将所属部众分为十三翼前去迎战,史称“十三翼之战”。此次战役,铁木真虽然失败,但因札木合事后血腥报复,大肆屠杀,许多部众反而又投向铁木真,铁木真的实力又有所增加。
4. 凝聚军心的班朱尼明誓
王罕见铁木真的势力不断壮大,深知如果再不动手的话,自己称霸草原的时代就要结束,于是在其子桑昆与札木合等人的怂恿下,在南宋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1203)舌下圈套,诱铁木真前来议婚,随后又对其发动突然袭击。结果,铁木真在合兰真沙陀(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境)大败,仓皇逃至班朱尼河边。铁木真环视左右,仅19人跟随,便大呼谁助他完成大业,19人齐声响应,誓死跟从。
铁木真采取诈降策略,麻痹王罕,然后率军奇袭王罕大帐,反败为胜,彻底消灭了强大的克烈部。王罕在逃亡途中被乃蛮边将误杀,札木合则随后投降了乃蛮人。
南宋嘉泰四年、金泰和四年(1204),铁木真与乃蛮人决战,太阳汗战死,乃蛮被消灭。札木合在战前即已逃跑,后在逃亡途中,被自己的手下绑赴铁木真处,以不流血的方式被处死。
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南宋开禧二年、金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召集各部贵族那颜,在斡难河源蒙古“根本之地”召开忽里台(蒙古语,大会的意思),建九斿白旗,正式登上大汗宝座。他所建立的国家,当时被称为也客·蒙古·兀鲁思,也就是大蒙古国。铁木真就此被尊奉为成吉思汗。
6. 分封子弟与部署
7. 征服西夏与金
8. 征服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位于阿姆河下游的古国,几乎在成吉思汗兴起的同时,花剌子模在国王摩诃末的领导下,也迅速崛起,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
花剌子模的野蛮行径,惹恼了成吉思汗。此前,他已派哲别率军进入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西辽帝国,杀死篡夺西辽王位的乃蛮部主屈出律,征服西辽全境。1219年夏,成吉思汗亲率20万大军,兵分四路,开始了对花剌子模的征服战争,历史上也将这次战争称为蒙古第一次西征。
9. 大蒙古国的分裂
1227年夏,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的战争中去世,享年66岁。
八、忽必烈大帝
1. 忽必烈的金莲川幕府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拖雷。成吉思汗分配家产时,遵循蒙古幼子守产的古老传统,将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之间的蒙古本土,以及自己的绝大部分营盘、帐幕、国库、百姓、军队等都留给了拖雷。成吉思汗去世后,虽然窝阔台登上了大汗宝座,可作为“也可那颜”的拖雷却主宰着蒙古的核心地区及部众,这就埋下了拖雷家族日后夺取蒙古大汗宝座的伏笔。
拖雷在凯旋北上途中神秘死去,寡妻唆鲁禾帖尼成为拖雷家族实际上的领袖。两人有四子,分别为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
1251年,在成吉思汗诸孙之长、钦察汗国君主拔都的鼎力支持下,蒙哥成功夺取政权,成为蒙古国第四位大汗,蒙古政权从此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的手中。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年,忽必烈36岁。
2. 忽必烈登基
蒙哥汗即位后,开始实行对南宋的战略大包抄,试图从西南地区寻找南宋防线的突破口。1252年,他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弟弟忽必烈。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建云南行省,以回回政治家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进一步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
忽必烈的威望与日俱增,逐渐引起兄长蒙哥汗的猜忌。1257年,蒙哥汗派遣亲信大臣前往陕西、河南等地审计忽必烈的财政支出状况。在姚枢的劝说下,忽必烈决定屈服,亲自北上觐见蒙哥汗,兄弟二人冰释前嫌。不过,忽必烈失去了总领漠南汉地事务的大权。
1259年,蒙哥汗决心彻底解决南宋,忽必烈重获起用,负责指挥东路军,攻打鄂州。当双方正在激战时,从四川传来消息: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忽必烈在与南宋权臣贾似道议和后,忽必烈率军急速北上,开始对蒙古大汗宝座的角逐。
1260年三月初,忽必烈于开平正式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并首次采用汉族王朝的年号——中统纪元。
3. 诸王之乱
作为幼子,阿里不哥是拖雷夫妇遗产的合法继承者,掌握着父母留下的大部分蒙古部众与军队。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得到蒙哥诸子及蒙古汗廷大臣的普遍拥护,以蒙哥合法继承者的面目出现。
