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1节 圣彼得堡
1、1703年春天,十几个俄罗斯人骑着马穿过涅瓦河的入海口(汇入波罗的海),在寻找一处地方建造要塞抵抗瑞典人——当时瑞典和俄罗斯正在打仗——和这片长期遭到遗弃的沼泽地的主人。达到岸边的时候,沙皇下了马,用随身佩戴的刺刀割下两块泥炭,并将它们在沼泽地上摆成了十字形,说:“这里应该建一座城。”他的话正像上帝说的那句“要有光”。根据传说,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刚好有一只鹰掠过他的头顶,停在两棵桦树的树顶,这两棵桦树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拱形。18世纪的颂歌作者将彼得提升到神的位置:他是三位一体的泰坦、尼普顿和马尔斯(分别为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巨人神族、海神和战神)。他们将“彼得的城”(Petropolis)比做古代的罗马。这和彼得采用了和古罗马最高统治者一样的“大帝”(Imperator)称号有联系,他在新的卢布硬币上铸上自己的头像,并且仿效凯撒大帝加上花冠和铠甲。随着政治的变化,一共被改过三次名字,现在仍然被它的居民叫做“彼得”(列宁格勒、圣彼得堡)。
2、很少有地方比这里更不适合做欧洲第一大国的首都了,这不是一处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狼和熊是这里唯一的居民。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的18世纪晚期,她在普尔科沃的山丘上建造的夏宫皇村,仍然被当地人称为Sarskoe Selo。这个名字来源于芬兰语中的“岛屿”(saari)一词。彼得的士兵们往下挖掘,发现一米左右深的地方就是水。北面的地势稍微高一点,是唯一可以建立坚实地基的地方。在4个月的时间里,工程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至少有一半的劳工死亡。为了建造彼得保罗要塞,征召了2万人,建造的规模和速度都很惊人。在几年的时间里,这个河口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建筑工地。随着1709—1710年瑞俄之战俄罗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牢牢控制了海岸线之后,这个城市的变化简直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来自高加索和西伯利亚等边远地区的25万农奴和士兵,夜以继日地砍伐森林、挖掘运河、铺设道路和建造宫殿。
3、首都彼得堡没有打地基这件事,成为彼得堡神话的基础,也是俄罗斯众多文学和艺术作品灵感的来源。摧毁一切的大洪水经常成为这座城市关于世界末日传说的主题。但是这个预言却有着现实基础:因为这座城市正是建造在地面之上的。1754年,当现在的冬宫(彼得堡的第四座建筑)开始建造时,它用来打地基的地面比50年前足足升高了3米。水的存在为沉重的巴洛克风格增添了一丝轻盈,给排列在两岸的建筑物带来些许动感。冬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气势恢宏(有1050个房间、1886扇门、1945个窗户和117条楼梯),但是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岸边漂浮。沿着蓝色外墙齐整排列的白色柱子倒映在涅瓦河潺潺的流水中,制造出一种切分节奏的韵律。艺术家亚历山大·贝诺瓦捕捉到了这种和谐的概念,1902年他写道:“如果说它很美,那是作为一个整体,或毋宁说来自美的汇聚。”
4、法尔孔奈所创作的彼得大帝骑马雕像,巨大的花岗岩底座高达12米,周长将近30米。这块大石头的重量大约660吨,从发现它的森林空地到首都13公里的距离,1000个人花了18个月的时间搬运。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将这座屹立不拔的纪念碑变成了俄罗斯命运的象征。圣伊萨克大教堂的36根粗大的花岗岩石柱,先用大锤和凿子整体雕琢,凭借人力搬到30多公里外芬兰湾的驳船上,再从那里运到圣彼得堡。
5、法国作家斯塔尔夫人1812年来访时所说的:“这里的一切创造都是为了视觉上的效果。”欧洲观光客来到彼得堡后,每每惊讶于它那种不同寻常的做作之美,常将它跟舞台作比较。“每跨出一步,我都为建筑与舞台装饰的结合惊奇不已。”游记作者德·古斯丁侯爵在19世纪30年代如此写道,“彼得大帝和他的继任者将他们的首都看成一个大剧院。”阿尔加罗蒂伯爵在18世纪中叶写道:“这个首都充斥着各式各样假冒伪劣的建筑,剽窃自意大利、法国和荷兰。”亚历山大·赫尔岑,曾经说过,圣彼得堡“区别于所有其他欧洲城市的地方,就在于它跟它们每一个都非常相似”。在某种意义上,圣彼得堡只不过是后来另一座舞台之城“波将金村”更宏大的版本罢了:后者是为了取悦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她的船只驶过的第聂伯河沿岸,用纸板一夜之间拼搭起来的经典之作。
