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凯恩创作的改写作品《菲德拉之爱》的新经典性
如何理解凯恩创作的改写作品《菲德拉之爱》的新经典性?
继母恋上继子而无法自拔的“菲德拉情结”是西方文学的经典母题之一。1996年凯恩(Sarah Kane)创作的改写作品《菲德拉之爱》便是这一母题的当代演绎。这部剧是对塞内加的《菲德拉》的再写,凯恩借鉴了塞内加的再写策略,并在新作中融入对当下现实的关照,才铸造了《菲德拉之爱》这一新经典。
凯恩把着墨点放在王子希波吕托斯身上,他的反英雄形象赋予了《菲德拉之爱》新经典性。从广义互文性的角度来解读《菲德拉之爱》,该剧就与当今英国的社会文本产生了另一个互文空间。《菲德拉之爱》的新经典性正是通过这一空间得以体现。
以希波吕托斯的人物形象为着眼点,《菲德拉之爱》与当今英国的社会文本至少存在两重互文关系,并通过这两重关系回应了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和英国的王室文化。通过当代英国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和王室文化这两个文化互文本,我们发现,凯恩对“菲德拉情结”这一母题的再写实质上是对英国现实的回应,具有独特的当代性和阐释张力。这种当代性和阐释张力赋予了该剧新的经典性,也使“菲德拉情结”这一母题的内涵获得了延伸。
133人阅读
外研高英学术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福》和《鲁滨孙漂流记》
如何理解作为《鲁滨孙漂流记》当代经典改写的《福》是文化挪用中反向话语行动的典范? 库切(...
-
威斯克的《商人》和马洛维奇的《〈威尼斯商人〉变奏曲》
威斯克的《商人》和马洛维奇的《〈威尼斯商人〉变奏曲》是罗塞特在著作《对话莎士比亚》中评...
-
如何理解凯恩创作的改写作品《菲德拉之爱》的新经典性
-
《李尔的女儿们》
如何理解范斯坦和“女性戏剧组”集体创作的《李尔的女儿们》是对性别政治的大写化再述? 范斯...
-
“影响即是修正”
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和《误读图示》中提出,后弥尔顿时代的所有诗人,在面对威名显赫的前...
> 查看全部31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