面对阿里不哥的挑战,忽必烈首先争取到另一个弟弟旭烈兀的支持。此时,旭烈兀正主持蒙古第三次西征,前锋已逼近埃及。得知蒙哥去世后,他迅速撤军东归,途中遇到忽必烈的来使,承认他在阿姆河以西的权利。旭烈兀于是留在当地,建立起承认忽必烈宗主地位的伊利汗国。
中统二年(1261)11月,昔木土脑儿一战决定了阿里不哥失败的命运。四年后,走投无路的他被迫向忽必烈投降。
海都,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的嫡孙,阿里不哥投降后,他继之而起,扯起反对忽必烈的大旗。
至元六年(1269)春天,成吉思汗三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系代表在塔剌思草原举行忽里台大会,成立了共同反对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系领导下的元朝与伊利汗国的联盟。
4. 李璮之乱
中统三年(1262)初,当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大战方酣时,中原地区也发生了针对忽必烈的武装叛乱——李璮之乱。他趁北方战事激烈时,发动叛乱占领了济南。忽必烈及时组织讨伐军,李璮凌迟处死。
5. 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
至元八年(1271),在汉族儒臣的建议下,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宣布建国号为“大元”。
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宣布投降。
6. 两次征日失败
7. 重用理财大臣,发行纸钞
8. 忽必烈去世
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二十二日夜,一代大帝忽必烈在大都紫檀殿寿终正寝,享年80岁。
九、两都巡幸
1. 忽必烈营建上都
上都位于今天内蒙古正蓝旗的闪电河附近。1256年,忽必烈命谋士刘秉忠选择合适的地点建立新城。新城的建设总共花费了3年时间,到1259年才最后完工。这座屹立在草原上的新城,被命名为开平。元朝建立后,确立两都之制,开平府在中统四年(1264)正式被命名为上都。
2. 兴建元大都
由于蒙古旧都哈剌和林被阿里不哥占据,忽必烈政权的统治中心已经南移,不少人向忽必烈建议,选择燕京作为新的都城。有鉴于燕京城屡经战火、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城外选址,营造一座新城。
至元九年(1272),元朝将新城命名为大都,至此,两都制由原来的中都、上都改为大都、上都。
3. 三头六臂两足——元大都的城市布局
大都外城共有11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均为三门,北面只有两门,这与中国传统建筑将就对称的布局很不相同。据元人长谷真逸《农田余话》记载,这应当是刘秉忠附会中国神话人物哪吒三头六臂的结果,南面三门象征三头,东西六门象征六臂,北面二门象征二足。
今天北京城区常见的胡同一词,来自蒙古语huddug,原意为井。从元代出现这个词后,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街道多以胡同命名。
4. 各具特色的宗教建筑
5. 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
6. 转瞬即逝的中都行宫
7. 两都巡幸——南控中原,北连朔漠
十、大元帝师八思巴
1. 萨迦派的崛起
据成书于17世纪的《萨迦世系史》记载,萨迦派的创始人官却杰波,是吐蕃政权显贵家族——款氏的后裔,原来为宁玛派教徒,后来跟随卓弥译师学习“道果法”,成为卓弥五大弟子之首。他在北宋熙宁六年(1073)创建了萨迦寺,萨迦派即由此发展而来。
萨迦·班智达是官却杰波的曾孙,萨迦派第五代首领,也是有名的“萨迦五组”中的第四组,本名贡噶坚赞,因为通晓“大小五明”之学,被人们尊称为“班智达”。
1229年,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即位。他把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西夏故地——河西走廊封给自己的儿子阔端,由阔端负责经营吐蕃地区。阔端挑选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作为自己统治当地的代理人,并在1244年8月正式向他发出邀请。
1246年8月,年逾六旬的萨迦·班智达带领两个年幼的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等人,历经两年多的艰苦跋涉,抵达阔端的驻地凉州(今甘肃武威)。
1247年正月,双方正式开始举行会晤。会谈结束后,萨迦·班智达向藏区各派首领及亲友弟子发出许多信件,介绍此次会谈内容,其中最有名的是《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致乌斯藏善知识大德及诸施主的信》。
在收到萨迦·班智达的信后,西藏僧俗纷纷予以响应。至此,西藏地区开始归属蒙古政权,在阔端的支持下,萨迦派也一跃成为藏传佛教各派中居领导地位的教派。