6、第一次真正的规划可以追溯到1737年,圣彼得堡有序发展委员会的成立。它的核心思想是使这座城市以海军总部为起点,沿三条射线呈扇形辐射开去,就像罗马的波波洛广场一样。海军总部的金色尖顶因此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和地理中心,从在此交汇的三条长街(涅瓦大街、戈罗霍夫路和沃兹涅先斯基大街)的尽头都能够望到它。从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圣彼得堡砖石建筑委员会的设立,这座城市的整体规划特色更加明显。这些规定强调了一种艺术理念,即街道必须以一直延伸到视力所及之处的直线方式来设计。为了阻止工人进入中心区域,涅瓦河上的桥梁是可以拉起来的。便是涅瓦大街,所有街道中最“欧洲”的一条,也被一种“俄罗斯”式的“扭曲”给毁了。按照设计,本来这是一条以海军总部为起点的正规“大道”(prospekt),笔直地连接3公里外另外一端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但是当1715年街道完工时,在两队修路人马会合的地方,街道很明显地扭了下腰。
7、圣彼得堡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乌托邦工程,目的是从文化上将俄罗斯人重新塑造成欧洲人。在《地下室手记》(1864)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它为“世界上最抽象和最有意为之的城市”。“圣彼得文化”的每一方面都是为了否定“中世纪”(17世纪)的莫斯科公国(Muscovy),作为一个欧洲化的俄罗斯人,跨进西方进步和启蒙的现代世界。莫斯科公国的文明是一种宗教文明,它植根于东正教会的精神传统可以追溯到拜占庭时期。它的西部领土只不过是欧洲大陆上的一个落脚点: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直到18世纪20年代才被纳入俄罗斯版图,;乌克兰西部和大部分的波兰领土则要等到18世纪末。与中欧不同,莫斯科公国极少受到14~16世纪文艺复兴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也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或者近代的科学革命。它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大城市,没有扶持艺术的王公贵族或者宗教权贵,也没有真正的公民或者中产阶级。除了修道院之外,不存在大学或者公立学校。“扁平而且丑陋,”17世纪60年代来到俄罗斯宫廷的英国医生塞缪尔·科林斯,在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圣像时评论道,“如果你看到他们画的圣像,你会认为它们简直就是镀了金的姜饼。”
8、彼得鄙视莫斯科公国那陈旧的文化和狭隘的观念、对迷信的恐惧和对西方的憎恶。政治迫害很常见,来自外国的异教徒在红场被公开活活烧死——最后一位被烧死的是新教徒,在1689年,当时彼得17岁。他从旅行中挑选出那些他要把俄罗斯变成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所需要的东西:一支仿效荷兰和英国的海军,几间仿效瑞典和普鲁士的军事学校,一套借鉴自日耳曼人的法律体系,从丹麦人那里套用的(文官)等级制。
9、新首都的每一样东西都旨在迫使俄罗斯人采取一种更加欧式的生活方式。这些强迫性规定使得圣彼得堡给人一种充满敌意和压抑的印象。这正是19世纪“虚幻的城市”这个神话产生的根源,作为威胁俄罗斯式生活的外来者,它将在未来的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10、亚历山大·贝诺瓦写道:“在彼得堡,有一种类似古罗马的精神,坚韧不拔,追求秩序,渴望一丝不苟的完美生活,这对一般懒散的俄罗斯人来说难以忍受,却无疑有一定的吸引力。”贝诺瓦将这座城市比作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官”,一板一眼,而俄罗斯人却像是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妈子”。
11、在19世纪,这座帝都形象的特点就是纪律。德·古斯丁形容彼得堡“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首都,更像是一支军队的总参谋部”。赫尔岑则说它千篇一律使他想起了“军营”。事实上,如此设计,为的就是把俄罗斯人组织起来,像士兵一样整齐划一。
談颽对本书的所有笔记 · · · · · ·
-
导读 “娜塔莎起舞”与俄罗斯文化之婆娑丽影—张建华
1、《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耳语者”之所以“不敢高声语”,所担心的不是“...
-
导言
1、涉及的作品代表着一部观念史,包含了种种俄国借以理解自身民族的概念思想。如果我们观察足...
-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1节 圣彼得堡
-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第2节 即使最后的博雅儿也是首位俄罗斯欧式贵族的舍列梅捷夫家族
1、1712年彼得将一块沼泽地赠给了波尔塔瓦战役中的陆军元帅鲍里斯·舍列梅捷夫,当时这里位于...
-
第一章 欧洲的俄罗斯 第3节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舍列梅捷夫伯爵和普拉斯科维娅·舍列梅捷夫伯爵夫人
1、俄罗斯在技术方面的任何匮乏,都为无限供应的廉价劳力所弥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贵族的...
说明 · · · · · ·
表示其中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