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话语中的转喻
在这本书中,谈到政治话语中的转喻时,使用了图形和背景来分析转喻的突显和隐匿功能,即它在强调什么或者在模糊化什么。同时我看到书中论述了认知参照点,我们也可以通过它对突显和隐匿功能进行分析。除了利用图形和背景,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认知参照点来分析转喻的功能,特别是它的话语操控功能呢?
张辉教授:认知语法的提出者Langacker在1993年写了一篇文章,名为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转喻,认为转喻也是认知参照点的一种形式。所以说认知参照点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cover term),而转喻也是认知参照点的一种形式。认知参照点本身是突显的,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突显的概念来理解一个不突显的概念。同时,转喻也是突显一个典型的特征。比如说,我们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但我们知道他有一个红色的鼻子,我们就说“红鼻子”来了。红鼻子是这个人比较突显的特征,我们用这个突显的特征来理解不太突显的这个人本身。我们用“红鼻子”来指称这个人,就是一种典型的参照点现象。所以说,转喻也是一种参照点现象。
53人阅读
外研高英学术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增加基于认知机制的研究
基于我们当前的转喻研究,特别是政治话语转喻研究中的批评转喻,我看到既往研究基本都是基于...
-
基于批评认知视角的转喻研究是否也可叫做批评认知视域下的转喻研究
基于批评认知视角的转喻研究是不是也可以叫做批评认知视域下的转喻研究,就是不一定非要叫批...
-
政治话语中的转喻
-
类似于隐喻的连贯功能
在日语的政治话语中,没有类似于隐喻的那种连贯功能,比如说根隐喻引出很多子隐喻。但是在研...
-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 如何能够获得被试的反应时间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如何能够获得被试的反应时间? 张辉教授:调查问卷其实不太关心反应时,...
> 查看全部17篇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