会谈结束后,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建立了良好关系,被尊为上师,留在凉州白塔寺。八思巴被指定为萨迦·班智达的继承人,学习佛法,恰那多吉则奉命娶阔端之女,穿蒙古服装,习蒙古语言。
1251年,常年患病的阔端于凉州去世。同年,萨迦·班智达也在白塔寺圆寂,结束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2. 八思巴成为忽必烈的上师
八思巴为“萨迦五祖”中的第五祖,是萨迦·班智达弟弟桑察·索南坚赞之子,本名洛追坚赞。八思巴,藏语的意思是圣者。
1252年,忽必烈接受兄长的委派,率军进攻大理,以完成蒙古对南宋的战略大包围。第二年,他率军抵达六盘山一带,准备南下穿过藏区。听到八思巴的声望,忽必烈专门派人请他前来会晤。
1254年,从云南大理凯旋的忽必烈与八思巴再次会面,并颁发给八思巴一道令旨,正式向世人宣告二人间结成施主与上师的关系。
3. 与道教徒的大辩论
1258年,全真道因其所编《玄都宝藏》中的《老子化胡经》对佛教多所诋毁,遭致佛教各派僧人的一致抗议,官司一直打到蒙古宫廷。蒙古宫廷为此主持了一次阵容庞大的佛道大辩论。最终以佛教一方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4. 珍珠诏书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年仅28岁的八思巴被尊奉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法主,统领天下教门。
至元元年(1264)元朝正式设立总制院,由国师八思巴兼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朝又将总制院更名为宣政院,更加突出了这一机构管辖吐蕃地区的职能。
5. 创制八思巴文
6. 八思巴晋升为帝师
进献蒙古新字后,八思巴于当年被忽必烈晋升为帝师,另外颁赐玉印,统领全国佛教,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7. 八思巴圆寂
至元十七年(1280),八思巴于萨迦南寺的拉康拉章去世,享年46岁。
延祐七年(1320),元英宗下令在全国各地普遍建造帝师殿,用来供奉八思巴,并特别规定,帝师殿的规格要比祭祀孔子的宣圣庙加大。这是中国历代王朝绝无仅有的现象。
他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一代法王和著名的宗教活动家,更是一位为巩固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促进汉藏、蒙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和历史发展做过杰出贡献的政治家。他在藏区的成功施政至今仍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弥足珍贵的历史镜鉴。
十一、海上丝绸之路
1.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2. 瓷器与香料
3. 侨居中国的蒲氏家族
4. 航海家亦黑迷失、杨廷璧
5. 航海世家——澉浦杨氏
6. 外国人来华
7. 《真腊风土记》与《岛夷志略》
8. 元朝官修疆域图志
十二、马可·波罗与中国
1. 初至上都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威尼斯商人。1271年,携带教皇写给蒙古大汗的书信和赠予大汗的礼物,17岁的马可·波罗随家人万里迢迢,来到了中国,并在1275年夏抵达上都开平府。
2. 元大都印象
马可·波罗在华17年,大都是他待得最久的城市,也是他最熟悉的城市。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一个响亮的突厥语名字——“汗八里”,也就是大汗之城。
3. 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是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城市。马可·波罗多次光顾此地,他把杭州称为Quinsay,很显然,他沿用的是南宋时的称呼——行在。
4. 沿京杭大运河南下
为了进一步加强南北地区联系,元朝在以前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陆续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使杭州到大都的运河航道全线贯通。
5. 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
忽必烈的侄孙,统治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汗,在王妃卜鲁罕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派遣三位使臣到元朝,请求迎娶一位与卜鲁罕同族的姑娘。忽必烈在卜鲁罕的同族中挑选了一位名叫阔阔真的姑娘,让三位使臣带回去。
马可·波罗一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向忽必烈提出愿意护送阔阔真一行到伊利汗国。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291年初,马可·波罗一家从泉州港扬帆出海,从此,告别生活了17年之久的中国。1293年,抵达伊利汗国霍尔木兹港,以后又于1295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威尼斯。
