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改写作品聚焦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与经典形象
书中提供的案例关注的都是经典作品中沉默的配角,有没有改写作品聚焦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与经典形象呢?这是否因为经典人物没有留下过多重新阐释的空间?
陈红薇老师:《改写》这本书中这样的案例很多,发现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后现代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中心与边缘这种关系的颠覆,以及中心的消解。这也是为什么后现代的改写创作者,不管是剧作家、小说家,还是电影导演,他们在进行改写作品创作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选择经典中失声的角色或边缘的地带。但这并不表明所有改写都是以边缘为主,或者说主角没有重新阐释的空间;相反,以经典起源文本中的主人公为改写对象的作品也很多。
比如说,以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中国影片《夜宴》为例,它实际上是对《哈姆雷特》一个跨文化式的改写。再以神话改写为例,我们都知道美狄亚的神话,很多当代剧作就是以美狄亚这个女主人公为核心的改写作品,比如说德国作家Christa Wolf在她的作品《美狄亚声音》中用六个不同的叙事角度和十一段独白,叙述了美狄亚成为男权政权替罪羊的过程。这便是一个以经典人物为主人公的典型案例。
还有一个案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非洲作家Wole Soyinka写过一部以神话改写为主题的作品——The Bacchae of Euripides: A Communion Rite。还有一个,我认为最著名的案例是战后英国戏剧第一次浪潮中的著名剧作家Edward Bond的代表作Lear。这部作品是对莎剧《李尔王》中人性思想的解构性对话,是一个针对李尔这一主人公的改写典型。
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品。比如1961年West Side Story围绕《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两个主人公所做的一次改写。还有我在研究中经常提到英国剧作家Charles Marowitz,他总共创作了六部莎剧改写作品,基本上都是以主人公为改写对象,比如A Collage Hamlet、A Collage Macbeth。这些改写作品最后形成了一个戏剧集,叫作The Marowitz Shakespeare。这也是一个典型的改写案例。
外研高英学术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李尔的女儿们》
如何理解范斯坦和“女性戏剧组”集体创作的《李尔的女儿们》是对性别政治的大写化再述? 范斯...
-
“影响即是修正”
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和《误读图示》中提出,后弥尔顿时代的所有诗人,在面对威名显赫的前...
-
有没有改写作品聚焦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与经典形象
-
文学理论是否存在改写性或改写的可能
《改写》一书中讨论的都是对文学作品的改写,想请教陈老师,文学理论是否存在改写性或改写的...
-
戏剧接受性的差异
莎剧在舞台和屏幕上有许多现代版本,人物穿着现代服装但说着莎士比亚时期的台词,也不觉得突...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