回到家乡的马可·波罗,在若干年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并在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为了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1299年,他开始向狱友鲁斯蒂谦诺(Rusticiano)讲述自己在东方的种种见闻,由后者记录成书。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
十三、元顺帝妥懽帖睦尔
1. 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
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后,与弟弟仁宗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可武宗去世后,即位的仁宗出尔反尔,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明宗在起兵造反失败后,被迫流亡西北。妥懽帖睦尔就是在父亲颠沛流亡中出生的。
致和元年(1328),明宗的弟弟,也就是妥懽帖睦尔的叔叔文宗夺取政权,宣布拥戴明宗即位,双方又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妥懽帖睦尔一家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可祸从天降,明宗还未赶到大都,半路被文宗与权臣燕帖木儿毒害。妥懽帖睦尔的母亲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推进烧羊炉中烧死,紧接着文宗又下诏宣布妥懽帖睦尔不是明宗亲生子。
《庚申外史》等书记载,民宗在流亡西北期间,曾与出家为僧的恭帝会晤,并带走了恭帝身边一名怀孕的回回女子(迈来迪),她后来生下的孩子就是妥懽帖睦尔。
至顺元年(1330)离开京师后,妥懽帖睦尔先是被流放到与世隔绝的高丽大青岛,而后又被安置到广西静江。
2. 妥懽帖睦尔登上帝位
至顺二年(1331),文宗长子阿剌忒纳答剌被立为皇太子仅39天后就一命呜呼,次子古纳答剌也身染重病。为了不让天谴再次降临到古纳答剌身上,文宗把他送给权臣燕帖木儿当养子,改名燕帖古思,并几次为他做佛事,祈求平安。
至顺三年(1332)8月,年仅29岁的文宗去世。文宗想重新履行此前“叔侄相传”的约定,先让明宗的儿子即位,然后再传给自己的儿子燕帖古思。妥懽帖睦尔已经不被认为是明宗之子,就应该是明宗嫡子、妥懽帖睦尔的异母弟懿璘质班,年仅七岁。
燕帖木儿与卜答失里皇后商量,想改立由自己抚养的燕帖古思为帝,被皇后一口回绝。燕帖木儿被迫于至顺三年10月拥立懿璘质班即位,是为宁宗。即位仅53天,宁宗就被宣布“病死”。
至此,“叔侄相传”的约定在形式上已圆满完成,该由燕帖古思接替皇位了,又遭到卜答失里皇后的拒绝。于是决定立妥懽帖睦尔为帝,以燕帖古思为其继承人。这一年,妥懽帖睦尔已经13岁。
至顺三年年底,在外流放两年多的妥懽帖睦尔终于回到大都。半年后燕帖木儿去世,权臣伯颜继之而起,妥懽帖睦尔于元统元年(1333)6月于上都正式即位。
3. 扳倒权臣伯颜,顺帝亲政
妥懽帖睦尔在位的前8年,可以说是文宗时权臣势道政治的延续,这一时期又可分为元统(1333-1335)与至元(1335-1340)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燕帖木儿家族与伯颜联合执政时期,后一时期为伯颜独自当权时期。
脱脱虽为伯颜之侄,自幼养于伯父家中,且在其支持下飞黄腾达,但在名儒吴直方的教导下,他接受了许多儒学文化,对伯颜的专横跋扈非常不满。在受伯父派遣入宫宿卫监视妥懽帖睦尔后,脱脱开始有意与妥懽帖睦尔身边仅有的两个亲信世杰班、阿鲁接触,并最终取得妥懽帖睦尔的信任。
至元六年(1340)2月,乘伯颜率队到柳林围猎之际,在妥懽帖睦尔授意下,脱脱等人发动政变,一举成功夺取。伯颜被流放广东,于中途死去。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其子燕帖古思也相继遭贬而死。
4. 至正更化——恢复科举,编纂法典
妥懽帖睦尔亲政时刚过20岁,年富力强,颇有励精图治之意。他在次年(1341)正月正式改年号为“至正”,宣布要“与天下更始”,拨乱反正,结束以前的黑暗时代。在妥懽帖睦尔的支持下,脱脱正式出任中书右丞相,着手整顿伯颜专权时的一系列弊政,史称“更化”。
5. 脱脱复出——发行“至正交钞”,恢复黄河故道
脱脱当政期间虽建树颇多,但其性格偏狭,无法处理好与同僚的关系,至正九年(1349)第二次任相后,脱脱对以前迫害过他的政敌睚眦必报,对患难时曾施以援手的哈麻、雪雪兄弟,则信任有加。殊不知,哈麻、雪雪兄弟是政治上的投机分子,他们帮助脱脱,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而当脱脱无法满足二人的愿望时,他们很快就将矛头转而对准了脱脱。
6. 红巾军起义,元朝灭亡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